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篇名缩写
1 思辨哲学: 方法和目的
形而上学?美学和价值
2 思辨形而上学
价值形而上学
时间与实在
3 宇宙论
自然: 内在的自我超越
自由?美与真理
参考书目
价值形而上学
怀特海的先验客观主义
和在他之前的康德一样,怀特海也为数学的抽象和世界的具体运作方式之间明显的和谐一致所吸引。事实上,这种知觉到的和谐给他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致于在《过程与实在》开头几节怀特海就宣称哲学的首要事业“是说明更抽象的事物产生于更具体的事物……真正的哲学问题是,具体事实如何能够展示从自身中抽取出来,而又为自己的本质所分享的实体”(PR,p��20)。正是为了回答由我们的高度抽象(如数学)和具体的特殊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而提出的问题,怀特海提出了他的“范畴图式”。“范畴图式”构成了他整个体系的一个纲要或概要,一个自明的骨干或框架,“体现了必然在我们的反思经验中预先假定的一般概念”,并把那些概念结合在一个融贯的、一致的、恰当的和可应用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之中。(PR,p.18)因此,该图式为我们的抽象事物起源,并应用于具体事物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康德自己的“哥白尼式革命”,也是由对心灵与世界间这种“预定和谐”的惊异所推动的。和他一样,怀特海的“范畴图式”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先验”分析的一部分,即一种哲学上的“相反工程”,旨在勾勒出为经验可能性所必需的最小条件。和康德一样,怀特海的图式可以因此被读作心灵与世界间高度相关性的可能性条件的一个纲要。
在怀特海看来,哲学的工作或任务不是解决和说明“具体事实”(即直接地和简单地被发现的事物)的实存问题,因为具体事实仅仅是其所是,无须说明。相反,哲学的任务是勾勒出需要被赋予具体事实的最小条件,以便恰当地解释“主观”经验的“客观”性质。换句话说,哲学的任务是勾勒出最一般意义上经验的可能性条件。怀特海在康德的“建构”观念中找到了这一条件。
康德把经验秩序的源泉或中心放在认知的自我意识主体的建构活动中。与他不同,怀特海把经验秩序的源泉或中心放在构成经验整体的多元的事物或“实体”领域中。怀特海采纳了康德的建构原理,并将之运用于一般客体,把客体规定为“自我组织”或“自我建构”的系统,以及作为我们经验的决定性力量影响着我们的效验要素。因此,对怀特海来说,经验客体的统一性条件不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于认知主体的自我建构活动或能力中。相反,一个客体统一性的条件存在于客体自身的自我构成、自我组织活动中,这样的客体被定义为自我实现或自我构成性“事态”或“实体”。康德的先验分析在取向上是“认识论的”,把经验客体的统一性放在认知主体的建构活动之中,而怀特海的取向则是“本体论的”,使经验秩序的源泉或中心超出了自我意识的或认知的主体,达于事物本身关系性的多元领域。
通过把客体统一性的源泉或中心扩展到事物本身非认知的多元领域,怀特海能够避免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把康德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建构论转换为可以称为“先验客观主义”哲学的东西,结果是一种“客观建构”的实在论形而上学,一个把经验客体统一性条件放在世界整体客观条件之中的框架。因此,在怀特海的世界中,建构的力量可以说是一路追溯下去的。认知经验只不过是事物自身自我构成、自我组织性质的一个高度发达的复杂特例。
尽管怀特海的“图式”在取向上是本体论的,但它不应被视为对莱布尼茨下述问题的回答:为什么某物存在而无不存在。毋宁说,怀特海的分析所关注的是对事物一般的本体论结构或性质给予解说,因为它用“创造性”或建构主义术语规定实存或现实本身。如前所述,这一任务是通过下述方法完成的:把康德的建构原理客观地扩展为普遍的“创造性”原理,这个先验原理使建构本身成为实存本身的一个客观特征。
……
怀特海这位哲人,他的思想如同一个广袤无垠的星系,初窥门径时总让人感到目眩神迷,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抽象概念和严谨逻辑编织而成的迷宫。我记得第一次接触他那些关于“过程哲学”的论述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实体”和“永恒不变”的认知。他将世界描绘成一场永不停歇的“飞跃”,一切都在发生、转化、联结,没有一成不变的孤立存在。这种动态的宇宙观,对于那些习惯于僵化分类和静态理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观念上的彻底重塑。阅读他的著作,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层层迷雾,最终瞥见事物本质的流动形态。那种精微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处理如何从经验的零散碎片中构建一个连贯、整体的世界图景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不是在简单地描述世界是什么,而是在阐释世界如何成为我们所体验到的样子,这中间的张力与精妙,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每一个术语的深层含义,生怕错过了一丝智慧的闪光。
评分老实说,阅读这位思想巨擘的作品,是一场需要巨大投入的“马拉松”。这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以获取几条速成“金句”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去应对其行文的复杂性以及概念的层层递进。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地图的草稿,而非终点站的风景照。它指引的方向是清晰的——通往一个更整合、更具生命力的实在论——但中间的道路崎岖且需要反复校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仿佛是在剥开洋葱的多层外皮,每一次都能触碰到更核心的、更具韧性的结构。它迫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建立起来的许多认知基础是否足够坚固。坦白讲,理解的深度永远赶不上文本的广度,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不是提供一个封闭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持续生成、不断自我修正的思维工具,足以让人在面对未来任何新的知识挑战时,都能保持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探究精神。
评分我注意到,许多人对怀特海的评价往往聚焦于他后期宏大的形而上学建构,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他早期对教育和科学方法的批判与重塑。那种对僵化教育体制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对“浪漫主义”在科学思维中的必要性的强调,简直是振聋发聩。他清醒地指出,脱离了感性体验和艺术直觉的纯粹逻辑分析,最终只会导致知识的贫瘠和人性的疏离。这种对“活的知识”的呼唤,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却愈发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他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掌握数据和公式,更在于培养一种审美的敏感度,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价值。当我合上书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细节时,似乎多了一层滤镜,能捕捉到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匆忙忽略的美丽与秩序,这是他思想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关乎复杂的哲学名词,而在于对生命体验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像是遭遇了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怀特海的文本往往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和推理能力,他构建的逻辑框架极其复杂,环环相扣,稍有疏忽便可能在追随他的思绪链条时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他在试图弥合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鸿沟时所展现出的那份雄心壮志。他试图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能同时解释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与人类美学体验的宏大叙事。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尝试,本身就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尽管实现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研读那些定义性的段落,试图在脑海中描摹出他所构建的那个“具体事实”与“抽象实在”相互作用的复杂图景。这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艰苦卓绝的智力攀登,每一次成功理解一个关键概念,都伴随着一种深刻的豁然开朗感,那是只有在高难度思辨中才能获得的独特回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次智力上的探索,不如说是一次审美上的洗礼。怀特海的文字虽然时常被贴上“晦涩难懂”的标签,但如果你细心体会,会发现其语言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古典的、近乎诗意的韵律感。他对于“关系性”的强调,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姿态”——一种开放、包容、充满期待的姿态。他拒绝将世界视为一组静止的客体集合,而坚持认为一切都是动态的相互渗透。这种视角使得原本冷峻的逻辑推理带上了一种温暖的人文光辉。对于那些厌倦了西方哲学中过于强调主体性与客体二元对立的读者来说,怀特海提供了一个优雅的出口,一个能将主体经验与客体世界在同一“过程”中圆融无碍地统一起来的场域。他仿佛在邀请我们,放下评判的尺子,去参与这场宇宙永恒的共舞。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首先简要介绍了柏拉图的生平及其生活时代,而后则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及其所遗留的著作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领略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评分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评分好好好好眠你叫你OK你摸干娘哦哦刚你我go红米自我红哦
评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评分尴尬咯红农民红米9亿新一线刚哦嘻嘻一心一意遵义医学院
评分中华书局精装本好,值得买。大爱京东,最近收不住手,一直在买。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