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産生態養殖技術大全

水産生態養殖技術大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典友,高鬆,高本剛 著
圖書標籤:
  • 水産養殖
  • 生態養殖
  • 水質管理
  • 池塘養殖
  • 魚類養殖
  • 蝦類養殖
  • 貝類養殖
  • 水産技術
  • 養殖技術
  • 生態水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904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40804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頁數:23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全景介紹各種水産動物(魚、蝦、蟹、龜、黃鱔、泥鰍等等)的生態養殖模式;
2.詳細解析各種生態養殖技術的精髓(含稻田養殖、池塘混養和聯養),應有盡有。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闡述瞭多種綜閤生態種養的水生經濟動植物品種的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內容分為稻田生態養殖水産經濟動物、淡水經濟植物套養水産經濟動物以及池塘、稻田混養和聯養經濟動物三部分,重點、具體介紹瞭水産經濟動植物種植和養殖相結閤、經濟動物套養、混養和聯養多層次立體綜閤生態種養技術和生産經驗。全書內容新穎科學,技術先進實用,可操作性強,文字通俗易懂,圖文並茂。

目錄

第一章稻田生態養殖水産經濟動物1
第一節稻田養河蟹1
一、河蟹經濟價值2
二、河蟹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2
三、稻田養河蟹3
四、蟹病防治9
五、捕蟹13
第二節稻田養青蝦13
一、青蝦經濟價值13
二、青蝦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14
三、稻田養青蝦15
四、蝦苗培育與放養17
五、飼養管理19
六、青蝦疾病防治21
七、青蝦捕撈與水稻收獲22
第三節稻田養羅氏沼蝦23
一、羅氏沼蝦經濟價值23
二、羅氏沼蝦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23
三、羅氏沼蝦苗培育25
四、羅氏沼蝦的稻田養殖26
五、羅氏沼蝦苗的培育31
六、羅氏沼蝦疾病防治32
七、羅氏沼蝦的捕撈與越鼕34
第四節稻田養殖淡水龍蝦35
一、淡水龍蝦的經濟價值35
二、淡水龍蝦的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36
三、淡水龍蝦的稻田養殖37
四、龍蝦病害防治41
五、龍蝦的捕撈41
第五節水田養田螺42
一、田螺藥用價值42
二、田螺的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43
三、田螺的生態放養44
四、田螺的繁殖46
五、田螺的捕撈46
第六節稻田養魚47
一、魚的經濟價值47
二、魚的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48
三、魚種選擇與魚苗培育48
四、稻田養魚50
五、鼕閑稻田培育魚種56
六、稻田輪作牧草養魚57
七、魚類病害防治57
八、成魚的捕撈62
九、稻田放養名特優魚類技術62
第七節稻田養黃鱔67
一、黃鱔經濟價值68
二、黃鱔的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68
三、稻田養鱔69
四、黃鱔的繁殖73
五、黃鱔疾病防治74
六、黃鱔的捕撈77
第八節稻田養泥鰍78
一、泥鰍的經濟價值78
二、泥鰍的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78
三、鰍苗培育79
四、稻田養殖泥鰍80
五、泥鰍的繁殖82
六、泥鰍病害防治84
七、泥鰍的捕撈85
第九節稻田養牛蛙86
一、牛蛙的經濟價值86
二、牛蛙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87
三、牛蛙養殖池的建造88
四、蝌蚪與幼蛙的飼養管理89
五、稻田養牛蛙91
六、牛蛙的繁殖96
七、牛蛙病害防治97
八、捕蛙102
第十節稻田養鱉102
一、鱉的經濟價值102
二、鱉的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103
三、鱉苗的選擇與飼養106
四、稻田養鱉109
五、鱉的繁殖111
六、鱉的病害防治115
七、鱉的捕捉122
第十一節稻田養水龜123
一、水龜的經濟價值123
二、水龜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124
三、稻田養龜126
四、龜種苗越鼕128
五、龜的繁殖129
六、龜病防治130
七、龜的捕捉132
第十二節稻田養鴨132
一、養鴨稻田的選擇與設施132
二、稻田養鴨前的準備133
三、稻田放養鴨的品種與放養前馴水133
四、雛鴨的放養134
五、稻田養鴨飼養管理134
六、中鴨從稻田收迴集中鴨棚裏育肥135
七、選留高産蛋母鴨136
八、鴨的繁殖137
九、鴨病防治139
十、鴨肝育肥與采收144
十一、鴨毛采收與貯存145
第二章淡水經濟植物套養水産經濟動物147
第一節蓮藕田套養魚、蝦、蛙148
一、蓮藕田套養鯉魚、鯽魚148
二、蓮藕田套養鱖魚151
三、蓮田套養巴西鯛154
四、蓮藕田套養埃及鬍子鯰156
五、蓮藕田套養羅氏沼蝦158
六、蓮藕田套養牛蛙160
第二節蓮藕田種植荸薺套養泥鰍、鼕種油菜162
一、田塊選擇與設施162
二、生態種養162
三、施肥163
四、調控水質163
五、泥鰍飼養管理163
六、泥鰍病蟲防治163
七、采收蓮藕、荸薺與捕撈泥鰍164
第三節荸薺田套養河蟹164
一、荸薺田選擇與設施164
二、河蟹放養前準備165
三、蟹苗挑選與放養166
四、河蟹飼養管理167
五、捕蟹、采收荸薺與留種168
第四節茭白田套養魚、鰍、蟹、蝦168
一、茭白田套養魚169
二、茭白田套養泥鰍172
三、茭白田套養蟹175
四、茭白田套養青蝦176
第五節水芹田套養鯽魚178
一、水芹田選擇與設施178
二、放養魚種前的準備178
三、放種養魚178
四、鯽魚飼養管理179
五、鯽魚病害防治179
六、捕魚與水芹采收180
第六節慈姑田套養埃及鬍子鯰181
一、慈姑田塊的選擇與設施181
二、慈姑栽植與魚種放養182
三、慈姑與鯰魚種苗的飼養管理182
四、慈姑與鯰病害防治183
五、捕鯰、采收慈姑與留種183
第三章池塘、稻田混養和聯養經濟動物185
第一節池塘混養蚌、魚186
一、河蚌經濟價值186
二、池塘混養蚌、魚技術186
三、蚌病防治192
四、魚蚌捕撈和采珠194
第二節池塘混養魚、蟹195
一、混養池的建造195
二、魚、蟹放養前準備195
三、魚、蟹種苗放養196
四、魚、蟹混養管理196
五、魚、蟹病害防治197
六、魚、蟹的捕撈197
第三節池塘混養魚、蝦197
一、混養池建造198
二、池塘清整與消毒198
三、魚、蝦苗種放養198
四、魚、蝦混養管理198
五、魚、蝦病防治200
六、魚、蝦的捕撈200
第四節池塘混養鱔、鰍201
一、鱔池的建造201
二、鱔、鰍苗放養前準備202
三、鱔、鰍種苗的選擇與放養202
四、飼養管理202
五、鱔、鰍病害防治204
六、鱔、鰍的捕撈204
第五節池塘混養魚、龜、螺、鰍205
一、混養池的建造205
二、混養魚、龜、螺、鰍品種的選擇206
三、魚、龜、螺、鰍混養前的準備206
四、魚、龜的放養206
五、龜、魚、螺、鰍混養管理207
六、龜、魚、螺、鰍疾病防治208
第六節池塘混養魚、鱉208
一、池塘選擇與設施209
二、魚、鱉放養前的準備210
三、池塘混養魚、鱉種苗選擇210
四、魚、鱉種苗放養210
五、魚、鱉飼養管理211
六、魚、鱉疾病防治212
七、魚、鱉的捕撈213
第七節稻田混養蝦、蟹213
一、稻田的選擇與設施214
二、放養蝦、蟹苗前的準備214
三、稻田混養蝦、蟹215
四、蝦、蟹和水稻病害防治217
五、蝦、蟹捕撈和水稻收獲217
第八節稻田混養鱔、鰍217
一、混養鱔、鰍稻田的選擇與設施217
二、稻田混養前的準備218
三、鱔、鰍種苗的選擇與放養218
四、鱔、鰍稻田混養管理219
五、鱔、鰍水稻病害防治220
六、鱔、鰍的捕撈221
第九節稻田混養鱔、鰍、牛蛙221
一、稻田的選擇與設施221
二、稻田混養前的準備222
三、鱔、鰍、蛙種苗放養222
四、鱔、鰍、蛙飼養管理222
五、鱔、鰍、蛙病蟲害防治223
六、鱔、鰍、蛙的捕撈224
第十節稻田混養魚、鱉224
一、稻田的選擇與設施224
二、稻田混養魚鱉前的準備225
三、魚、鱉種苗的選擇與放養225
四、魚、鱉飼養管理226
五、魚、鱉病害防治228
六、魚、鱉的捕撈228
第十一節魚、鴨聯養228
一、魚塘和鴨場的選擇與鴨捨建造229
二、魚、鴨聯養前的準備229
三、魚類放養品種與密度229
四、魚、鴨聯養管理230
五、魚、鴨疾病防治231
第十二節魚、豬、禽聯養232
一、池塘的選擇232
二、水麵與畜禽的配比232
三、圈捨、棚建設233
四、魚種放養前的準備233
五、魚種的放養234
六、魚、豬、禽聯養管理234
七、魚、豬、禽疾病防治235
附錄一測量水産動物養殖水域麵積、體積的方法237
附錄二水産動物養殖水域施用藥物劑量的計算方法238
參考文獻239

前言/序言


《綠野仙蹤:耕耘與收獲的詩篇》 一、 序言:迴歸土地的呼喚 在鋼鐵叢林日漸吞噬綠意、數字洪流席捲生活的當下,一股迴歸土地、擁抱自然的潮流悄然興起,並逐漸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腳下的泥土,傾聽萬物的低語,渴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之外,尋覓一份寜靜,體驗一份真實,品嘗一份甘甜。這不僅僅是對食物本源的追溯,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嚮往,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綠野仙蹤:耕耘與收獲的詩篇》(以下簡稱《綠野仙蹤》)正是這樣一本應運而生的著作,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部過程,感受耕耘的汗水如何凝結成生命的奇跡,理解收獲的喜悅如何滋養心靈的富足。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農技手冊,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耕讀筆記。它以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農耕圖景,展現瞭土地的慷慨與生命的頑強。它用細膩的觀察,記錄瞭作物生長的每一個細節,從種子萌發的第一絲嫩芽,到花開時節的芬芳馥鬱,再到成熟飽滿的果實纍纍,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土地的情感聯結,重新認識農業的價值,感受勞動的尊嚴,並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與力量。 二、 篇章一:泥土的記憶——土地的語言與耕作的智慧 本篇將深入探討土地本身,從地質構成、土壤類型,到微生物生態,揭示土地作為生命搖籃的奧秘。我們將學習如何“傾聽”土地的語言,理解不同土壤的“脾氣”與“稟賦”,並根據土地的特性,選擇最適宜的作物和耕作方式。 土地的肌理與靈魂: 探索土壤的形成過程,分析不同質地土壤(如砂土、粘土、壤土)的特性及其對作物生長的影響。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簡單的物理指標(如手感、團粒結構)來判斷土壤的肥力與健康狀況。 微生物的樂章: 深入瞭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性,揭示它們在養分循環、病蟲害防治以及土壤結構改善方麵的關鍵作用。我們將介紹一些有助於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農耕實踐,例如堆肥、綠肥以及免耕技術。 順應自然的耕作: 強調“順應自然”的耕作理念,反對掠奪式開發,提倡與土地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我們將探討如何根據當地的氣候、地形和物候,製定科學閤理的耕作計劃,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生産潛力。 世代傳承的智慧: 追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其中蘊含的寶貴經驗。我們將介紹一些古老的農諺、節氣歌謠,以及它們背後所凝結的樸素而深刻的農事智慧。通過學習這些智慧,讀者將能更好地理解土地的運行規律,並將其融入到現代的耕作實踐中。 三、 篇章二:種子的夢想——播種、生長與生命的綻放 本篇將聚焦於植物的生命周期,從一顆小小種子的孕育,到萬物生長的勃勃生機,細緻入微地描繪生命綻放的每一個精彩瞬間。 生命的起點——種子: 探討種子的奧秘,包括種子的結構、休眠與萌發條件。我們將學習如何選擇優質的種子,瞭解不同種子的播種時間、深度和密度,以及如何為種子創造最佳的萌發環境。 嗬護與陪伴——苗期管理: 詳細講解幼苗生長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如齣苗後的病蟲害防治、間苗、定苗以及幼苗的抗逆性培養。我們將強調“預防為主”的原則,介紹一些天然、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幫助幼苗茁壯成長。 汲取養分,舒展枝葉——生長期管理: 深入探討作物在生長期的養分需求與供給,包括科學施肥、水分管理以及對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的調控。我們將介紹有機肥的製作與使用,以及如何根據作物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精準的水分管理。 自然的恩賜——開花與結果: 描繪作物開花授粉的奇妙過程,以及果實從孕育到成熟的轉化。我們將瞭解影響開花坐果的各種因素,並學習如何通過閤理的管理,提高産量和品質。本書還將介紹一些促進作物健康生長、提升果實風味的天然方法。 季節的韻律——物候與農時: 強調尊重自然節律的重要性,將物候學與農時緊密結閤。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二十四節氣和當地的物候變化,科學安排播種、施肥、灌溉、收獲等農事活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篇章三:收獲的喜悅——勞動凝結的甘甜與分享的溫暖 本篇將帶您走進收獲的季節,感受辛勤耕耘後的喜悅,體驗勞動成果的珍貴,並分享將這份甘甜傳遞齣去的溫暖。 成熟的信號: 學習判斷作物成熟的標準,掌握不同作物最佳的收獲時機,避免過度成熟或未熟采摘,以保證最佳的品質和口感。 勞動的儀式感: 描繪收獲場景,將收獲的過程升華為一種充滿儀式感的體驗。無論是親手采摘的瓜果蔬菜,還是田間收割的金黃麥浪,都將喚起讀者對土地的敬畏和對勞動的尊重。 儲藏與保鮮的智慧: 介紹各種天然、健康的食物儲藏與保鮮方法,包括晾曬、風乾、醃製、窖藏等傳統技藝,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延長食材的保鮮期,減少食物浪費。 從田間到餐桌——烹飪與分享: 鼓勵讀者親手烹飪用自己辛勤勞動收獲的食材。本書將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食譜,以及關於如何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味和營養的烹飪建議。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倡導將這份勞動成果與傢人、朋友分享,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可持續的循環——耕作的未來: 探討將收獲的經驗與知識傳遞下去的重要性。本書將鼓勵讀者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將可持續的農耕理念融入到未來的生活與實踐中,讓綠色、健康的農業理念惠及更多人。 五、 結語:綠野的邀約,心靈的迴歸 《綠野仙蹤:耕耘與收獲的詩篇》不僅是一部關於農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活、關於哲學、關於人生態度的書。它邀請您暫時放下浮躁,迴到土地,用雙手去感受泥土的溫度,用眼睛去觀察生命的律動,用鼻子去呼吸自然的芬芳,用味蕾去品嘗最純粹的甘甜。 在這片綠野中,您將發現,耕耘不僅僅是為瞭收獲,更是一種修行,一種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一種找迴內心平靜的旅程。每一次播種,都是對未來的希望;每一次澆灌,都是對生命的嗬護;每一次收獲,都是對辛勤付齣的肯定。 願《綠野仙蹤》成為您通往綠色生活、心靈迴歸的指引。願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重拾對土地的熱愛,體驗耕耘的樂趣,感受收獲的喜悅,並在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與富足。這是一場綠野的邀約,一場心靈的迴歸,一次與生命最本真的對話。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有一定養殖基礎的業內人士,我閱讀這本書主要是想看看它在“生態”二字上能給我帶來什麼新的啓發。然而,我發現書中對於“生態”的闡述更多是停留在概念層麵,比如“循環”、“平衡”等詞匯頻繁齣現,但缺乏具體的可量化指標和實操工具來衡量這種“生態性”達到瞭什麼程度。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自我淨化的水循環係統,書中沒有給齣具體的流量計算、微生物菌群的篩選標準,或者如何通過生物多樣性來降低對外部乾預(如換水或投藥)的依賴的實際操作指南。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成功的“零排放”或“低乾預”養殖案例的詳細拆解,包括其初始投入、日常維護成本、以及最終的産齣效率對比,而不是停留在理論模型上。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學術論文的匯編,而不是一本能直接指導我們如何在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下,實現可持續高産的實戰手冊,對於前沿的、可落地的生態解決方案挖掘不足。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坦白講,沒有跟上現代農業技術書籍的潮流。圖片質量普遍偏低,很多關鍵的結構圖或病理照片看起來模糊不清,這對於需要清晰視覺參照來識彆生物形態或病變的新手來說,是個不小的障礙。我嘗試對照書中的插圖來辨認我水體中齣現的某些藻類或浮遊生物,但由於圖像不夠清晰銳利,判斷起來非常睏難,不得不轉而求助於網絡搜索。在技術論述上,這本書似乎大量引用瞭早期的研究成果,雖然學術嚴謹性可能毋庸置疑,但很多技術和設備描述已經過時瞭。例如,書中介紹的增氧設備模型,在今天的養殖場已經很少使用瞭,取而代之的是更節能、效率更高的曝氣係統。因此,這本書在“技術更新”和“視覺呈現”這兩個維度上,給我的感覺是滯後瞭一個時代,需要讀者具備很強的知識轉化和設備更新能力纔能真正應用。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的深度錶示懷疑。它似乎試圖涵蓋所有一切,結果反而導緻瞭大部分內容的浮於錶麵。例如,在談到病害防治時,雖然列舉瞭多種病害的名稱和癥狀,但對於一個新手而言,從癥狀判斷到確定病原體,再到選擇最有效的、且符閤當前環保規定的藥物進行治療,這個過程的描述過於簡略。我嘗試在書中尋找關於特定抗生素的殘留標準、停藥期如何科學計算等關鍵信息,但這些在涉及法規和市場準入的敏感點上,處理得非常謹慎和含糊,這對於追求高效和閤規生産的養殖戶來說,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真實的、經過時間檢驗的“配方”,而不是大而全的理論概述。如果能針對某一兩種主流養殖品種,提供一整套從苗種培育到上市銷售的詳細時間軸和關鍵控製點,這本書的價值會大大提升。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挺吸引人的,我最近正在琢磨著轉型做點水産養殖的副業,所以特地找瞭一些相關的書籍來看。不過,我發現《水産生態養殖技術大全》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更側重於理論介紹和宏觀的生態概念,對於我這種新手來說,實際操作層麵的指導性信息就顯得有些不足瞭。比如,關於不同水體環境下的具體飼料配比、疾病預防的緊急處理流程,或者針對特定魚類(比如鱸魚或者羅非魚)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精細化管理,這些我都希望能找到更詳盡的圖文說明或者案例分析。書裏提到瞭一些關於水質淨化的生物技術,聽起來高大上,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用日常工具監測水質指標,以及在齣現突發性水質惡化時,如何在沒有高級設備的條件下進行快速搶救的具體步驟。總體來說,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專業研究人員或者大型養殖場的參考手冊,對於我們小規模、注重實用性的操作者來說,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偏嚮“實戰”經驗的書籍纔能更好地應用。如果能增加一些常見養殖陷阱的“避坑指南”,那就更完美瞭。

评分

我之前對水産養殖瞭解不多,抱著希望這本書能把我從零基礎帶入門的心態買迴來的。看完之後,坦白說,有些章節讀起來感覺像在啃一本高中的生物教科書,內容組織上不夠直觀和連貫,閱讀體驗上略顯枯燥。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某些微生物在水體中的作用機理,這些知識點雖然重要,但對於我迫切想知道“今天該投多少料”的實際操作需求來說,顯得有些遠水解不瞭近渴。我更期待看到的是流程化的指導,比如“春季開塘準備清單”、“夏季高密度養殖的風險控製錶”這類工具性的內容。另外,書中對養殖模式的劃分也比較學術化,如果能用更貼近市場和地域特色的方式來分類介紹,例如“南方溫棚模式”、“北方越鼕技術”等,或許能讓讀者更快地找到與自身情況相匹配的內容。總而言之,它更像是一套知識體係的構建,而非一本即拿即用的操作手冊。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評分

……………………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評分

……………………

評分

不錯,內容還是可以,就是速度慢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