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伤寒解外方证原意》对约50首与解外相关的经方进行重新考证,每一首方皆提出新的观点,不少观点与主流理论大相径庭,力求恢复经方理论原貌。《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中所载的方证,包括了几大部分:确实能够解表、解外之方;一般认为能治表之方,经考证却发现其方义并非在于解表;一般认为并无解表之功,但经考证却发现其方具有解外功效之方。《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体现出张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对于有无邪气在表的重视。本书适用于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者,中医药院校师生,经方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桂枝汤方义在宣卫降营
葛根汤属太阳伤寒代表方
越婢汤属太阳温病代表方
表郁轻证并非病情较轻
二阳并病条文串解
桂枝汤“非发汗”解表机理
太阳病篇“非发汗”解表方
小青龙汤可不发汗
五苓散并非表里同治
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
葛根黄芩黄连汤并非表里同治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里同治
附:温经汤属逆流挽舟法
去桂加白术汤证非小便自利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的关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意
白虎加人参汤证属表里三焦热盛
黄芩汤原能解表
小柴胡汤证重在邪结下焦
小柴胡汤辨证使用方法
大柴胡汤证无邪在阳明
小柴胡汤类方证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并非太少两感
麻黄升麻汤属表郁轻证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到了白虎汤证用石膏一斤,这是《伤寒论》中运用石膏的最大剂量,里热最重,表里俱热而重于里,正好与越婢汤的表里相对应,因此不用麻黄,改用知母配石膏,直清里热。
至于最后的竹叶石膏汤,虽然石膏仍然用一斤,可是由于竹叶石膏汤证用于“伤寒解后,虚赢少气”的劳复,属于温热病后期阴伤,可是余热未清,于是仍需要以石膏清热,但是因为正气偏虚、阴液亦伤,不能再配以苦寒的知母,改配以竹叶、麦冬等药,以清热养阴。
顺带一提,竹叶石膏汤基本上包含了整个麦门冬汤的药物组成,只去了大枣而用量不同。麦门冬汤重用麦冬七升,且增加半夏、人参的用量,可知其属于温热病病后,火热伤阴而余热较轻,因而不用石膏,而单用麦门冬汤下气降逆,养阴润燥。
七、关于太阳温病“不恶寒”的矛盾
太阳病提纲,《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要点为“恶寒”,可是到了太阳温病,则见“不恶寒”,假若不恶寒,则不符合“太阳病”的定义,如此矛盾如何解释?大部分医家在解释本条时认为不恶寒应为“微恶寒”才合理,此说并无原文依据。
首先,理解六经的提纲证,并非为了概括六经的所有内容。例如,阳明病的提纲,《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当指胃实热证,假若以胃家实作为阳明病的定义,则“阳明中寒”亦超出定义范围。又如《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然则在96条小柴胡汤证,亦未见此等证候。276条太阴病之中用桂枝汤,亦非太阴病提纲所能概括。甚至亦可以说,第2条的太阳中风只见“恶风”,未达到太阳病提纲“恶寒”的定义要求。
……
前言/序言
伤寒解外方证原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的关系
评分
☆☆☆☆☆
目录桂枝汤方义在宣卫降营
评分
☆☆☆☆☆
还没来得急看,
评分
☆☆☆☆☆
黄芩汤原能解表
评分
☆☆☆☆☆
不错,不像是盗版的:-(
评分
☆☆☆☆☆
至于最后的竹叶石膏汤,虽然石膏仍然用一斤,可是由于竹叶石膏汤证用于“伤寒解后,虚赢少气”的劳复,属于温热病后期阴伤,可是余热未清,于是仍需要以石膏清热,但是因为正气偏虚、阴液亦伤,不能再配以苦寒的知母,改配以竹叶、麦冬等药,以清热养阴。
评分
☆☆☆☆☆
我曾跟随恩师赵真专心致志学习经方数载,诚如人尾台榕堂先生所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我在赵师那里所学习,所感受到的正是这样。赵师一生不尚理论之空谈,专攻经方之实术,辨证精详,每取神效卓功于几微之间,术精技熟,活人无算,真是我有生以来所亲自目睹的一位活命大师。他的教导,对我为医之道影响之深远,非言语可喻。这里将赵师生前为我口授术业时,我所作记录中的某些内容编纂于此,悉录原文,不予更改,以见师讲授时的本来面目。尽管文中对汤头的名称,证候的论述,看上去有些匆疏,但口诀单刀直入,人木三分,皆见道真言,只要是对经方学有心得者,读之自然能够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评分
☆☆☆☆☆
七、关于太阳温病“不恶寒”的矛盾
评分
☆☆☆☆☆
二阳并病条文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