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和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前三个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后两个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经注》为中心,并旁搜他籍,将汉唐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各类湖沼如数辑出,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征、自身特点及价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经注》为中心,对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逐一进行考索,初步探明了其源头、流经所在、流向、流程、尾闾等基本情况。研究湖沼与河流,主要是试图复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面貌的总体情况。自然灾害的研究是在全面搜集灾害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各别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
作者简介
张文华,1975年生,陕西靖边人,历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选题的基本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的时空范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相关的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河湖环境及其变迁
第一节 文献所见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
一、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辑考
二、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的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及其演变——以《水经注》为中心的考察
一、汉唐时期湖沼考实
二、汉唐时期湖沼的地理分布
三、汉唐时期湖沼的特点及其价值
四、汉唐时期重要湖沼的变化
第三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以《水经注》为中心的考察
一、淮水干流
二、淮北地区的主要河流
三、淮南地区的主要河流
第三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一、灾害史料的来源、特点及统计原则
二、灾害年表及灾害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水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二、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三、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四、雹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五、风灾、震灾和雪灾概况
第四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地理研究
第一节 秦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布局的演变与地域开发
一、秦及汉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分布特征
二、西汉中后期农业地区的演变
三、东汉时期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秦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隋唐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及其盛衰变迁
一、淮北地区
二、淮南地区
第五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军事地理研究
第一节 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军事形势及其兵争路线——兼说此期淮河流域的政治地位
一、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军事形势
二、秦汉之际淮河流域战地的分布
三、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兵争路线
四、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政治地位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军事争夺及其战略地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攻守大势
二、淮河流域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攻防
三、淮北的军事重镇及其争夺
四、沿淮一带的军事设施及其攻守形势
第六章 综论
第一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整体性特征述论
一、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水环境特征
二、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区域系统及其演化
第二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演化的空间过程
一、汉唐时期农业开发的空间过程
二、汉唐时期军事部署的空间过程
第三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诸地理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述论
一、河流、湖沼、灾害与农业
二、河流、湖沼、灾害与军事
三、农业与军事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春秋战国时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
后记
附:文中表格目录
表2-1 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地理分布表
表2-2 汉唐时期淮北地区湖沼地理分布表
表2-3 汉唐时期淮南地区湖沼地理分布表
表2-4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湖沼周长或面积一览表
表2-5 淮河流域湖沼自然资源一览表
表2-6 淮河流域陂塘灌溉农田面积一览表
表2-7 淮河流域军事性塘堰一览表
表2-8 未见于《水经注》记载的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湖沼
表2-9 隋唐时期新修筑的陂塘
表3-1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分布表
表3-2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情况一览表
表3-3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月份分布表
表3-4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季节分布表
表3-5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地区分布表
表3-6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旱灾情况一览表
表3-7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旱灾季节分布表
表3-8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旱灾地区分布表
表3-9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蝗灾情况一览表
表3-10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蝗灾月份分布表
表3-11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蝗灾季节分布表
表3-12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雹灾情况一览表
表3-13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雹灾月份、季节分布表
表3-14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雹灾地区分布表
表3-15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风灾情况一览表
表3-16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风灾月份、季节分布表
表3-17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震灾情况一览表
表3-18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雪灾情况一览表
表4-1 文献所见秦代淮河流域诸县分布表
表4-2 邹鲁、梁宋发达区人口密度表
表4-3 三辅地区人口密度表
表4-4 东汉时期淮河流域农田水利工程表
表4-5 东汉时期淮河流域各郡国人口密度表
表4-6 隋代淮北地区户口分布表
表4-7 唐代淮北地区户口变化表
表4-8 贞观、天宝年间淮北各州户口增长表
表4-9 天宝、元和年间淮北各州户数缩减情况表
表4-10 唐代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一览表
表4-11 唐玄宗天宝八年十道储粮数额表
表4-12 贞观、天宝年间淮南诸州户口增长表
表4-13 唐后期淮南四州户数升降表
表4-14 唐后期淮南地区水利工程地理分布表
表4-15 唐代淮南地区田庄情况表
表6-1 汉唐时期淮河主要支流水系概况
表6-2 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军事屯戍所在县(市)分布表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的时空范围
笔者欲以《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题,综合自然、人文诸要素’全面探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本书的研究仅是这个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黄淮关系及淮河流域自身演变的特征,可分别以1128年和1855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段。从总体上看,前一时段(即1128年前)黄河夺淮短暂,影响有限,淮河流域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探索这个时期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一则可为同另外两个阶段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二则能够揭示出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黄河夺淮)情况下的演变模式。
淮河流域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不同时期其流域范围和大小不尽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东濒黄海,北依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同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同长江流域分界;东西横跨9个经度(东经112度-121度),长约700公里,南北纵贯5个纬度(北纬31度-36度),宽约400公里;流贯鄂、豫、皖、苏、鲁五省,辖有40个地级市,163个县(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内部又被分裂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两个流域。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范围的变化主要在其北部和东部,北部的变迁取决于黄淮之间的关系,东部的变迁取决于苏北海岸线的进退伸缩,而归根结蒂则主要还在于黄河的变迁。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据统计,在1949年前的3000余年里,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余次,较大改道26次)。黄河变迁对淮河流域北部范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济水的变化上。济水为黄河南岸最大的分流,号为古四渎之一,其自今荥阳分河水东流,经今定陶附近,穿古巨野泽,于今山东垦利县南人海。迨及隋唐北宋,济水逐渐湮废,1855年黄河北徙后,一部分河道实际上走的是济水下游古道。大体上说,济水尚未湮废前,古巨野泽以上的一段济水即可视为淮河流域北界的西段,即大致相当于沿今荥阳市北、原阳县南、封丘县南、兰考县北、曹县西北至定陶县、巨野县一线。从理论上说,流域北界的东段是以泅水上游及沂、蒙山脉为界的,不能包括汶水流域的南部地区,但考虑到汶、泗水流域的密切关系及保持这一片地区的完整性,本书把淮河流域北界的东段扩大到汶水一线,即大致沿今莱芜县东北、奉高县、泰安市南、宁阳县东北、汶上县东北、东平县东南一线。
淮河流域东部范围的变化,主要与黄河夺淮所带来的大量泥沙有关。总体上说,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长期夺淮之前,虽不乏夺淮的历史事件,但持续时间一般较为短暂,黄河来沙量毕竟有限,因而苏北海岸线大体保持在东岗所在的今连云港、北沙、阜宁、盐城、伍佑、东台一线,无论是唐代所修的捍海堰(又称常丰堰)还是北宋所筑的范公堤,基本上都稳定在这一线上,绵历长达千余年。
……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对于喜欢历史地理的朋友,尤其是军事历史地理的朋友,建议买这本书。这本书对于汉代到唐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理、军事地理有很全面的介绍,这类书确实很少,值得购买、学习。
评分
☆☆☆☆☆
` . .
评分
☆☆☆☆☆
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
☆☆☆☆☆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
京东正版,精品学术书,强烈推荐。
评分
☆☆☆☆☆
京东正版,精品学术书,强烈推荐。
评分
☆☆☆☆☆
.*★*.
评分
☆☆☆☆☆
赶在京东半价活动时候买入,很值了
评分
☆☆☆☆☆
赶在京东半价活动时候买入,很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