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8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获得2008年《观点》杂志传记文学奖,被誉为既是一位女性一生的概述,也是二战前欧洲知识界的一个缩影。继身后遗作《法兰西组曲》荣获2004年度雷诺多文学奖后,这些文字再现了这位女作家的天才,然而她本人却并不知自身的命运是多么富有戏剧性。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1942)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近年来,她的主要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包括《法兰西组曲》、《大卫·格德尔》、《契诃夫的一生》和短篇集《星期天》等。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部传记作品建立在对现存史料的发现和再发掘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两位作者的调研遍及俄罗斯和法国,收集了作家的工作笔记、书信以及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这些关键材料促成了这位女作家的完整传记。
奥里维尔·菲利波纳(Olivier Philipponnat)与帕特里克·里耶纳尔(Patrick Lienhardt),曾合著《罗热·斯特凡,对历险者的探查》,这部讲述著名报人和抵抗者的传记出版于2004年,获得业界好评。2007年,两人合著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出版,获得法国《观点》杂志传记图书奖,次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奥里维尔·菲利波纳写过多篇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研究文章,其中包括两部未发表的小说(《灵魂的主人》《血的热度》)和新版《秋之蝇》的序言。
这部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生平传记读来如同一部小说,材料使人兴奋激动,凄美心碎而又扎实牢靠。
——《快报》(L'Express)
一部详尽透彻、热烈又细致的传记……两位作者使传主那短暂的命运所有的弦都颤动着,绷紧直至断裂。
——《观点》(Le Point)
这本书优雅地平衡了传主的生活与工作,描绘了一位朝气蓬勃却患哮喘的年轻作家同时又是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画像。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我在这里!”……说罢潸然泪下,
评分——西梅翁·维连斯基,一九四八年[1]
评分评分
有些作家喧嚣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之后被人诟病;有些作家盛开于自己生命之后,令人扼腕。而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显然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她就像一朵花期冗长的植株,在20世纪20年代华丽绽放,之后被人们遗忘,直到近些年,她又重回大众视野,在众多遗作中,获得罹难后的第二次脉动。
评分评分
评分
在为伊莱娜写传记的过程中,菲利波纳不断地重读她的所有作品,对伊莱娜的印象也不断地加深、改变、颠覆。到传记写完,整个研究过程结束的时候,菲利伯纳给伊莱娜的一生标记了两个关键词——“孤独”与“骄傲”。前者是不断加深的初始印象,后者则是作者的新觉察,而伊莱娜的女儿德尼丝(她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位在96年去世)对于“骄傲”一说,也从无法接受到认可。“这里的骄傲并非绝对的贬义,而是对创作才华的非凡自信”,菲利波纳解释道,“然而这种骄傲也对她的人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结果,大战爆发之前她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声望、人脉举家移居到美国这样的国家去避免战争,但她固执地觉得自己的身份已经足以让自己的家庭免受战争之迫害,但实际上并为如此。她在1942年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虽然她在1934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形势对犹太人十分不利。但她骄傲的特质,伤害了自己的后半生。”
评分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