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聯儲現任經濟學傢,首次嚮讀者詳細揭秘美聯儲
澄清對美聯儲的所有誤解,還原金融市場本來麵目
國內外金融界人士盛情推薦,為您還原全球受矚目的中央銀行
迄今關於美聯儲的著作,多數隻是外部人霧裏看花,無法徹底深入剖析美聯儲的真正意圖與本質。在這本首次由美聯儲在職人員撰寫,專門針對中國讀者常見睏惑的書中,王健博士深入淺齣地為您揭開美聯儲神秘的麵紗。
巴曙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
理查德·費捨(美聯儲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
餘永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
魏本華(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理事長 國傢外匯管理局前副局長)
王江(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研究遠 麻省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講席教授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王能(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研究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學講席教授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
魏尚進(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中國項目主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經濟和金融學講席教授兼查森工商研究院主任)
甘犁(美國德剋薩斯州農工大學終身教授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特聘院長)
謝丹陽(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內容簡介
作為美國高貨幣政策主管機關、全球主要金融機構之一的美聯儲,
究竟是不是私人機構,股東是誰,利潤如何分配?
誰負責製定美聯儲的政策?
它是否真像傳說中那樣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
它又如何在金融危機時力挽狂瀾,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量化寬鬆政策真的是美聯儲在濫發貨幣轉嫁危機嗎?
美國經濟復蘇後,美聯儲如何從現行政策中全身而退,又會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
《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不僅對美聯儲的曆史背景、政策目標、組織架構和運行機製作瞭客觀明確的描述,而且對國內讀者特彆關心的有關美聯儲的各個問題進行剖析,提齣瞭獨到的見解;在澄清若乾對美聯儲的常見誤解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美聯儲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邏輯,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全球市場的預見能力!
作者簡介
王健,美聯儲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傢兼政策顧問,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包括國際金融和貨幣政策;研究成果發錶於世界著名刊物,並被《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道瓊斯通訊社、VoxEU、RGE Monitor和Econbrowser等全球著名媒體報道和引用。
他曾應邀到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國勞工部、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格蘭銀行、加拿大銀行、瑞士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等世界著名機構進行訪問交流。
目錄
推薦序1理查德·費捨
推薦序2巴曙鬆
推薦序3餘永定
推薦序4魏尚進
自序王健
第一章 誰在美聯儲背後呼風喚雨
第一節 到底誰在掌控美聯儲:你所不知道的分權製衡原則
美國早期的中央銀行: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
美聯儲的成立:金融危機後臨危受命
美聯儲分權製衡的組織結構
何謂“分權製衡”?
第二節 誰是美聯儲真正的股東:羅斯柴爾德傢族隻是一個傳說
誰是美聯儲的股東?
中央銀行應該被政府控製麼?
本章小結
第二章 美聯儲如何玩轉金融市場這把雙刃劍
第一節 美聯儲如何製定利率?
充滿神秘色彩的公開市場會議
美聯儲可以隨意發行貨幣嗎?——通脹為錨的紙幣發行
黃金天生是貨幣嗎?——金本位一去不返
牽一發而動全身: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如何影響經濟
美聯儲真的法力無邊嗎?——利率政策的局限性
第二節 美聯儲如何在金融市場力挽狂瀾?
金融市場並非圈錢機器:重要的金融媒介作用
金融市場的幽靈:金融擠兌
為什麼用納稅人的錢補貼華爾街的富人:美聯儲大蕭條中的教訓
美聯儲為何要監管銀行:最後貸款人職責需要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美聯儲通過濫發貨幣轉嫁次貸危機嗎?
第一節 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是濫發貨幣嗎?
什麼是量化寬鬆?——比較量化寬鬆和傳統貨幣政策
正常情況下,美聯儲如何製定貨幣政策?
零利率後,貨幣政策何去何從?
這種政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量化寬鬆等於濫發貨幣嗎?——關於貨幣供應幾個常見誤區
M2過高會引起通脹嗎?
第二節 美聯儲如何運用量化寬鬆政策應對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起源:房價真的隻漲不跌嗎?
次貸危機是否由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造成?
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武器之一:緊急貸款
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武器之二:專項緊急救助
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武器之三:量化寬鬆
第三節 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嚮世界轉嫁危機嗎?
我的美元是你的問題:量化寬鬆是美聯儲在打匯率戰嗎?
量化寬鬆定引起國際資金泛濫嗎?國際遊資何去何從?
量化寬鬆定推高其他國傢通脹嗎?到底誰的錯?
日本量化寬鬆是發動貨幣戰爭嗎?
第四節 歐洲債務危機真相:是美聯儲在阻擊歐元麼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豬”一樣的隊友
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歐債危機罪魁禍首之一:政府開支的道德風險
歐債危機罪魁禍首之二:金融市場的擠兌風險
歐元區問題對中國的啓示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後危機時代美聯儲麵臨的全球經濟挑戰
第一節 請神容易送神難:美聯儲能從量化寬鬆政策中全身而退嗎?
退齣量化寬鬆的功過成敗:重在時機
退齣量化寬鬆時,美聯儲會虧損嗎?
退齣量化寬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新興市場需防患於未然
第二節 “大而不倒”讓金融市場成為冒險傢的樂園
美聯儲可以用利率政策防止金融泡沫嗎?
何謂“大而不倒”
從“大而不倒”到“大瞭也能倒”
第三節 全球經濟失衡和國際金融體係
金融危機還是囤積外匯儲備:新興市場的兩難選擇
全球需要更加穩定的國際金融體係:重新考慮美元全球貨幣地位
人民幣國際化:非一朝一夕之功
日本化還是拉美化:中國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本章小結
後記
精彩書摘
《還原真實的美聯儲》:
財政部部長麥卡阿杜是簽署《聯邦儲備法案》的威爾遜總統的女婿。在1914年5月和威爾遜女兒結婚後,麥卡阿杜為瞭避嫌曾提齣辭去財政部部長的職務,但威爾遜總統極力挽留,希望他至少把美聯儲的運營推上正軌後再考慮辭職的事情。兩個月後,“一戰”爆發引發美國金融市場動蕩,麥卡阿杜隻能暫時把辭職的事情拋之腦後,集中精力帶領美國經濟渡過目前的難關。
由於擔心影響美國的信譽,麥卡阿杜最終沒有選擇放棄金本位的方案,但采用瞭另外一個更大膽也更有爭議的措施。麥卡阿杜要求紐約股票交易所從1914年7月31日停止所有交易。這樣國外投資者就無法拋齣手中的股票和債券投資,也就不能把這些資金轉換成黃金運迴歐洲。這種政策類似於近代一些國傢在金融危機期間采用的國際資本控製。比如在南美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為瞭防止資金外逃,很多國傢都采取瞭不同的措施限製國外資金離開本國。有些國傢規定每天最多隻能兌換一定數量的美元,這樣可以控製美元逃離本國的數量。美國1914年通過關閉股票市場來防止資本外逃,經濟代價非常高。紐約股票交易市場整整關閉瞭3個多月,直到12月12日纔恢復交易。
關閉紐約股票交易所緩解瞭資金轉移齣美國的壓力,但美國國內仍然麵臨銀行擠兌風險。值得慶幸的是,1907年金融危機過後,美國通過瞭奧爾德裏奇和費裏蘭起草的一項法案。當時,根據美國的銀行法,銀行發行貨幣時必須嚮財政部下屬的貨幣管理辦公室交付等額的政府債券作為抵押。然後由財政部的造幣局為這些銀行印製一種叫全國銀行幣的貨幣作為流通貨幣。發生擠兌時,銀行需要的流通貨幣大增,因此會齣現沒有足夠的政府債券交付給貨幣管理辦公室的情況。奧爾德裏奇和弗裏蘭1908年起草的法案規定,財政部可以允許一些銀行在緊急情況下不需要嚮貨幣管理辦公室交付政府債券就可以發行貨幣。1914年美國齣現銀行擠兌時,麥卡阿杜果斷采用這種方式嚮國內銀行注入資金,應對擠兌。當時財政部允許銀行使用其他資産作為抵押品發行貨幣,比如地方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等。這樣可以保證銀行有足夠現金應對突發的大規模擠兌。
通過這些措施,金融市場擠兌在1914年11月得到有效控製。與此同時,由財政部部長麥卡阿杜牽頭的聯邦儲備銀行執行委員會正為美聯儲的各項具體製度建設而忙碌。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的12個地區聯儲的地址正式選定,設計齣瞭目前美國聯儲銀行係統的框架。美聯儲的運轉工作也逐漸開始走上正軌。在隨後將近100年的時間裏,美聯儲的職能和實現這些職能的工具發生瞭很大變化,但穩定金融市場始終是美聯儲的一個重要職能。而且美聯儲成立後,因擠兌造成的金融危機頻率顯著下降。這些事實都與陰謀論宣揚的美聯儲受金融傢族控製,通過金融危機來洗劫大眾完全相反。為什麼用納稅人的錢補貼華爾街的富人?——美聯儲大蕭條中的教訓
發生金融危機時,即使運營良好的銀行麵臨擠兌,也會因為缺乏短期資金而被迫倒閉,進一步造成市場恐慌。因此,解決金融擠兌最有效的方法是美聯儲嚮被擠兌的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貸款,平息市場恐慌。
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瞭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為瞭應對這場危機,美聯儲采取瞭一係列的緊急貸款計劃。通過嚮金融市場提供流動資金,保證瞭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然而這些政策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和反對,人們十分睏惑,為什麼要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華爾街那群貪婪的富人?
……
前言/序言
深入洞察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基石:一本關於現代中央銀行體係與貨幣政策的權威指南 書名:《權力中樞:現代中央銀行的運作、挑戰與未來圖景》 圖書簡介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全球金融格局中,中央銀行——尤其是美聯儲——無疑是驅動經濟脈搏的核心力量。它們手握調節利率、管理貨幣供應的巨大權力,其決策不僅影響著普通民眾的儲蓄與投資,更是決定著國傢乃至全球經濟航嚮的關鍵錨點。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中央銀行的內部運作、決策機製及其曆史演進,仍然籠罩在一層神秘的麵紗之下。 《權力中樞:現代中央銀行的運作、挑戰與未來圖景》旨在揭開這層麵紗,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洞察力的視角,去理解現代中央銀行體係的復雜性、曆史根源、當前麵臨的睏境以及它們在未來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本書並非專注於單一機構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整個現代中央銀行製度的演化和功能邏輯,以更宏大的曆史觀和更精細的機製分析,構建起一幅關於金融權力運作的清晰圖景。 第一部分:製度的誕生與演進——從古典金本位到現代獨立性 本書伊始,我們將追溯現代中央銀行製度的起源,探討其從早期的商業銀行監管者,逐步演變為國傢貨幣政策主要製定者的曆史軌跡。我們將詳細剖析黃金時代(The Gold Standard Era)的約束與自由,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中央銀行如何被捲入國傢財政的泥潭。 重點章節將聚焦於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崩潰,以及各國為追求“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這兩大核心目標所進行的製度性探索。我們將深入分析各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Independence)是如何被構想、確立並逐步強化的。這種獨立性並非真空存在,而是建立在一係列復雜的政治與法律博弈之上。本書將詳細解讀,為何在民主體製下,一個非民選機構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經濟決策權,以及這種權力如何受到政府財政政策的製約與製衡。 我們不會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製度變遷背後的經濟學邏輯。例如,從泰勒規則(Taylor Rule)的早期構想到其在不同經濟周期中的適用性,以及央行如何從單純的“最後貸款人”角色,擴展為維護係統性金融穩定的關鍵看護者。 第二部分:決策的藝術與科學——貨幣政策工具箱的解構 中央銀行的決策過程充滿瞭復雜的技術性、預判性與不確定性。本書將用清晰的語言,係統性地解構現代中央銀行的工具箱,而非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簡單介紹。 我們將詳細剖析傳統工具——如公開市場操作、貼現窗口的使用,以及法定準備金率的微妙調整。但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著重分析後金融危機時代,非常規工具(Unconventional Monetary Tools)的崛起與常態化。這包括量化寬鬆(QE)、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的有效性邊界,以及負利率政策(NIRP)的實驗性後果。 本書將引入多個案例研究,對比不同國傢央行在麵對“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時的策略差異。例如,探討歐洲央行(ECB)和日本銀行(BoJ)在長期通縮壓力下的政策路徑,與美聯儲在後危機時代如何利用其龐大資産負債錶來影響長期利率。讀者將理解,這些工具並非萬靈藥,它們的作用機製、傳導滯後性以及潛在的副作用(如資産泡沫風險、貧富差距加劇)是如何被決策者權衡的。 第三部分: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超越通脹目標的守護神 金融危機暴露瞭傳統貨幣政策僅關注宏觀經濟總量的局限性。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中央銀行角色的擴展——即宏觀審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 我們將詳細闡述,現代中央銀行如何從單純關注“平均”通脹和産齣缺口,轉嚮關注“係統性風險”的纍積。本書將剖析宏觀審慎工具的工具箱,包括逆周期資本緩衝(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CCyB)、貸款價值比限製(LTV)以及債務收入比限製(DTI)。我們討論的重點在於,這些工具如何與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協調(或衝突),以實現金融穩定與物價穩定的雙重目標。 此外,本書將深入分析“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問題的監管邏輯演變,以及央行在危機期間充當“最後貸款人”的邊界條件——何時注入流動性,何時允許機構有序破産,這其中的權衡藝術與道德風險的界定,是本書試圖給予深入解答的核心議題。 第四部分:挑戰與未來圖景——數字化、全球化與信任危機 麵對21世紀的新挑戰,中央銀行的傳統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的終篇將探討未來的關鍵議題: 1. 數字貨幣的衝擊: 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研發動嚮及其對傳統支付體係、商業銀行體係和貨幣主權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評估CBDC的優劣,以及它對貨幣政策傳導機製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化。 2. 全球化與跨境閤作: 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全球金融體係的相互依賴性對央行獨立性構成的挑戰。國際閤作(如G20、巴塞爾協議)在維護全球金融穩定中的作用正在發生變化。 3. 政治壓力與信任危機: 隨著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低利率環境下減弱,央行麵臨的政治壓力日益增大。本書將審視公眾對央行決策透明度的要求,以及如何在保持決策科學性的同時,重建和鞏固公眾的信任基礎。 《權力中樞》是一部麵嚮嚴肅的經濟愛好者、金融專業人士以及政策製定者的深度讀物。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緻力於提供理解現代中央銀行——這個全球經濟權力基石——復雜運作邏輯的必備框架。通過對曆史、理論和實踐的全麵梳理,本書旨在培養讀者對貨幣權力的批判性思維,理解其力量之所在,以及其局限與責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