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跂斯翼,如矢斯棘:林徽因建築文集》以古建測繪實錄為切入點,帶領廣大建築學愛好者領略“一代纔女林徽因”作為建築學傢的嚴謹和理性,感受其對古建築設計與保護工作的熱情與執著,欣賞她靈活轉換於中西建築藝術體係的迷人風采,體會浪漫主義情懷與科學研究之精彩碰撞。
林徽因遊曆中國的名山大川,考察測繪瞭200多處古代建築,並逐一做齣詳細的記錄和分析,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瞭堅實的科學基礎。林徽因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具有科學之嚴謹,同時使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瞭我國古建築在技藝方麵的精湛成就,充滿詩情畫意。本書收集瞭林徽因關於建築學方麵的文章和論述,包括外齣考察古建築的調查報告,對古代建築的看法和評價,對當代社會人民生活住宅的設計與研究,還有隨筆雜談等,力求展現林徽因作為建築學傢的一麵。
|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閩侯人。中國著名建築學傢,新月派女詩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傢。鬍適贊其為“中國一代纔女”。她先後參與瞭國徽的設計,傳統景泰藍的改造以及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1955年4月1日清晨與世長辭,年僅51歲。 |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除有關建築的論文外(本書已收錄),還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書信等。代錶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齣版前言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
祖國的建築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
中國建築之結構
閑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
北宋、遼、金建築簡史
城市新建築之有益藉鑒
中國建築彩畫略談
中國建築彩畫繪製意見
和平禮物
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談北京的幾個文物建築
我們的首都
平郊建築雜錄
平郊建築雜錄(續)
由天寜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鑒彆問題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
雲岡石窟中所錶現的北魏建築
達·芬奇--具有偉大遠見的建築工程師
對蘇聯城市重建計劃之體會
林徽因年錶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
中國建築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係統;淵源深遠,而演進程序簡純,曆代繼承,綫索不紊,而基本結構上又絕未因受外來影響緻激起復雜變化者。不止在東方三大係建築之中,較其它兩係——印度及阿拉伯(迴教建築)——享壽特長,通行地麵特廣,而藝術又獨臻於最高成熟點。即在世界東西各建築派係中,相較起來,也是個極特殊的直貫係統。大凡一例建築,經過悠長的曆史,多摻雜外來影響,而在結構,布置乃至外觀上,常發生根本變化,或循地理推廣遷移,因緻漸改舊製,頓易材料外觀,待達到全盛時期,則多已脫離原始胎形,另具格式。獨有中國建築經曆極長久之時間,流布甚廣大的地麵,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後代繁衍期中,諸重要建築物,均始終不脫其原始麵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結構部分,及布置規模,雖則同時在藝術工程方麵,又皆無可置議的進化至極高程度。更可異的是:産生這建築的民族的曆史卻並不簡單,且並不缺乏種種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組織上的迭齣變化;更曾經多次與強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觸(如印度佛教之傳入),或在實際利害關係上發生衝突戰鬥。
這結構簡單,布置平整的中國建築初形,會如此的泰然,享受幾韆年繁衍的直係子嗣,自成一個最特殊,最體麵的建築大族,實是一樁極值得研究的現象。
雖然,因為後代的中國建築,即達到結構和藝術上極復雜精美的程度,外錶上卻仍呈現齣一種單純簡樸的氣象,一般人常誤會中國建築根本簡陋無甚發展,較諸彆係建築低劣幼稚。
這種錯誤觀念最初自然是起於西人對東方文化的粗忽觀察,常作浮躁輕率的結論,以緻影響到中國人自己對本國藝術發生極過當的懷疑乃至於鄙薄。好在近來歐美迭齣深刻的學者對於東方文化慎重研究,細心體會之後,見解已迥異從前,積漸徹底會悟中國美術之地位及其價值。但研究中國藝術尤其是對於建築,比較是一種新近的趨勢。外人論著關於中國建築的,尚極少好的貢獻,許多地方尚待我們建築傢今後急起直追,搜尋材料考據,作有價值的研究探討,更正外人的許多隔膜和謬解處。
在原則上,一種好建築必含有以下三要點:實用;堅固;美觀。實用者:切閤於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適閤於當地地理環境。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閤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美觀者:具有閤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齣等等違背自然律的狀態),要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錶,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閤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一,中國建築,不容疑義的,曾經包含過以上三種要素。所謂曾經者,是因為在實用和堅固方麵,因時代之變遷已有疑問。近代中國與歐西文化接觸日深,生活習慣已完全與舊時不同,舊有建築當然有許多跟著不適用瞭。在堅穩方麵,因科學發達結果,關於非永久的木料,已有更滿意的代替,對於構造亦有更經濟精審的方法。
已往建築因人類生活狀態時刻推移,緻實用方麵發生問題以後,仍然保留著它的純粹美術的價值,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和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瑟農廟(Parthenon)一樣,北京的壇,廟,宮,殿,是會永遠繼續著享受榮譽的,雖然它們本來實際的功用已經完全失掉。純粹美術價值,雖然可以脫離實用方麵而存在,它卻絕對不能脫離堅穩閤理的結構原則而獨立的。因為美的權衡比例,美觀上的多少特徵,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製之下,閤理的解決瞭結構上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的自然結果。二,人工創造和天然趨勢調和至某程度,便是美術的基本,設施雕飾於必需的結構部分,是錦上添花;勉強結構純為裝飾部分,是畫蛇添足,足為美術之玷。
中國建築的美觀方麵,現時可以說,已被一般人無條件的承認瞭。但是這建築的優點,絕不是在那淺現的色彩和雕飾,或特殊之式樣上麵,卻是深藏在那基本的,産生這美觀的結構原則裏,及中國人的絕對瞭解控製雕飾的原理上。我們如果要贊揚我們本國光榮的建築藝術,則應該就他的結構原則,和基本技藝設施方麵稍事探討;不宜隻是一味的,不負責任,用極抽象,或膚淺的詩意美諛,披掛在任何外錶形式上,學那英國紳士駱斯肯(Rnskin)對高矗式(Gothic)建築,起勁地唱些高調。
建築藝術是個在極酷刻的物理限製之下,老實的創作。人類由使兩根直柱架一根橫楣,而能穩立在地平上起,至建成重樓層塔一類作品,其間辛苦艱難的展進,一部分是工程科學的進境,一部分是美術思想的活動和增富。這兩方麵是在建築進步的一個總題之下,同行並進的。雖然美術思想這邊,常常背叛他們共同的目標——創造好建築——脫逾常軌,盡它弄巧的能事,引誘工程方麵犧牲結構上誠實原則,來將就外錶取巧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時,建築本身常被連纍,損傷瞭真的價值。在中國各代建築之中,也有許多這樣證例,所以在中國一係列建築之中的精品,也是極罕有難得的。
大凡一派美術都分有創造,試驗,成熟,抄襲,繁衍,墮落諸期,建築也是一樣。初期作品創造力特強,含有試驗性。至試驗成功,成績滿意,達盡善盡美程度,則進到完全成熟期。成熟之後,必有相當時期因承相襲,不敢,也不能,逾越已有的則例;這期間常常是發生訂定則例章程的時候。再來便是在瑣節上增繁加富,以避免單調,冀求變換,這便是美術活動越齣目標時。這時期始而繁衍,繼則墮落,失掉原始骨乾精神,變成無意義的形式。墮落之後,繼起的新樣便是第二潮流的革命元勛。第二潮流有鑒於已往作品的優劣,再研究探討第一代的精華所在,便是考據學問之所以産生。
…………
初捧此書時,著實被那種文風的優雅和智性的光芒所震撼。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拒人於韆裏之外,反而像一位學識淵博的友人,娓娓道來她對世界萬物的洞察。那些關於空間構成的思考,關於材料選擇的哲學,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瞭反復的打磨。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流於錶麵的批判精神,她敢於直麵時代潮流對建築美學的衝擊,卻又能在喧囂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堅守。這種堅守並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吸收新知的基礎上,對“什麼是好的建築”這一永恒命題進行著不懈的探索。讀她的文章,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原本朦朧的視野被撥開雲霧,清晰地看到瞭事物本來的麵貌。這種智慧的穿透力,讓她與其他建築評論傢的高下立判。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更高精神層次的門,它不僅關乎磚瓦和水泥,更關乎人類的居住理想和文明的延續。
评分坦白說,我是一個對專業術語感到頭疼的普通讀者,但閱讀這本作品的過程,卻齣奇地輕鬆愉快。這可能歸功於作者卓越的敘事能力。她將那些復雜的建築原理,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化的場景和個人化的感悟之中,使得原本高冷的學術話題變得親切可感。我尤其被其中對於“場所精神”的探討所吸引,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聯結,是建築之所以成為“傢”或“紀念碑”的關鍵所在。作者沒有空泛地贊美,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揭示瞭這些精神是如何被塑造、被維護,甚至被無情地消解的。每一次閱讀,都像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哲學思辨,它挑戰瞭我對日常環境的默認設定,促使我去審視自己身處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這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們與周圍環境對話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剋製而高雅的品味,與內頁文字的調性保持瞭高度一緻。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文字內容,但這種整體的美學呈現,無疑增強瞭閱讀的儀式感。深入文本,我被其中貫穿始終的“尺度感”所摺服。它不僅僅指建築的物理尺寸,更是一種人文的關懷,是關於人與宏大世界之間關係的精妙平衡。作者似乎對“適度”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她反對過度裝飾的浮誇,推崇恰到好處的留白與內斂。在當下這個追求“大而強”的時代,這種對“恰如其分”的堅持,顯得尤為珍貴和有力量。閱讀這些文字,如同品味一杯經過時間沉澱的茶,初嘗清淡,迴味卻無窮無盡,讓人深思建築的真正價值,是否在於其能否讓人心安,而非能否傲視群雄。
评分這本厚重的文集,翻開扉頁便能感受到一股沉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氣息撲麵而來。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是前幾章的篇章,那種對建築的獨特理解和深邃思考就已經讓我深深著迷。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無論是對具體建築實例的描摹,還是對建築理論的闡釋,都顯得那麼得心應手,毫無晦澀之感。她似乎總能用最精準的詞匯捕捉到建築的靈魂所在,那種人與空間、曆史與未來的對話,在她的筆下變得如此生動可感。尤其是一些關於傳統建築的觀察,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對美的執著追尋。那種對細節的偏愛,對比例的敏感,無不透露齣一位真正熱愛建築的靈魂的細膩。這本書絕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材料,它需要你慢下來,靜下心來,去體會那些文字背後的重量和深意。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站在那些曆史悠久的廊柱之下,感受著光影的變幻,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和木料的氣息,那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人對“建造”二字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閱讀這本集子,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感受到文字中湧動著的強大生命力和對未來的期許。它不是一本僅僅迴顧曆史的舊作,而更像是為當下和未來指明方嚮的燈塔。作者對新舊元素的融閤,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展現瞭一種開闊的胸襟和遠見卓識。她的文字充滿瞭理性思辨的力量,但這種理性並非冷酷無情,而是建立在對人類福祉深切關懷的基礎之上。讀到某些關於城市規劃和公共空間的論述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近乎緊迫的責任感,這促使我跳齣個人經驗的局限,去思考更大範圍的人居環境問題。這種將個體觀察提升至社會層麵的能力,使得本書的價值超越瞭純粹的建築評論範疇,上升到瞭一部關於現代文明如何審慎前行的重要文獻。它激發瞭我對參與和創造美好環境的渴望,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作品。
評分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後,相關學者對留存在宮中的大量文物進行清點、整理,並在稍後編輯齣版瞭不少專業刊物,主要包括偏嚮介紹器皿、書畫等藝術作品的《故宮周(旬)刊》、《故宮》、《故宮書畫集》,以及專於文獻檔案的《掌故叢編》(後改名為《文獻叢編》)、《史料旬刊》等兩大類。這兩類齣品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嚮讀者群推介故宮內的豐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宮日曆》就是其中之一。日曆的正麵印有年、月、日,同時又有英文加以對應。另外,還有節氣、朔望、韻目等因素也齣現在同一頁上。節氣、朔望容易理解,韻目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則有些陌生。韻目本來是指用於詩詞創作時使用到的各個韻排列而成的目錄,19世紀中後期“韻目代日”齣現以後被用於記錄日期。簡單來說,就是1個韻目代錶1個月中的1天,一共有31個字,代錶31天,如“文”代錶12日,抗戰中發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裏的一場大火即被稱為“文夕大火”,“卅”代錶31日,“五卅運動”即得名於此。日曆的反麵印有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書、畫、古籍、青銅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張圖畫的排列與日曆正麵的節令相結閤,閱覽的人可以“見圖如見節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圖畫的顔色也是區彆不同時節的一種方式,色彩賦予讀者的區彆感更為清晰。1935年一則經銷商的廣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奪目:“震鑠世界惟故宮日曆足以當之,獨霸天下惟故宮博物院有此資料”、“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當時《故宮日曆》還有配“厚黑玻璃座盤”的“套餐”,定價2元7角。當時這本日曆僅署“故宮博物院編”,沒有具體編輯的姓名。關於舊版《故宮日曆》的編者馮華,隻有在故宮齣版社資深編輯硃傳榮的迴憶文字中有隻言片語的描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故宮珍寶南遷在即,小小的《故宮日曆》卻年復一年為普通民眾打開瞭古代藝術寶藏的一扇窗,也成為許多人醉心傳統文化、走上求藝之路的開端。在一些老畫傢早年學畫經曆的迴憶文字中可以發現,在當年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宮日曆》,為其啓濛,作其良伴。2010年,被遺忘經久的《故宮日曆》“復活”瞭,以1937年版《故宮日曆》為藍本的“復刻版”問世。原汁原味的“復刻版”,黑白印刷,不僅僅是呼應漸起的懷舊風,也是緻敬於走過85個年頭的故宮博物院、緻敬於老去的前輩故宮人。此後,《故宮日曆》開始嘗試推陳齣新。故宮齣版社在2011年版《故宮日曆》的編纂中,生肖開始成為確定主題或隱或顯的因由。在12個月首的篇章頁裏,放置一件直接描繪兔子的畫作來呼應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整座紫禁城,簡直無處不龍。於是,龍年的《故宮日曆》,“紫禁龍時空”成為主題,以龍為錶現對象的陶瓷、青銅、書畫、琺琅……12個類彆,按照月份一一呈現農曆癸巳年,《故宮日曆》主題是“山水有清音”。因為明代李長卿《鬆霞館贅言》雲:“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宮藏品中的錶現數不勝數。因此,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的方案浮齣水麵。“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現古人寄情山水的詩意生活,更是要喚醒城市喧囂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覓知音。12個月分為3個單元:筆墨尋源、詩意棲居、仙境凡間;其下又以月為單位,既有對山水題材的追根溯源,也有雲山墨戲、界畫樓颱之類的專題展現;而每個星期,也盡量各有側重,並且在多數的周日,以與主題相關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為新一周開始的標誌,盡可能從新的視角引發讀者的興趣――對傳承有序的山水藝術、對綿延不絕的山水文化。藏品選取,確立瞭這樣的原則:圖像常見的名作,重點展示齣細節,《韆裏江山圖》甚至占盡整個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輕視,明代醫生王履的寫生佳作《華山圖》冊、清代篆刻高手黃易的紀遊“影集”《嵩洛訪碑圖》冊,都是個中翹楚。所選的藏品也不隻山水,如《洛神賦圖》中的邊邊角角、《夜宴圖》裏的圍屏圖障、遠古的水波紋彩陶……不拘一格,盡收其中。如果細細翻讀今年的《故宮日曆》,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除標明公立和農曆日期、二十四節氣,還特意標齣充滿詩意的七十二候。這是古人根據寒暑變化與物候現象對時節的一種獨特劃分:五日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時“東風解凍”,何時“草木萌動”,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讀北大期間選擇小說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師。兩人關係密切,通信頻繁。閱讀1932年的《俞平伯年譜》,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兩人書信溝通的記載,一整個月份裏他們的通訊次可達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齣信件之時,俞平伯將一份《故宮日曆》一同寄給瞭周作人,作為禮物錶達學生對老師的一番心意。梁實鞦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也提及獲贈《故宮日曆》一事:“頃接故宮日曆一冊,既有陰陽日曆可察,復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賞(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重復),實日曆中最佳之作,拜領謝謝矣。”梁實鞦可以挑齣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圖。
評分封麵都是黴點,這樣的發給顧客是不是太不閤適??
評分封麵都是黴點,這樣的發給顧客是不是太不閤適??
評分超喜歡~~~~~~~~~~~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建築專業精神的經典讀本
評分超喜歡~~~~~~~~~~~
評分女性視角下得建築錶情
評分她也是一位很優秀的建築學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