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2编·西北边疆卷: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2编·西北边疆卷: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方 著
图书标签:
  • 边疆研究
  • 西北边疆
  • 唐代史
  • 西州
  • 官僚政治
  • 政治制度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唐朝
  • 地方行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8091
版次:2
商品编码:113446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国家出版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前者共选出近50种近代以来面世的我国边疆研究学术著述,在实施点校的基础上,作出导读性与研究性的解题,予以重新出版。后者选择近50种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边疆研究的老一代知名学者、中年有为学者、年轻后起学者的著述,汇集出版;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基本代表了目前我国边疆学研究的至高水平。它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内容简介

  《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要从西州军政官僚机构、西州官僚任用制度、西州散、勋、爵官僚制度、西州官吏的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揭示西州军政官僚制度的实际面貌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作者简介

  李方,女,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200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边疆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西北边疆历史、敦煌吐鲁番文书、墓志。200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成果:出版学术著作七部,发表论文、文章、译文近百篇,其中《敦煌本<论语集解>校证》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西州军政官僚机构及其官僚制度
第一节 州级官僚机构及相关官僚制度
一、州级机构及相关官僚制度的特征
二、史籍有关都督府等级与内部建制的记载
三、西州都督府的等级与六曹建制
四、西州士曹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五、州级建制及相关官僚制度反映的问题
第二节 诸县等级与官吏配置及其建制
一、史籍有关西州五县等级的记载及问题
二、五县等级与户口数的关系
三、五县等级与官吏配置
四、五县等级与相关问题小结
五、县级机构的内部建制
第三节 四折冲府的等级及相关官僚制度
一、四折冲府设置的时间
二、四折冲府等级研究回溯
三、蒲昌府等级与官吏职役

第二章 唐西州官吏的任用制度
第一节 西州官吏的入仕途径
一、门荫起家
二、科举入仕
三、勋官出身
四、流外入流
五、奏授任官
第二节 西州官员的任用类别
一、“正”与“守”
二、“行”与“兼”
三、“试”与“摄”
四、“同”与“判”
五、“检校”与“版授”
六、“领”“知”与“带”“权”
七、“检校”“摄”“判”的关系
第三节 西域的贬谪官吏
一、西域贬谪官及量移问题
二、贬谪官吏在贬谪之地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 西州军府中的员外官
一、有关“员外果毅”和“员外折冲”文书的年代
二、西州“员外果毅”和“员外折冲”的种族
三、特置“员外果毅”和“员外折冲”的原因与意义
四、开元年间西域所见军府员外官
附录:贿赂公行突骑施叛乱

第三章 唐西州散、勋、爵官僚制度
第一节 西州散官及其特征
一、唐朝散品的途径、地位及发展阶段
二、西州州县军府文武官散品考
三、西州文武官僚散官的特点
附录:西州文散官与职官对应表
西州武散宫与职官对应表
第二节 西州勋官仕途考论
一、勋官入仕的三个条件及变通
二、西州勋官官爵的六种类型
三、西州勋官仕途的九个特点
附录:西州勋官仕宦一览表
第三节 西州官爵及其特征
一、封爵制度的演变
二、唐朝封爵制度的内涵
三、西州封爵史实钩沉
四、西州封爵制度的特征

第四章 唐西域官吏告身与考课制度
第一节 西域官吏告身及相关公验
一、唐代告身学术研究史概述
二、西域官告、勋告及考补
三、西域出土的与告身相关的公验文书
附录:高仙芝贪婪残暴西国离心酿乱
第二节 考课制度
一、西州官吏考课的标准与方式
二、西州官吏自书考状
三、西州官府考课公文
四、西州官府考课记录
五、西州考使入京
六、西州考课小结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六)考查官府文书中没有士曹,是暂缺士曹官吏还是无此机构
  我们不认为是暂缺士曹官吏,因为,我们常在官府文书中看到某曹官判某曹事,就是说,某曹官暂缺是可由其他曹官代理的,而某曹机构本身是存在的。如前所举“户曹判仓曹元怀俭”,就是仓曹官缺,而由户曹官代理,仓曹司机构本身是存在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曾在拙著《唐西州行政体制》第三章第一节中论述西州的兼摄官时大量举证。士曹若是无官吏(西州人力紧张,官吏缺是普遍现象),当有其他曹官吏“兼判”,如此出土文书会有相应反映,但这类文书一件没有,这只能说明西州都督府本身是无士曹机构的。
  以上我们从西州六曹官府文书、西州事目历、值班与点检文书、与士曹职掌相关的文书、最近公布的西州都督府五判司称谓文书、安西都护府士曹材料,以及是暂缺士曹官吏还是无士曹机构等七个方面考查了西州都督府的内部建制问题,结论都是相同的:西州都督府有功、仓、户、兵、法、勾曹六曹,而无士曹。出土官府文书中既无士曹活动的记载,又无士曹官吏的签署,甚至无其他曹官代理的记录,这个情况与其他曹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州级建制与相关官僚制度反映的问题
  西州都督府何以无士曹?这个问题涉及西州州级机构建制及相关官僚制度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分析起来,西州都督府无士曹或许有三种可能性,叙述如下:一种是西州都督府为下都督府,而非中都督府,史籍记载西州为中都督府有误。
  如前所述,《唐六典》卷30载下都督府是无士曹的。《唐六典》的这个记载与《新唐书》《旧唐书》和《通典》职官志的记载不同。这里涉及《唐六典》的可信性问题。据《直斋书录解题》辑本卷6《唐六典》条引韦述《集贤记注》记载:“上手写白麻纸凡六条,曰理、教、礼、政、刑、事典,令以类相从,撰录以进。……始以令、式分人六司,像《周礼》六官之制,其沿革并人注。然用功艰难。其后张九龄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书院,亦不行。”这是说《唐六典》是按玄宗的指示,仿照《周礼》的六官制,将唐代颁行的令、式分人职官六司名下,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撰成的,但其后并没有真正施行。但我们认为,无论如何,《唐六典》既然是将唐代颁行的令、式分人职官六司名下,就应该反映了当时的制度规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从前面所讨论西州都督府的有关情况看,唐代确实有都督府无士曹的例子,《唐六典》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1“新旧官志皆据开元《六典》”谓:“官制之明备,莫过于九龄之《六典》,为《通典》之本,旧书亦本之,则知其均据开元也。新志虽不言其所据何时,要新(书)官志皆本《六典》《通典》。”此说虽不完全正确,①但能说明《唐六典》在典章制度史籍中的地位。果真如此,则说明两点,其一,《唐六典》的记载较其他书为准;其二,《新唐书.地理四》《元和郡县图志》卷40载西州为中都督府有误。
  ……

前言/序言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王朝以来,官僚制度与郡县制度成为支撑中央集权的两大支柱。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因而成为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论著颇多,如通论类有杨树藩的《中国文官制度史》、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等①;一些政治制度通史也必然包含或涉及官僚政治制度的内容,这些著作有左言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张晋藩、王超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以及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②等等;断代类则有陈仲安、王素的《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王颖楼的《隋唐官制》,张国刚的《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宁志新的《隋唐使职制度研究》,以及卜宪群的《秦汉官僚制度》,③等等;其他论文则更多,不一一列举。毫无疑问,这些研究为阐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内容、特征及其发展变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地方官僚政治制度如何,是否与政书典籍记载相同?尤其是边疆地区官僚政治制度如何,是否与中原地区一致?由于材料限制,以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欠缺,而这些问题的研究,仅仅依靠史书记载,是行不通的,更难取得重大突破。所幸的是,一个世纪以来,新疆出土了大量简帛、文书、碑志及其他考古资料,尤其是吐鲁番出士了大批唐代原始官府文书,为我们研究边疆地区官僚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一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利用新出土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西域历史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政治制度史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早年罗振玉、黄文弼、冯承钧、岑仲勉以及日本塢崎昌、内藤乾吉等对麴氏王国官制或唐西州官府文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集成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不过,由于当时出土资料非常有限,探讨还不够充分。
  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吐鲁番、大谷、斯坦因、宁乐等出土文书的出版,研究开始深入。唐长孺、吴震、侯灿、王素、柳洪亮、孟宪实以及日本的池田温、关尾史郎、白须净真、荒川正晴、町田隆吉、本间宽之等,曾分别对高昌郡的军政制度、麴氏王国的王府出令制度、麴氏王国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过探讨;王永兴、张广达、姜伯勤、陈国灿、朱雷、孔祥星、荣新江、孙继民、吴玉贵、卢向前、李方、刘安志以及日本的中村裕一、气贺泽保归、中田笃郎、白须净真、荒川正晴等,曾分别对唐代西域的勾检制度、军府制度、公文制度等作过研究。这些研究大大深化了我们对西域历史和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的了解。但是,有关西州官僚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而西州地方官僚制度诸如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官僚体制、官吏管理制度等问题不仅亟待深入研究,而且还大有可为。
《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前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州,作为唐朝在西北边疆的重要战略据点,其官僚政治制度的运作,直接关乎着这一地区的长治久安与经济繁荣。本书深入探讨了唐代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旨在厘清其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人事任免、监察机制以及与中央的联系,从而揭示唐朝在边疆地区推行有效治理的策略与实践。 第一章 西州概况与管辖体系 本章首先勾勒出唐代西州的地理位置、战略意义及其在边疆统治中的地位。详细介绍唐朝对西州区域的行政区划,包括都督府、州、县等层级设置,以及各级机构的管辖范围与权力界限。通过梳理西州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建置沿革,展现其作为边疆重镇不断演变的行政格局。 第二章 西州官僚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本章将聚焦于西州官僚机构的具体构成,分析其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最高行政长官都督、刺史,到州级的属官,如长史、司马、录事等,详细阐述其各自的职责与品秩。同时,还将探讨西州下辖的县级官僚体系,以及地方基层官吏的设置及其具体工作内容。重点考察边疆地区特有的机构设置,例如与军事、屯垦、民族事务相关的官职,并分析这些机构如何协同运作,以应对边疆地区的复杂局面。 第三章 西州官僚的人事任免与选拔机制 人事是政治制度的基石。本章深入剖析唐代西州官僚的人事任免制度,考察其与中央的联系。分析了从中央任命到地方推举,再到军功升迁等多种人事选拔渠道。详细研究了在边疆地区,对官员的品德、能力和族属等方面的考量如何影响其任用。同时,还将探讨官员的考核、奖惩以及流转机制,理解这些制度如何保障边疆统治的稳定与效率。 第四章 监察与考课:保障边疆政治清明 为维护边疆地区的政治清明与行政效能,唐朝在西州也建立了一套监察与考课制度。本章将详细介绍西州的监察机构设置,以及监察官员的职责,重点考察其在防范贪污腐败、纠察违法乱纪方面的作用。同时,深入研究官员的考课制度,分析其评价标准、考核程序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以此了解唐朝如何通过监察与考课来约束和激励边疆官僚。 第五章 边疆特色:民族事务与西州官僚政治 唐朝的边疆治理,尤其是西北地区,必然涉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本章将重点考察西州官僚在处理民族事务中的角色与职能。分析了唐朝在西州设立的与民族事务相关的官职,如都护、羁縻都督等,以及它们在安抚、招抚、管理周边民族方面的具体实践。探讨了民族政策如何渗透到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以及官僚体系如何与当地民族社会互动,形成一种独特的边疆治理模式。 第六章 西州官僚政治与中央的互动 作为边疆地区,西州的官僚政治制度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中央。本章将考察西州官僚政治与唐朝中央的联系与互动。分析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任命、指令、考核等方式对西州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也探讨了西州官僚如何向上级汇报,以及在重大事务上如何获得中央的支持与授权。理解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唐朝边疆治理的整体性。 第七章 案例分析:西州官僚政治的实践与成效 为了更生动地展现唐代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本章将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重要官员的任职经历,以及具体的行政决策过程,来印证前文所论述的制度。通过这些案例,揭示西州官僚政治制度在应对边疆挑战、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成效,同时也可能发现其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 结论 本书通过对唐代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力图展现唐朝在边疆地区推行有效治理的智慧与经验。西州的官僚政治制度,在吸收中原先进政治理念的同时,也因应边疆地区的特殊性而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其精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职能分工、严谨的人事管理以及健全的监察考课机制,共同构筑了唐朝边疆统治的坚实基础。同时,本书也强调了民族事务在边疆官僚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对于维系边疆稳定的关键作用。通过对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边疆治理的成功之处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个子标题,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求知欲。西州,在唐朝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更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世界沟通的桥梁,是文化、经济、军事的重要枢纽。在这种背景下,唐朝在此设立的官僚政治制度,必然与内地有所不同,它需要考虑民族特性、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勾勒出这一制度的框架,例如,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机制在边疆地区是否有所调整?他们的权力来源和行使方式又有哪些特点?书中是否会探讨官员与当地民众,特别是与不同民族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对我而言,理解一个制度的运行,关键在于理解它在具体情境下的表现,而边疆,无疑是展现制度生命力的绝佳舞台。

评分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对中国宏大历史叙事的敬意,它预示着一种对国家疆域、民族融合、以及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而“西北边疆卷”则将这个宏大的视角,聚焦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战略意义的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则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唐朝在西州的官僚政治制度的?这不仅仅是关于制度本身的架构,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在一个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构成多元、且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的地区,得以有效的运作和发展。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应对挑战,如何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相融合,又如何为维护边疆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这些疑问,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几个字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以及那个位于丝绸之路重镇的西州。我一直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充满好奇,特别是唐朝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在边疆地区又是如何构建其官僚体系的。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揭示出,西州的官僚制度与内地在哪些方面存在异同?它又如何在这种异同中,有效地发挥其管理和辐射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细致的分析,例如,关于官员的任命、考核、以及他们在处理当地事务时所采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那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边疆,这种官僚制度是如何平衡中央的权威与地方的实际需求,又是如何处理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的。

评分

“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个主题,立刻吸引了我对古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好奇心。唐朝,一个以开放和强大著称的时代,其边疆治理的经验,尤其是对西州这样一个战略要地的管辖,必然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当时西州官僚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中央的派遣,到地方的设置,再到具体的官员职责,都可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我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中央政府如何有效地控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边疆地区?西州的官员在执行政策时,是如何平衡中央的指令和地方的实际情况的?他们与当地的民族首领、宗教领袖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生动地说明这些制度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又遇到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被解决的?

评分

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这个宏大的框架出发,再聚焦到“西北边疆卷”的具体领域,我预感到这本书的视角将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它可能不会止步于对某个朝代某个地区官僚制度的简单陈述,而是会试图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例如,唐朝的西州官僚政治制度,是如何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如何影响后代的边疆治理模式?这种制度的研究,是否也会触及到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多个维度,从而展现边疆地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辩证的视角,既看到中央集权的努力,也看到地方自主性的空间;既看到制度的规范,也看到实践中的灵活与变通。

评分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2编·西北边疆卷”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宏大叙事和扎实研究的结合感。它表明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地方的简单介绍,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学术工程,旨在深入探究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状。而“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个子标题,则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区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广阔的研究背景下,精细地描绘出唐朝在西州的官僚政治制度的。它是否会触及到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例如,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机制,以及他们在处理与当地居民、特别是与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关系时,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策略。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一个历史时期政治运作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一部分,让我对遥远的过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边疆的治理究竟是怎样的复杂与精妙?西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节点,它的官僚体系是如何运作的?那些身处异域的官员,他们是如何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处理好当地的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的?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是对古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智慧的一种探索。想象一下,在丝绸之路的喧嚣与寂静交织的边疆,朝廷的命令是如何层层传递,地方官员又是如何解读并执行的?他们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诱惑?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揭示这些深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官僚政治的真实肌理,甚至能从中找到一些对于现代治理的启示,这让我无比期待。

评分

我尤其对“中国边疆研究文库”这一系列名称感到好奇。它暗示着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深入的学术研究工程,旨在全面梳理和展现中国边疆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而“西北边疆卷”,则将焦点聚焦在中国广袤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西北地区。这个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也是历史上无数王朝统治者关注的焦点。唐朝时期,其在西北的统治,尤其是对西州的经营,无疑是中华文明向外辐射和交流的关键一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好“边疆”与“中原”之间既联系又区别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在研究唐朝官僚政治制度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其在边疆这一特殊环境下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边疆治理并非简单的“管辖”,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智慧的互动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让我对古代的权力运作和地方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州,在唐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作为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其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必然有着其独特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例如,官员的设置、职责划分、权力制约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史料和分析,展现出这种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是如何应对边疆地区的复杂情况的。比如,如何处理民族矛盾,如何管理经济活动,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发挥作用。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因为它们不仅是历史研究,更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能力的一种深刻洞察。

评分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系列名,让我想象到了一部鸿篇巨制,它承载着对中国漫长而多元的历史的深入探索。而“西北边疆卷”则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聚焦于一片承载着无数传奇与故事的土地。唐朝在西北的经营,尤其是对西州的管辖,是那个时代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见证。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来解读“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它是否会从制度的构建、运行、演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官员的选拔是否考虑了当地的民族构成?他们的晋升机制又如何?在处理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事务时,是否存在特殊的政策和程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分析,让我们能够理解唐朝在边疆地区,如何建立起一套既能维护统治,又能促进交流与发展的官僚体系。

评分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评分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评分

京东的包装实在是太差劲了!图书和玩具都是用塑料袋或者蛇皮纸包装,宁愿一次次给换货,也不加强包装。书都磕烂了!京东现在连纸盒都用不起了吗?这和环保有关系吗?为什么不用环保纸盒?即便用户自己付包装费,也比来回换货强很多!

评分

京东的包装实在是太差劲了!图书和玩具都是用塑料袋或者蛇皮纸包装,宁愿一次次给换货,也不加强包装。书都磕烂了!京东现在连纸盒都用不起了吗?这和环保有关系吗?为什么不用环保纸盒?即便用户自己付包装费,也比来回换货强很多!

评分

这系列书非常好,京东正版

评分

这系列书非常好,京东正版

评分

还可以吧,买了一堆,价格实惠

评分

这系列书非常好,京东正版

评分

这系列书非常好,京东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