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第一篇 先 秦
第一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第三章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篇 小结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
第七章 理学盛行和对理学的批判
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二篇 小结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第九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十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第十一章 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
第三篇 小结
引证书目举要
再版后记
我一直认为,任何试图系统梳理宏大历史的书籍,其最大的风险就是“以偏概全”或“碎片化”。但这本《简编》在控制篇幅的同时,对于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概念和人物,却给予了足够的重量。例如,在探讨魏晋玄学时,它并没有陷入对“竹林七贤”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张力,这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核心所在。书中的论述结构非常严谨,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想建筑,每一层楼(朝代或学派)的承重结构都经过了仔细的计算。对于像我这样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路径,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原始文献中迷失,而是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把握住了中国哲学自起源到现代演变的关键脉络和核心议题。这种“抓大放小”的智慧,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之处,于我这个对思想史略知皮毛的人来说,体现得尤为明显。早期的哲学史著作在处理近现代思想转型时,总显得有些仓促或带有强烈的倾向性。而这本修订版明显在吸收了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后,对近现代中国哲学思潮的介绍更加平衡和深入。它没有回避哲学在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失语”现象,而是坦诚地分析了传统学说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外部理论进行艰难的融合与对话。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对当代新儒家运动的梳理,它不再将之视为一个孤立的学术流派,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和现代性挑战的大背景下考察。这种将古代智慧与现代困境进行有效对接的尝试,使得整本书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古代的辉煌,而是展现出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活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思想传统的面貌。它让我意识到,哲学讨论从未停止,只是换了讨论的语言和载体。
评分对于任何想要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人来说,工具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知识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知识的“视角”。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用”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连续性给凸显了出来。它不是把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看作一个个孤立的盒子,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批判、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这些哲学思维的框架去进行分析,比如看到官员的奏折,我会立刻联想到其中蕴含的法家或儒家思想的影子。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优秀哲学导读书籍的价值所在。它成功地将“哲学”这个看似高冷的学科,转化成了一种理解我们自身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实用工具,让我感觉这几百页的阅读投入,获得了远超预期的认知回报。
评分这本《中国哲学史简编(修订版)》简直是为我这种想快速了解中国思想脉络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儒释道这些概念耳熟能详,但总觉得零零碎碎,不成体系。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清晰的编排结构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深谙普通读者的困惑,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进入情境。比如,它在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观点,而是会描绘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仁义”的呼唤,为什么会有“法治”的诉求。读完关于墨家和道家的部分,我才真正明白“兼爱”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无为而治”的深刻内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特定时代弊端的深刻回应。特别是修订版在补充了近现代哲学思潮的梳理后,让人能看到中国哲学是如何在与西方思想碰撞中寻求自我定位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在合上书卷时,对我们民族的智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感觉像是打通了一个困扰已久的知识壁垒,豁然开朗。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学术性更强的中国哲学专著,但往往因为术语的专业性和论证的繁复性而望而却步,总觉得那些书像是给专业学者准备的“学术盛宴”,而我只能在门外闻香。然而,这本“简编”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的文字处理非常克制且精准,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完全是以一种冷静的叙述方式展开。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处理宋明理学这样复杂的心性问题时,那种化繁为简却又不失原意的能力。比如,朱熹的“格物致知”和陆九渊的“心学”,书里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区分两者的侧重点,让我这个对“存天理,灭人欲”感到困惑的人,立刻找到了理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介绍结论,而是重现了思想家们是如何从一个困境出发,推导出他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答案的。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心规划的“思想漫步”,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示牌,让人既能欣赏风景,又不会迷失方向。
评分好,不错。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美籍华人徐中约教授长期研习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心得。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插图重校第6版)》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中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美籍华人徐中约教授长期研习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心得。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插图重校第6版)》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中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美籍华人徐中约教授长期研习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心得。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插图重校第6版)》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中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收到 ,值得购买.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不错,适合扫盲用,比较通俗。
评分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