非常满意!支持京东!超级快捷方便!
评分有人说,从一个人的书房往往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我见识过那种收拾得窗明几净、书架系名贵木料打造、插架之严谨有序堪比专业图书馆的学者书房,也观赏过动辄成套成系列、直把版本图书馆搬回家的发烧友书库。大抵从书房可以看出主人的精神意趣和生活态度,兼带反映一点生活遭际,但这些规律对徐先生不完全适用,徐先生的书房不是仅凭外观就能测其高深的。领略过徐先生那明净清白而精巧严谨的学术文字的人,怕是很难相信徐先生的书房倒要用“脏”、“乱”、“差”三个字形容。除了卫生间和厨房没放书,徐先生的两间居室外加走廊堆满了数以万计的书刊,来客须侧身而行,体态臃肿者不仅举步维艰,且大有撞塌书墙的可能。书多,易招灰。几无立锥之地,自然谈不上勤洒扫,故而脏;常用之书大都堆置地上、桌上、椅上、床上、窗台上,铺天盖地、叠床架屋,且无规律次第可言,是为乱;所谓差,指房屋老旧,朝向差,冬冷夏热,书堆蔽日,光线差,昏灯暗影。尽管满室狼藉,徐先生却有一样本事叫人好生佩服,无论什么陈刊旧籍,只要工作中要用到或是他愿意借给某位同道友好的,任凭书刊躺在哪个犄角旮旯,徐先生都有本事在最短时间里把它挖出来。“书房大乱,惟我不乱”。正如他的学术文章,常能在诸说纷纭中迅速理出一条自己的头绪,给出一种更合情理的解释一样,这种看似轻松实极不易的素养,既有得自先天的优良禀赋(徐先生的父亲是化学专业出身),更需要后天的着意训练。因为受过良好哲学训练的人“思路清晰”,若能在数理学科上有较好的训练则尤佳。话说回来,遇到有不方便外借的书,或是那些常常借而不还的来客,徐先生也会委婉的用身后那一片狼藉的现状让来者知难而退,这当是另一种“思路清晰”了。
评分徐文堪先生在编纂之外,有不少思想著作,尤其关于西域文化,研究更是与国际接轨。
评分对“农作—语言扩散假说”的审视
评分挺好的,以前从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东,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
评分《林藜光追思》译校按语
评分六合丛书:编余问学录
评分全书根据内容的区别,分成四编。第一编由7 篇文章组成,集中于陈寅恪先生生平、交游的考证以及身后事的介绍。第1 篇《陈寅恪1949 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第2 篇《陈寅恪1949 年去留问题补谈》和第3 篇《关于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探讨的是陈寅恪、唐筼夫妇1949 年的去留问题。第1 篇除了披露一条最重要的“直接证据”之外,还转引了1949 年5 月10 日陈寅恪先生的一封信作为旁证。此次修订,恢复了这份信的原貌——全文照录,繁体付排。当然,原函的错别字则作了必要的订正——“曾昭伦”应为“曾昭抡”。另一个变化,是对相关的一条注释增补了最新的考辨。第2 篇,主要是改写了几条注释。第3 篇原本是第12 篇《往事如烟耐追摹》的一节,《往事如烟耐追摹》在《南方都市报》刊发时,这一节的标题特别醒目,以至于不少读者误认为是两篇相对独立的文章。鉴于第12 篇的主体是一篇书评,而这一节是对唐筼女士赴港问题的补充回忆,这一次索性一分为二,将它单独成篇。第4 篇《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第5 篇《〈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补正》,是对书友张学东君购藏的一册《寒柳堂集》所作的考证,牵涉的人事自然和该书的作者陈寅恪先生相关,从中正可以看出陈先生的交游,其意义绝不止于提升一本书的收藏价值。撰写这两篇文章,让我真正意识到了网络带来的便利,也再次体验到了友情传递的温暖。收入本书时,对各条注释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同时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如关于张遵骝、王宪钿夫妇的一篇回忆文章——“旗人Sogiya ”的博文《永安南里的张府》。第6 篇《〈夏鼐日记〉里的“陈寅恪话题”》依次梳理了《夏鼐日记》提到陈先生的22 段文字,范围较陈、夏交往更广,其中不乏新材料,既可温故,又可知新。这次除了重新核校夏氏日记原文,还补入了郑天挺先生的一则读书笔记,使得相关内容更趋细密。第7 篇《陈寅恪、唐筼骨灰安葬侧记》是对陈氏伉俪身后事的介绍,现根据潘益民君首先公布的陈方恪等致陈毅函,重写了第3 自然段,注释也相应地有所调整。原文第六部分,当年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添加的,与正题关系不大,这一次全部删汰。
评分非常满意!支持京东!超级快捷方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