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笛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千万人的摸索,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演奏经验。在近几十年来,笛子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乐曲的内容也从强调地方风格提升到追求意境的表现,并广泛吸取其他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会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在演奏技法和曲目上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创新。我们要努力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推广出去,使笛子演奏能表达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独特风格,能够运用各个地域有独特风格性的演奏技巧。
作者简介
蒋国基,浙江杭州人,国家一级演奏员,浙江省歌舞团独奏演员,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及浙江副会长,师从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1976年在全国独唱独奏调演中,以一曲《水乡船歌》崭露头角,自此连获首奖,声誉日隆,被国内外报刊誉为“不可多得的神笛”和“充满魅力的笛子演奏家”。
他的演奏,立足南派,博采众长,既继承和发展南派笛子精华,又取北派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笛曲,代表作有《水乡船歌》、《采桑曲》等,编著的《蒋国基笛曲选》和《笛子入门教材》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他曾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
内页插图
目录
;
精彩书摘
第三节 吹奏时的气级
由于吹奏时每个音的音高不同,会产生不同速度等级的气流,以达到不同音高的要求,故有所谓“气级”。气级等于我们上楼梯,从第一级楼梯到第二级楼梯,我们毫不费力就能跨上去,但从第一级楼梯直接到第五级楼梯,我们就需用劲才能跳上去,吹奏笛子时也是一样的,严格的讲,从最低音级进吹到最高音应该是每一个音的用劲都会有差别的,丹田与腰腹部用的力度应该是从小到大。正因为在吹奏不同音区时,丹田与腰腹部用的力度有区别,我们在吹奏高音区时,由于丹田与腰腹部用力较大,我们会感觉到用力的位置集中在丹田及其两侧,而吹奏低音区时,由于气流较缓,丹田与腰腹部用力也不会那么明显。这种高低音用力位置上下不同的感觉就是气级。有些笛子爱好者提到的在吹奏高低八度跳音的高音时腹部一下鼓了起来,低音时又一下突然松弛下来,也是这个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这种夸张的动作是用不上的,因为乐曲旋律大多是级进的,就算旋律出现八度或超过八度的大跳音,我认为也应将注意力放在音准与音色的统一上,夸张的动作既不自然也容易疲劳。
第四节 吹奏时的吸气
在吹奏过程中,我们需要随着乐句的长短来调节我们的呼吸,长的乐句就要吸气多些,短的乐句则可吸的稍少一些。如果千篇一律全用深吸气,会使我们很快就感到疲劳。我们了解到吸气分为“胸式”、“腹式”与“胸腹式”三种,则胸腹式呼吸是其中最好的,也是被广泛应用的,但我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全都使用胸腹式吸气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不仅仅胸腹式吸气被经常地应用,而且腹式吸气,甚至胸式吸气(一般被认为最不好用的吸气方法)也应该被应用。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气级问题,有相当经验的笛子爱好者都会谈到这个问题(气级前面已叙述过了)。这种演奏高音区时丹田与腰腹部用力而使用力位置感觉在丹田及其两侧,吹奏低音区时不明显用力而使丹田与腰腹部感觉处于松弛状态,这不分别与胸式吸气和腹式吸气的特点相吻合吗?大部分乐曲的旋律是以中音区为主的,所以胸腹式的吸气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若要演奏一连串的高音时,尤其乐句的起音在高音区上,我认为应该以胸式为主的吸气方式,这样吸气与吹奏高音的位置配合,发音容易直接,也较响亮。
……
前言/序言
亲爱的笛子爱好者:
我非常感谢人民音乐出版社在十年前给了我一个机会,出版了我的《笛子入门教材》。教材出版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经常收到笛子爱好者们打来的电话和发来的邮件、信件,在此非常感谢广大笛子爱好者们给我带来的热诚鼓励。在很多朋友的来信里面,都希望我再编写一册《笛子入门教材》提高版,并让我介绍在笛子演奏上的经验。经验倒谈不上,我就和大家谈谈自己几十年来学习笛子的体会吧。在这本书里我就将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向大家进行介绍。
首先我想说:既然是一个笛子“爱好者”,那就不能因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而灰心、放弃,否则就不能算合格的“爱好者”了。爱好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毅力,对笛子有特殊的感情,精益求精,一有空就摸摸它,才能使自己的技术不断长进,有机会就听听别人演奏,更要紧的是,除了“摸摸”和“听听”以外,还要不断地“想想”。以上这些,虽然很容易理解,但很不容易做到。我吹笛子30余年,直到最近几年才算基本做到“三者并进”。
笛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千万人的摸索,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演奏经验。在近几十年来,笛子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乐曲的内容也从强调地方风格提升到追求意境的表现,并广泛吸取其他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会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在演奏技法和曲目上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创新。我们要努力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推广出去,使笛子演奏能表达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独特风格,能够运用各个地域有独特风格性的演奏技巧。笛子演奏中凡是能够有助于内容表达的技术、技巧都应予以吸收,尤其是表现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更应该运用、掌握综合性的复杂技术。昆曲的平稳、优雅,讲究音色,一丝不苟的吹奏法,应该学习;乱弹的热闹流利、灵活多变的吹奏法也应该学习;梆子的圆滑、快变、花舌音、叉口单音等讲究音质及快速的吐音,江南丝竹的柔和、清新、流畅,江北民间音乐的特殊模拟等等,都应该好好吸收。这就是“全面吸收,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笛子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和特色。
竹韵初探:传统戏曲伴奏的深度解析与实践 —— 一部聚焦于中国传统戏曲伴奏艺术,特别是板胡、京胡等特色乐器在不同剧种中应用的高级进阶指南 书籍概览 本书旨在为已经掌握基础乐理知识和一定演奏技巧的音乐学习者、戏曲爱好者及专业乐师,提供一个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伴奏艺术的专业平台。它避开了基础的乐器演奏技巧教学(如指法、呼吸法等),转而将核心焦点放在如何理解、分析并再现戏曲音乐的复杂性和表现力上。全书以“理解戏剧语境下的音乐功能”为主线,辅以大量经典剧目片段的精细化解析。 第一部分:戏曲音乐的本体论——语境与功能 本部分将戏曲音乐从单纯的旋律和节奏中抽离出来,置于整个戏曲表演体系中进行考察。 第一章:声腔的呼吸与节奏的张力 本章深入剖析不同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秦腔等)声腔在“唱、念、做、打”中的呼吸模式如何直接决定伴奏的节奏处理。 1.1 气口与节拍的对位: 探讨板式变化(如散板、慢板、流水板)中,伴奏乐器(如月琴、三弦、鼓板)如何通过细微的重音、休止符处理,精确地“托举”或“催促”演员的气息。我们将分析著名“老生”和“青衣”在特定腔调(如京剧的西皮流水、二黄慢板)中的气韵流转,并提供乐谱分析实例,指出伴奏乐器如何通过特定的击打或拨弦方式,模拟或强化这种人体气息的流动感。 1.2 “板眼”的哲学: 深入阐释传统戏曲中“板”的虚实关系。不仅仅是四分之四拍或二分之二拍的机械理解,而是探讨“板眼”如何服务于人物情绪的推进与收束。例如,在表达人物内心挣扎时,伴奏如何在既定的板式框架内,通过“失板”或“抢板”来营造心理上的不安感。 第二章:特色伴奏乐器的专业角色定位 本部分集中探讨在戏曲伴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特色乐器,分析其在不同剧种中的“人设”。 2.1 板胡与京胡的个性化塑造: 对比分析板胡(主要服务于梆子腔系)和京胡(京剧的灵魂)在音色处理上的根本差异。详细解析京胡的“颤音”(揉弦)、“滑音”和“垛音”在塑造人物性格(如老生的大气、花脸的诙谐、小生的儒雅)中的具体技法。通过对《搜孤救孤》和《贵妃醉酒》中主旋律的对比,展示两种乐器如何通过不同的装饰音和力度变化,完成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 2.2 弹拨乐器的层次构建: 重点分析月琴、三弦(特别是“光弦”与“轮弦”的运用)和琵琶在伴奏中的功能分工。探讨它们如何在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进行明确的音区划分,以实现音色的叠加而非堆砌。例如,在表现武打场面时,月琴的扫弦与鼓板的急促配合,与文戏中三弦的细腻拨弦所营造的听觉氛围有何本质区别。 第二部分:经典剧目与结构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对具体经典选段的剖析,展示伴奏艺术的精妙之处。 第三章:文场与武场的交织——场景音乐的调度 本章聚焦于戏曲中叙事性场景的音乐组织,特别是文场(文乐)和武场(武乐)的转换。 3.1 “锣鼓点”的语义学: 深入解析主要锣鼓点(如“急急风”、“小开门”、“流水板”等)的音乐结构和文化内涵。强调鼓师如何通过打击乐的组合变化,暗示场景的转换、时间流逝或人物的行动方向(如上马、下轿)。选取一段重要的武戏高潮段落进行逐句的鼓点解析,指出每一个钹、锣的击打位置和力度,在剧目推动中的不可替代性。 3.2 文武场的无缝衔接: 分析在文武转换场景中,伴奏组内部如何实现和谐的过渡。探讨如何通过对特定乐器(如笙或唢呐)的“切入”或“弱化”,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从激烈的武斗转向人物的内心独白,这往往是衡量一个乐队成熟度的关键指标。 第四章:地方剧种的声腔融合与个性化演绎 本部分拓展视野,探讨在不同地方戏曲体系中,伴奏如何适应其独特的腔体结构。 4.1 曲牌与板式的适应性研究: 以晋剧的“对头”和川剧的“彩腔”为例,分析这些非主流京剧体系的曲牌在伴奏乐器选择上的差异。研究在这些剧种中,如何使用特定的拨弦技巧(如川剧胡琴的特定揉弦法)来模拟或承载其高亢或婉转的声腔特色。 4.2 音乐改编与传统保护的平衡: 讨论在现代戏曲的改编中,伴奏组如何既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听觉习惯(如增加和声的丰富性),又不损害传统声腔的艺术精髓。分析几种成功的改编案例中,伴奏乐器如何通过增加复调织体或运用半音阶进行调性转换,同时保持传统韵味的技巧。 结语:演奏者的自我修养 本书最后强调,戏曲伴奏的精髓在于“听”与“悟”,而非单纯的“指法”与“识谱”。它要求演奏者不仅是乐器技艺的执行者,更是舞台上情感的构建者和剧本意图的忠实解读人。 本书适合读者: 已掌握基础乐理的音乐学院学生及毕业生。 戏曲伴奏乐队的资深乐师,寻求深化理论认知者。 致力于戏曲音乐研究的学者。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深入探索兴趣的专业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