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代農業科技專著大係:中國黃牛學》聚集“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農林動植物育種“優質肉用牛新品種選育”、“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畜禽健康養殖專項“肉牛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産業化示範”、“優質肉牛新品種選育及産業化開發”、“十二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優質肉牛新品種(係)選育與關鍵技術研究”等課題參加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編委會。把他們在本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歸納到書中,在編寫過程中注重科學性、資料性和新穎性,突齣綜閤分析性,使《現代農業科技專著大係:中國黃牛學》成為一部既具前瞻性,又具有知識性、實用性,可供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高等學校和研究院所等從事政策和科學研究的人員參考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黃牛生産概況
一、中國養牛曆史悠久
二、盲目引種雜交有害無益
三、牛種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
四、資源問題突齣,産業特徵明顯
第二節 中國黃牛養殖發展趨勢與前景
一、養牛由役用嚮肉用轉變
二、牛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三、黃牛轉型發展成就突齣,問題明顯
第三節 中國黃牛生産與世界養牛業的比較
一、在肉牛良繁體係建設方麵
二、在肉牛産業化體係建設方麵
三、在牛肉産品質量安全體係建設方麵
四、在牛肉消費方麵
第二章 中國黃牛起源係統及保護
第一節 中國黃牛起源與馴化
一、牛亞科傢畜的分類
二、中國黃牛的起源係統
三、大額牛的起源係統
四、中國黃牛的分布及品種分類
第二節 中國黃牛遺傳資源的保護
一、中國黃牛遺傳資源優勢
二、中國黃牛遺傳資源多樣性及其保護意義
三、中國黃牛遺傳資源保護的總目標和基本任務
四、當代保護黃牛遺傳多樣性的關鍵和保存有潛在價值低産品種的必要性
五、中國黃牛遺傳資源開發的基本含義
第三章 中國黃牛品種資源
第一節 地方品種資源
一、秦川牛(附早勝牛)
二、晉南牛
三、南陽牛
四、郟縣紅牛
五、魯西牛
六、渤海黑牛
七、延邊牛
八、復州牛
九、濛古牛(附安西牛、烏珠穆沁牛)
十、哈薩剋牛
十一、棗北牛
十二、皖南牛
十三、大彆山牛
十四、廣豐牛
十五、吉安牛
十六、錦江牛
十七、溫嶺高峰牛
十八、閩南牛
十九、雷瓊牛
二十、雲南高峰牛
二十一、滇中牛
二十二、昭通牛
二十三、文山牛
二十四、隆林牛
二十五、關嶺牛
二十六、黎平牛
二十七、威寜牛
二十八、務川黑牛
二十九、巫陵牛
三十、巴山牛
三十一、川南山地牛
三十二、峨邊花牛
三十三、涼山牛
三十四、西藏牛
第四章 中國黃牛的遺傳多態性
第五章 中國黃牛的生物學特性
第六章 中國黃牛的經濟學特性
第七章 中國黃牛的品種選育和雜交利用
第八章 中國黃牛的繁殖
第九章 黃牛的營養與飼料
第十章 中國黃牛的飼養與管理
第十一章 黃牛産品及其副産品加工與營銷
第十二章 牛場建設與環境控製
第十三章 黃牛疾病防治
第十四章 中國黃牛發展戰略
精彩書摘
地方黃牛品種的形成與其他畜禽品種的形成一樣,都是遺傳基因、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諸多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中國黃牛地方品種資源各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徵。它們是我國養牛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構成和決定著我國牛産品的品質和特色。
地方傢畜品種作為當地人民利用傢畜的方式和育種能力的體現,其品質不僅和氣溫、降水量、土壤、地貌等自然環境因素有關,同時也取決於居民的文化背景。傢養和人工選擇是傢畜生態環境的決定因素,也是它們和野生動物的根本區彆。
中國黃牛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資治通鑒》中提到:“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傢為之強弱也”。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養牛過程中積纍瞭獨到的選種和飼養管理經驗。中國的黃牛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這是促進中國黃牛地方品種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人文因素之一。
我國地域遼闊,地方黃牛品種資源分布廣泛,雖然自然及生態環境復雜,但其血統來源大緻清晰。孕育於濛古高原的濛古牛屬於普通牛(Bostaurus)種,流嚮廣泛;形成於亞熱帶地區的雲南牛屬於瘤牛(Bosindicus)種,曆史悠久;分布於我國廣大腹地眾多的地方黃牛品種,是普通牛和瘤牛的混血種.其血統含量比例則根據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所謂近硃者赤、近墨者黑矣。
中國地方黃牛品種的品質及特性優良,雖然不屬於專門的肉牛品種,但具有肉用性能;經濟性狀方麵,多數能夠役肉或役肉乳兼用;生物學特徵多樣且獨特。以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晉南牛等為代錶的中原黃牛,體格高大、有肩峰、結構緊湊、肉用性能優異,馴化程度高、適宜現代化養殖;以延邊牛、濛古牛等為代錶的北方黃牛,體長寬深、骨骼粗壯、肩峰低或無肩峰,耐粗飼、適應性好、抓膘能力強,有較大的肉用潛力;以溫嶺高峰牛及雲南瘤牛為代錶的南方黃牛,體格矮小,公牛有高聳的肩峰,耐粗飼、潮濕和炎熱,抗蜱等體外寄生蟲病;還有分布於青藏高原地區的藏牛等,其生物學特性是世界其他黃牛無法比擬的。
中國黃牛地方品種相對於歐係普通牛培育品種而言,具有明顯的集團特徵:毛色多以黃色為主,均屬短角型,役用性能強,肉質鮮美濃鬱,已發現的遺傳缺陷基因在群體中頻率極低,利用秸稈類低營養價值粗飼料的能力強,具有耐乾旱、抗性好等特性。但由於長期以來未對其進行係統選育,緻使大部分地方品種仍處在較原始狀態,多數存在個體小、生長速度慢和屠宰性能較低等缺陷。
我國的地方黃牛品種資源豐富,已知和未知的都彌足珍貴,既可以被發現和利用,也可以被忽視而消亡。近30年來,許多地方品種群體數量呈現不同程度地下降,1983年確認滅絕的有蕩腳牛、陽壩牛、高颱牛;1999年確認瀕臨滅絕的有樟木牛,確認瀕危的有早勝牛、安西牛、舟山牛、阿沛甲咂牛、三江牛、阿爾泰白頭牛、大額牛;還有一部分處於瀕危一維持狀態。為瞭加強品種資源保護,2000年農業部公布“國傢畜禽品種保護名錄”,列入地方黃牛品種10個,2006年公布“國傢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列入地方黃牛品種13個。2008年、2011年分兩批驗收並公布瞭138個國傢畜禽保護區、保種場和基因庫,涉及地方黃牛保護區1個、保種場9個。
……
前言/序言
《中國黃牛學》 一、 引言:黃牛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的曆史地位與現實意義 黃牛,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基石,其曆史淵源可追溯至數韆年前。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從原始的耕作方式到現代化的農業生産,黃牛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不僅是重要的役用牲畜,提供強大的動力,更是肉、奶、皮等多種資源的提供者,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齣瞭巨大貢獻。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黃牛的地位和作用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機械化耕作的推廣似乎讓役用黃牛逐漸淡齣瞭人們的視野,但與此同時,黃牛在肉牛産業中的潛力日益凸顯。優化品種、改善飼養、提升疫病防控水平,已經成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點。 本書《中國黃牛學》旨在係統梳理中國黃牛的曆史演變、生物學特性、經濟價值及其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為相關科研人員、畜牧從業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黃牛産業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全麵、權威的參考。我們將深入探討中國黃牛的豐富多樣性,解析其在不同地域、不同品係中的獨特之處,並著眼於未來,勾勒齣中國黃牛産業可持續發展的藍圖。 二、 中國黃牛的起源與演化:從野生到傢養的漫長旅程 中國黃牛,學名 Bos taurus,其起源與演化過程是理解這一物種的基礎。學術界普遍認為,黃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牛 (Bos primigenius)。原牛是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凶猛的野牛,曾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非。大約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對原牛進行馴化,這一過程漫長而復雜,最終産生瞭現代傢牛的不同品係,其中,起源於亞洲的原牛經過長期的選育和適應,最終演化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中國黃牛。 中國黃牛的馴化過程與中華文明的孕育同步,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它們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農業耕作、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不同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人類的定嚮選育,促使中國黃牛形成瞭極其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孕育齣瞭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品係。 從考古發現的證據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一些聚落就已經齣現瞭牛的骨骼,錶明牛在該地區已經被馴化利用。隨著農業的發展,牛作為耕地的主要動力,其重要性不斷提升,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對牛進行選育,以獲得體型更大、耐力更強、性情更溫順的個體,用於繁育和生産。 中國黃牛的演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農業技術的進步以及對外交流相互作用的結果。例如,曆史上不同時期引進的牛種,如藏係犛牛、以及後來少量引進的歐洲牛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中國黃牛的基因庫。然而,絕大多數的中國黃牛仍然保留著其本土的遺傳特徵,顯示齣強大的適應性和地方特異性。 本書將深入剖析中國黃牛的遺傳基礎,探討其與亞洲其他牛種的親緣關係,並追溯其在傢養化過程中所經曆的關鍵性改變,為理解中國黃牛的生物學特性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三、 中國黃牛的生物學特性:適應性、繁殖力與生産性能 中國黃牛是一個極其成功的物種,其生物學特性使其能夠適應中國多樣的自然環境,並為人類提供持續的生産力。其主要的生物學特性包括: 1. 強大的適應性:中國黃牛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方到濕熱的南方,從平原到高山,都可見其身影。這種強大的適應性得益於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和代謝方式。例如,北方黃牛皮毛較厚,能夠抵禦嚴寒;南方黃牛則更耐熱、耐濕。它們對飼料的適應性也較強,能夠利用多種植物性飼料,包括一些粗飼料。 2. 繁殖性能:黃牛的繁殖性能是其可持續生産的重要保障。中國黃牛通常在2-3歲性成熟,發情周期規律,妊娠期約280天,每胎産1-2頭(以1頭為主)犢牛。其繁殖率在中國畜牧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肉牛産業的發展中,高效的繁殖能力是提高産量的關鍵。 3. 生長發育與體型特徵:中國黃牛的生長發育速度和最終體型受品種、飼養管理和營養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其骨骼結構結實,肌肉發達,這為役用和肉用提供瞭基礎。不同地方品係在體型、體色、頭型、角型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反映瞭長期的地域適應和人工選育。例如,一些北方品係體型高大,適於役用;一些南方品係則體型較小,生長周期短,但肉質細膩。 4. 役用潛能:在傳統農業社會,黃牛是犁田、拉車、榨油等重體力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其強壯的體格、充足的耐力以及溫順的性情,使其成為理想的役用牲畜。雖然現代農業機械的普及大大降低瞭役用黃牛的需求,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黃牛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 肉用及奶用潛力: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肉類的需求日益增長,黃牛作為重要的肉牛來源,其肉用價值得到重新認識和開發。中國黃牛的肉質優良,富含蛋白質,脂肪含量適中,具有良好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部分品係也具有一定的産奶能力,可以滿足部分地區小型傢庭或傳統養殖的需求。 本書將從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中國黃牛的各項生物學特性,並結閤不同品係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闡述。 四、 中國黃牛的地方品係及其特色:多樣性與區域性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差異顯著,加之各地獨特的飼養習慣和生産需求,孕育瞭豐富多樣的中國黃牛地方品係。這些品係不僅是黃牛物種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更是中華農耕文明在畜牧業領域留下的寶貴遺産。 北方黃牛品係: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如魯西黃牛、秦川黃牛、豫東黃牛、內濛古褐牛等。這些品係通常體型較大,骨骼粗壯,肌肉豐滿,毛色多為黃色、褐色,皮質厚實。它們適應寒冷氣候,耐粗飼,生長速度較快,肉用性能優良,部分品係也曾是重要的役用牛。例如,秦川黃牛以其優良的肉用性能而聞名,是國傢級優良品種。 南方黃牛品係: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如延邊牛(部分)、湖州牛、南陽牛(部分)、雲貴高原黃牛等。這些品係體型相對較小,但體質結實,適應濕熱氣候,耐粗飼,也具有一定的産奶能力。它們的生長周期可能較短,肉質細膩,脂肪分布均勻。例如,湖州牛的肉質被認為具有地方特色。 高原與山區黃牛品係:如藏係黃牛、四川山地黃牛等。這些品係長期生活在高寒、缺氧、高海拔地區,形成瞭獨特的生理適應能力,如強大的心肺功能、耐低氧能力、以及對粗劣飼料的利用能力。雖然它們的生長速度和體型可能不如平原品係,但其獨特的抗逆性使其成為高海拔地區重要的畜力來源和肉類提供者。 特殊用途品係:一些品係在曆史上可能因為特定的役用需求或地方特色而得到發展。例如,在一些曆史悠久的地區,可能會保留一些體型適中、性情溫順、便於勞作的黃牛類型。 對這些地方品係進行係統分類、描述和評價,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黃牛資源的豐富性和獨特性,為品種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將詳細介紹各主要地方品係的外貌特徵、體尺、體重、生長發育速度、繁殖性能、肉用性能、役用性能以及飼養管理特點,並分析它們形成和發展的地理環境與曆史背景。 五、 中國黃牛的遺傳資源保護與品種改良:挑戰與機遇 中國黃牛地方品係是我國寶貴的遺傳資源,對於保障我國肉牛産業的健康發展,維護畜牧業的生物多樣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現代化養殖模式的推廣和引進優良國外牛種的影響,一些黃牛地方品係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遺傳多樣性麵臨威脅。 當前麵臨的挑戰主要包括: 1. 種群數量下降與遺傳多樣性流失:由於役用黃牛的需求減少,以及部分地方品係在肉用性能上與國外優良品種相比存在差距,導緻一些地方品係的原種場關閉,雜交改良的推廣,使得純種數量減少,遺傳資源的退化和流失風險增加。 2. 地方品係特徵不清與評價體係不完善:部分地方品係的生物學特性、生産性能、遺傳規律等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學研究和係統評價,導緻其優良特性難以被充分發掘和利用。 3. 雜交改良的潛在風險:雖然雜交改良能夠快速提升黃牛的生産性能,但若缺乏科學的方案和有效的控製,可能會導緻地方品係優良基因的稀釋甚至消失。 4. 缺乏係統性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策略:對地方品係的保護往往停留在資源保存層麵,缺乏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有效機製和市場推廣策略。 然而,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 1. 肉牛産業的蓬勃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牛肉消費國,對牛肉的需求持續增長。中國黃牛憑藉其良好的適應性、耐粗飼以及獨特的肉質風味,在滿足國內牛肉市場需求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尤其是在發展高端、特色牛肉産品方麵潛力巨大。 2. 對本土品種的價值重估: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健康、以及文化認同的關注度提高,具有本土特色的農産品越來越受到青睞。中國黃牛的肉質、風味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農耕文化,都將成為其新的價值增長點。 3. 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分子標記技術、基因組學等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為深入研究黃牛遺傳資源、評估遺傳多樣性、鑒定優良基因、以及進行精準育種提供瞭強大的工具。 4. 政策支持的增強:國傢和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黃牛地方品係的保護和品種改良提供瞭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本書將詳細探討中國黃牛遺傳資源保護的現狀,分析麵臨的挑戰,並提齣科學的保護策略,包括建立健全的種質資源庫、開展係統性的品種鑒定與評價、實施有效的雜交改良計劃、以及探索市場化的開發利用模式,旨在推動中國黃牛産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六、 中國黃牛的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保障生産力的關鍵 健康的黃牛是實現高産、優質、高效養殖的基礎。在中國廣闊的養殖區域,黃牛麵臨著多種多樣的疫病威脅,這些疫病不僅影響黃牛的生長發育和生産性能,嚴重時甚至可能導緻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科學有效的疫病防控和健康養殖體係的建立,對於中國黃牛産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本書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1. 中國黃牛常見疫病:詳細介紹在中國黃牛養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常見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疫病,如口蹄疫、牛瘟、牛結核病、牛肺疫、牛痘、牛輪狀病毒病、焦蟲病、牛海綿狀腦病(BSE)等。對這些疫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方法進行深入闡述。 2. 疫病診斷技術:介紹現代化的疫病診斷技術,包括血清學診斷、病原學分離鑒定、分子生物學檢測(如PCR技術)等,以提高疫病診斷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3. 疫病防控策略: 免疫接種:針對重要疫病,介紹科學閤理的疫苗接種程序和免疫策略,提高黃牛的群體免疫水平。 檢疫與隔離:加強引進牛隻的檢疫和隔離,防止疫病傳入。對發病場區進行嚴格的撲殺、消毒和封鎖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強調養殖場在人員、車輛、器械、飼料、水源等方麵的生物安全管理,降低疫病傳播風險。 藥物治療與綜閤防治:在獸醫指導下,閤理選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藥物等進行治療。推廣綜閤防治措施,如改善飼養環境、加強營養管理等,提高黃牛的自身抵抗力。 4. 健康養殖理念與實踐: 飼養管理:提供科學的營養配方,保證飼料質量,滿足黃牛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優化圈捨環境,保證通風、采光、保溫、防潮,減少應激。 繁殖管理:優化配種時機,提高受胎率,加強母牛和犢牛的管理,減少繁殖障礙。 福利養殖:關注黃牛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減少非必要的應激,提高養殖效益。 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黃牛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指南,幫助養殖者有效應對疫病挑戰,提高養殖效益,保障食品安全。 七、 中國黃牛的經濟價值與産業發展前景:從役用到肉用,邁嚮新時代 中國黃牛的經濟價值體現在其多方麵的用途,這些用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傳統役用價值:在過去的農業社會,黃牛是不可替代的勞動力,為農業生産、交通運輸、手工業等提供瞭強大的動力支持。其役用價值對於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瞭基礎性作用。 肉用價值的凸顯: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高品質肉類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國黃牛的肉質優良,脂肪含量適中,肌縴維細膩,風味獨特,使其成為重要的肉牛資源。尤其是在發展地方特色牛肉品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方麵,中國黃牛具有獨特的優勢。例如,一些地方品種的黃牛肉因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已成為當地的特色美食,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奶用價值的補充:雖然中國黃牛的産奶量遠不及專業奶牛,但部分地方品係具有一定的産奶能力,在一些偏遠地區,可以作為傢庭自給自足的奶源,為當地居民提供必需的營養。 其他經濟價值:黃牛的皮張可以用於皮革製品,骨骼、內髒等也可用於加工,具有一定的副産物利用價值。 當前中國黃牛産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 牛肉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為黃牛肉市場提供瞭廣闊的發展空間。 對健康、天然、特色食品的需求: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健康、天然屬性,以及産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中國黃牛及其産品恰好符閤這些趨勢。 地方品種的品牌化發展:通過挖掘和推廣中國黃牛地方品種的獨特品質和文化價值,可以打造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牛肉品牌。 科技創新驅動産業升級:現代育種技術、飼養管理技術、疫病防控技術以及精深加工技術的應用,將為中國黃牛産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挑戰: 與國外優良肉牛品種的競爭:在肉用性能方麵,一些國外引進的肉牛品種在生長速度、産肉率等方麵可能存在優勢,對中國黃牛構成競爭。 産業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黃牛養殖仍停留在粗放式、小規模模式,缺乏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生産體係。 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不足:許多地方品種的黃牛産品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市場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不高。 政策支持與科技投入需加強:需要進一步加大對中國黃牛遺傳資源保護、品種改良、産業化發展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 本書將係統分析中國黃牛的經濟價值,深入探討其在肉牛産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我們將分析當前産業發展麵臨的瓶頸,並提齣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建議,包括加強良種繁育體係建設、推廣標準化養殖模式、提升加工增值能力、加大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力度,以及健全政策支持體係,以期推動中國黃牛産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八、 結論:中國黃牛學研究的價值與未來展望 《中國黃牛學》的編寫,旨在全麵、係統地展現中國黃牛這一重要畜種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書不僅是對中國黃牛生物學特性、遺傳資源、經濟價值的深入研究,更是對中華農耕文明寶貴遺産的梳理與傳承。 本書的價值在於: 科學性: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匯集瞭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中國黃牛的研究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學術平颱。 係統性:從起源演化到生物學特性,從地方品係到遺傳資源保護,從疫病防控到經濟價值,進行瞭全方位的梳理和闡述,力求全麵客觀。 實踐性:關注黃牛産業的現實問題,為品種改良、疫病防控、健康養殖和産業發展提供瞭科學的指導和可行的建議。 傳承性:通過對中國黃牛曆史地位和文化內涵的挖掘,彰顯瞭其在中國農業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展望未來,中國黃牛學研究仍然充滿機遇與挑戰。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産業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黃牛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未來的研究方嚮可以集中在: 深入挖掘和評價地方品種的獨特基因資源: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揭示地方品種在抗逆性、肉質風味、營養成分等方麵的獨特優勢,為精準選育提供依據。 發展適應性育種技術: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養殖模式的需求,開發更精準、高效的育種技術,培育齣具有更強適應性、更高生産性能的黃牛新品種或品係。 構建智能化、綠色化的養殖體係: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於黃牛的飼養管理、疫病監測、生産控製等方麵,實現養殖的智能化和綠色化。 深化黃牛肉的品質評價與風味研究:進一步解析中國黃牛肉的營養成分、風味物質、加工特性,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加強黃牛文化與産業的融閤:挖掘黃牛文化內涵,將其融入黃牛肉産品的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中,提升産品附加值和文化影響力。 《中國黃牛學》的齣版,希望能為推動中國黃牛産業的科技進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讓這一古老而重要的物種,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繼續書寫其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