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手冊:工藝基礎(1)(第4版·修訂本)

熱處理手冊:工藝基礎(1)(第4版·修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周敬恩 編
圖書標籤:
  • 熱處理
  • 金屬熱處理
  • 材料科學
  • 機械工程
  • 工藝技術
  • 金屬材料
  • 第四版
  • 修訂本
  • 手冊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427414
版次:4
商品編碼:11341908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頁數:78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熱處理手冊:工藝基礎(1)(第4版·修訂本)》是一部熱處理專業的綜閤工具書,是第4版的修訂本,共4捲。本捲是第1捲,共11章,內容包括基礎資料、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金屬熱處理的冷卻、鋼鐵件的整體熱處理、錶麵加熱熱處理、化學熱處理、形變熱處理、非鐵金屬的熱處理、鐵基粉末冶金件及硬質閤金的熱處理、功能閤金的熱處理、其他熱處理技術。本手冊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學會組織編寫,內容係統全麵,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可靠性和先進性。
  《熱處理手冊:工藝基礎(1)(第4版·修訂本)》可供熱處理工程技術人員、質量檢驗和生産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員、設計人員、相關專業的在校師生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熱處理設備分類
1.1.1 熱處理主要設備
1.1.2 熱處理輔助設備
1.2 熱處理爐的分類、特性和編號
1.2.1 熱處理爐的分類
1.2.2 熱處理爐的主要特性
1.2.3 熱處理爐的編號
1.3 加熱裝置的類彆和特性
1.3.1 感應加熱裝置
1.3.2 火焰加熱裝置
1.3.3 接觸電阻加熱裝置
1.3.4 直接電阻加熱裝置
1.3.5 電解液加熱裝置
1.3.6 等離子加熱裝置
1.3.7 激光加熱裝置
1.3.8 電子束加熱裝置
1.4 氣相沉積裝置的類彆和特性
1.4.1 氣相沉積裝置
1.4.2 離子束裝置
1.5 熱處理設備的技術經濟指標
1.6 熱處理設備設計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要求
1.6.1 設計的初始資料
1.6.2 熱處理設備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步驟
1.7 熱處理電熱設備設計的一般要求
1.7.1 電熱設備設計通用性技術要求
1.7.2 電阻爐的設計要求

第2章 熱處理設備常用材料及基礎構件
2.1 耐火材料
2.1.1 耐火材料的主要性能
2.1.2 常用的耐火製品
2.1.3 不定形耐火材料
2.1.4 耐火縴維
2.2 隔熱材料
2.2.1 矽藻土及其製品
2.2.2 石棉製品
2.2.3 礦渣棉及其製品
2.2.4 蛭石及其製品
2.2.5 岩棉製品
2.2.6 膨脹珍珠岩製品
2.2.7 矽酸鈣絕熱闆
2.2.8 納米絕熱材料
2.3 耐熱金屬材料
2.3.1 耐熱鋼
2.3.2 耐熱鑄鋼及閤金
2.3.3 耐熱鑄鐵
2.4 電熱材料及基礎構件
2.4.1 金屬電熱元件
2.4.2 非金屬電熱元件
2.4.3 紅外電熱元件
2.4.4 管狀電熱元件
2.4.5 輻射管
2.5 常用設備和儀錶
2.5.1 通風機
2.5.2 泵
2.5.3 真空泵
2.5.4 閥門
2.5.5 真空閥
2.5.6 流速、流量計
2.5.7 壓力測量儀錶
參考文獻

第3章 熱處理電阻爐
3.1 熱處理電阻爐選擇與設計內容
3.2 熱處理電阻爐爐體結構
3.2.1 爐架和爐殼
3.2.2 爐襯
3.2.3 爐口裝置
3.3 熱處理電阻爐功率計算
3.3.1 間歇式爐功率計算
3.3.2 連續式熱處理爐的功率計算
3.4 普通間歇式箱式電阻爐
3.4.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4.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5 颱車爐
3.5.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5.2 爐子結構
3.6 RJ係列自然對流井式電阻爐
3.6.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6.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7 強迫對流箱式電阻爐
3.7.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7.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7.3 氣體流量計算
3.8 強迫對流井式電阻爐
3.8.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8.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9 井式滲碳爐和滲氮爐
3.9.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9.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10 罩式爐
3.10.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10.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10.3 罩式爐功率分配
3.11 密封箱式爐
3.11.1 爐型種類及用途
3.11.2 爐子結構及特性
3.11.3 密封箱式爐生産綫
3.11.4 爐內導軌
3.12 轉筒式爐
3.12.1 轉筒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2.2 轉筒式爐的結構
3.13 推杆式連續熱處理爐及其生産綫
3.13.1 推杆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3.2 推杆式滲碳爐及其生産綫
3.13.3 推杆式滲氮爐及其生産綫
3.13.4 推杆式普通熱處理爐
3.13.5 推杆式爐的結構
3.13.6 三室推杆式氣體滲碳爐
3.14 輸送帶式爐及其生産綫
3.14.1 輸送帶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4.2 DM型網帶式爐
3.14.3 TCN型網帶式爐
3.14.4 無罐輸送帶式爐
3.14.5 網帶式爐的基本結構
3.14.6 鏈闆式爐
3.15 振底式爐
3.15.1 振底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5.2 氣動振底式爐
3.15.3 機械式振底爐
3.15.4 電磁振底爐
3.16 輥底式爐
3.16.1 輥底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6.2 爐型結構
3.16.3 輥子
3.16.4 輥底式爐爐膛結構
3.17 轉底式爐
3.17.1 轉底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7.2 爐型結構
3.17.3 轉底式爐的主要結構組成
3.18 滾筒式(鼓形)爐
3.18.1 滾筒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8.2 滾筒式爐結構
3.19 步進式和擺動步進式爐
3.19.1 步進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19.2 擺動步進式爐及生産綫
3.20 牽引式爐
3.20.1 牽引式爐的特點及用途
3.20.2 鋼絲固溶處理、淬火爐及生産綫
3.20.3 牽引式鋼絲等溫淬火爐及生産綫
3.20.4 雙金屬鋸帶熱處理生産綫
參考文獻

第4章 熱處理浴爐及流態粒子爐
4.1 浴爐的特點和種類
4.1.1 浴爐的特點
4.1.2 按浴液分類的浴爐
4.1.3 按加熱方式分類的浴爐
4.1.4 浴爐的品種代號
4.1.5 浴爐的熱工性能
4.2 低溫浴爐
4.2.1 結構形式
4.2.2 浴液需要量
4.2.3 浴槽
4.2.4 浴爐功率計算
4.2.5 加熱裝置
4.2.6 浴劑攪拌
4.2.7 浴劑冷卻
4.2.8 浴槽的清理
4.2.9 硝鹽浴爐安全防護
4.2.1 0低溫浴爐示例
4.3 外部電加熱中溫浴爐
4.3.1 結構形式
4.3.2 浴槽
4.3.3 爐子功率
4.3.4 加熱裝置
4.3.5 爐型示例
4.4 燃料加熱中溫浴爐
4.4.1 結構形式
4.4.2 燃燒裝置
4.4.3 爐子功率
4.4.4 燃料加熱浴爐示例
4.5 插入式電極鹽浴爐
4.5.1 結構形式
4.5.2 浴槽
4.5.3 電極鹽浴爐的功率
4.5.4 插入式電極布置
4.5.5 電極材料及結構
4.5.6 電極設計參數
4.6 埋入式電極鹽浴爐
4.6.1 結構形式
4.6.2 埋入式電極鹽浴爐爐膛尺寸(浴槽內尺寸)
4.6.3 埋入式電極鹽浴爐浴槽結構
4.6.4 埋入式電極鹽浴爐鋼闆槽
4.6.5 埋入式電極鹽浴爐的功率
4.6.6 埋入式鹽浴爐的電極形式和布置
4.6.7 電極冷卻裝置
4.6.8 電極鹽浴爐示例
4.6.9 電極鹽浴爐的啓動
4.6.1 0鹽浴爐的變壓器
4.6.1 1電極鹽浴爐匯流闆
4.7 鹽浴爐排煙裝置
4.8 鹽浴爐設備機械化與自動化
4.8.1 鹽浴爐用的工件運送機構
4.8.2 迴轉式鹽浴爐生産綫
4.9 浴爐的使用、維修及安全操作
4.10 流態粒子爐
4.10.1 流態粒子爐技術性能
4.10.2 流態粒子爐工作原理
4.10.3 流態粒子爐的基本類型
4.10.4 流態粒子爐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真空與等離子熱處理爐
5.1 真空熱處理爐
5.1.1 真空熱處理爐的基本類型
5.1.2 真空熱處理爐的結構與設計
5.1.3 真空係統
5.1.4 真空測量與供氣
5.1.5 真空熱處理爐的性能考核與使用維修
5.1.6 真空熱處理爐實例
5.2 等離子熱處理爐
5.2.1 等離子熱處理爐的基本類型
5.2.2 等離子熱處理爐的主要構件
5.2.3 等離子熱處理爐的電源及控製係統
5.2.4 等離子熱處理爐實例
5.2.5 等離子熱處理爐的性能考核與使用維修
參考文獻

第6章 熱處理燃料爐
6.1 燃料爐概述
6.1.1 常用燃料爐分類
6.1.2 燃料爐爐型選擇
6.2 爐用燃料及燃燒計算
6.2.1 燃料分類
6.2.2 燃料燃燒計算
6.2.3 燃料換算
6.3 燃料爐設計與計算
6.3.1 常用燃料爐設計
6.3.2 燃料消耗量計算
6.3.3 爐架設計與計算
6.3.4 爐襯設計
6.4 燃料爐附屬設備
6.4.1 燃燒裝置
6.4.2 預熱器
6.4.3 管道設計
6.4.4 爐用機械
6.5 排煙係統
6.5.1 煙道布置及設計要求
6.5.2 煙道阻力計算
6.5.3 煙囪設計
6.6 燃料爐的運行
6.6.1 烘爐
6.6.2 燃料爐操作規程
6.6.3 燃料爐的調節
參考文獻

第7章 熱處理感應加熱及火焰加熱裝置
7.1 感應加熱電源
7.1.1 概況
7.1.2 晶閘管(SCR)中頻感應加熱電源
7.1.3 MOSFET和IGBT固態感應加熱電源
7.1.4 真空管(電子管)高頻感應加熱電源
7.1.5 工頻感應加熱裝置
7.2 感應淬火機床
7.2.1 感應淬火機床分類
7.2.2 感應淬火機床的基本結構
7.2.3 感應淬火機床的選擇要求
7.2.4 感應淬火機床中常用的機械、電氣部件
7.2.5 感應淬火機床常用的數控係統
7.2.6 感應淬火機床實例
7.3 火焰錶麵加熱裝置
7.3.1 乙炔
7.3.2 氣瓶與管道
7.3.3 火焰加熱用工具與閥類
7.3.4 火焰淬火機床
參考文獻

第8章 錶麵改性熱處理設備
8.1 激光錶麵熱處理裝置
8.1.1 激光錶麵熱處理裝置的構成
8.1.2 激光熱處理裝置實例
8.1.3 激光加工的安全防護措施
8.2 電子束錶麵改性裝置
8.2.1 電子束錶麵改性裝置的進展
8.2.2 電子束熱處理裝置組成
8.3 氣相沉積裝置
8.3.1 化學氣相沉積裝置
8.3.2 等離子體輔助化學氣相沉積裝置
8.3.3 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
8.3.4 物理氣相沉積
8.3.5 沉積金剛石薄膜的技術
參考文獻

第9章 熱處理冷卻設備
9.1 淬火冷卻設備的作用與要求
9.2 淬火冷卻設備的分類
9.2.1 按冷卻工藝方法分類
9.2.2 按介質分類
9.3 浸液式淬火冷卻設備(淬火槽)設計
9.3.1 設計準則
9.3.2 淬火冷卻介質需要量計算
9.3.3 淬火槽的攪拌
9.4 幾種常見淬火槽的結構形式
9.4.1 普通型間歇作業淬火槽
9.4.2 深井式或大直徑淬火槽
9.4.3 連續作業淬火槽
9.4.4 可相對移動的淬火槽
9.5 淬火冷卻介質的加熱
9.6 淬火冷卻介質的冷卻
9.6.1 冷卻方法
9.6.2 冷卻係統的設計
9.7 淬火槽輸送機械
9.7.1 淬火槽輸送機械的作用
9.7.2 間歇作業淬火槽提升機械
9.7.3 連續作業淬火槽輸送機械
9.7.4 升降、轉位式淬火機械
9.8 去除淬火槽氧化皮的裝置
9.9 淬火槽排煙裝置與煙氣淨化
9.9.1 排煙裝置
9.9.2 油煙淨化裝置
9.10 淬火冷卻過程的控製裝置
9.10.1 淬火冷卻過程的控製參數
9.10.2 淬火槽的控製裝置
9.11 淬火槽冷卻能力的測定
9.11.1 動態下淬火冷卻介質冷卻麯綫的測定
9.11.2 淬火槽冷卻能力的連續監測
9.12 淬火油槽的防火
9.12.1 淬火油槽發生火災的原因
9.12.2 預防火災的措施
9.13 淬火壓床和淬火機
9.13.1 淬火壓床和淬火機的作用
9.13.2 軸類淬火機
9.13.3 大型環狀零件淬火機
9.13.4 齒輪淬火壓床
9.13.5 闆件淬火壓床
9.13.6 鋼闆彈簧淬火機
9.14 噴射式淬火冷卻裝置
9.14.1 噴液淬火冷卻裝置
9.14.2 氣體淬火冷卻裝置
9.14.3 噴霧淬火冷卻裝置
9.15 冷處理設備
9.15.1 製冷原理
9.15.2 製冷劑
9.15.3 常用冷處理裝置
9.15.4 低溫低壓箱冷處理裝置
9.15.5 深冷處理設備
9.15.6 冷處理負荷和安全要求
參考文獻

第10章 熱處理輔助設備
10.1 可控氣氛發生裝置
10.1.1 吸熱式氣氛發生裝置
10.1.2 放熱式氣氛發生裝置
10.1.3 工業氮製備裝置
10.1.4 其他氣氛發生裝置
10.1.5 氣體淨化裝置
10.1.6 可控氣氛經濟指標對比
10.2 清洗設備
10.2.1 一般清洗機
10.2.2 超聲波清洗設備
10.2.3 脫脂爐清洗設備
10.2.4 真空清洗設備
10.2.5 環保溶劑型真空清洗機
10.3 清理及強化設備
10.3.1 機械式拋丸設備
10.3.2 拋丸強化設備
10.3.3 噴丸及噴砂設備
10.3.4 液體噴砂清理設備
10.4 矯直(校直)設備
10.5 起重運輸設備
10.6 熱處理夾具
10.6.1 熱處理夾具設計要求
10.6.2 熱處理夾具設計實例
10.6.3 熱處理夾具材料
參考文獻

第11章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
11.1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係統
11.1.1 熱處理生産自動控製裝置的基本組成
11.1.2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的結構
11.2 溫度控製
11.2.1 溫度傳感器
11.2.2 溫度顯示與調節儀錶
11.2.3 溫度控製執行器
11.2.4 熱處理溫度控製方法
11.3 熱處理氣氛控製
11.3.1 熱處理氣氛控製係統特點
11.3.2 氣氛傳感器
11.3.3 氣氛調節控製儀
11.3.4 氣氛控製執行器
11.3.5 滲碳工藝過程控製
11.3.6 滲氮工藝過程控製
11.4 熱處理過程真空控製
11.4.1 熱處理真空度的選擇
11.4.2 真空泵
11.5 冷卻過程控製
11.5.1 新型設備控製係統的設計要求
11.5.2 控製係統的結構組成與功能實現
11.5.3 控製軟件與功能實現
11.5.4 智能控製係統的特點
11.6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
11.6.1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設備
11.6.2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的結構
11.6.3 熱處理生産過程控製係統發展
11.7 虛擬儀器技術在熱處理過程控製中的應用
11.8 生産綫控製示例——密封箱式滲碳爐生産綫控製
參考文獻

第12章 熱處理工藝材料
12.1 熱處理原料氣體
12.1.1 氫氣
12.1.2 氮氣
12.1.3 氨氣(液氨)
12.1.4 丙烷
12.1.5 丁烷
12.1.6 天然氣
12.1.7 液化石油氣
12.2 熱處理鹽浴用鹽
12.2.1 鹽浴用原料鹽
12.2.2 熱處理鹽浴成分及用途
12.2.3 鹽浴校正劑
12.3 化學熱處理滲劑
12.3.1 滲碳劑
12.3.2 碳氮共滲劑
12.3.3 滲氮劑
12.3.4 氮碳共滲劑
12.3.5 滲硫劑
12.3.6 硫氮共滲及硫氮碳共滲劑
12.3.7 QPQ復閤處理工藝用鹽
12.3.8 滲矽劑
12.3.9 滲鋅劑
12.3.10 滲鋁劑
12.3.11 滲硼劑
12.3.12 滲鉻劑
12.3.13 滲釩劑
12.3.14 滲鈦劑
12.3.15 二元及多元金屬共滲劑
12.3.16 TD超硬覆層處理劑
12.4 熱處理塗料
12.4.1 熱處理保護塗料
12.4.2 化學熱處理防滲塗料
12.5 淬火冷卻介質
12.5.1 水及鹽溶液
12.5.2 淬火油
12.5.3 聚閤物淬火液
12.5.4 淬火冷卻介質的選擇
12.5.5 淬火冷卻介質使用常見問題及原因
參考文獻

第13章 熱處理節能與環境保護
13.1 熱處理節能的幾個基本因素
13.1.1 能源利用率與能耗
13.1.2 熱效率與加熱次數
13.1.3 設備負荷率與設備利用率
13.1.4 生産率與産品質量
13.2 熱處理節能技術導則
13.2.1 加熱設備節能技術指標
13.2.2 熱處理設備節能技術措施
13.2.3 熱處理節能的工藝措施
13.2.4 熱處理節能的主要環節
13.2.5 能源管理和閤理利用
13.3 熱處理節能的基本策略
13.3.1 處理時間最小化
13.3.2 能源轉化過程最短化
13.3.3 能源利用效率最佳化
13.3.4 餘熱利用最大化
13.4 熱處理節能的基本途徑
13.4.1 熱處理能源浪費的主要原因
13.4.2 熱處理節能的基本思路和途徑
13.5 熱處理能源及加熱方式節能
13.5.1 熱處理能源
13.5.2 熱處理加熱方式與能耗
13.6 熱處理工藝與節能
13.6.1 工藝設計節能
13.6.2 常規熱處理工藝節能
13.6.3 熱處理新工藝和特殊工藝節能
13.7 材料與節能
13.8 熱處理設備節能
13.8.1 熱處理爐型選擇與節能
13.8.2 電阻爐的節能
13.8.3 燃料爐的節能
13.9 熱處理的餘熱利用
13.9.1 采用煙氣預熱助燃空氣
13.9.2 鑄造、熱軋、鍛造等工序與熱處理有機結閤
13.9.3 生産綫熱能綜閤利用
13.9.4 廢氣通過預熱帶預熱工件
13.10 熱處理工輔具的節能
13.10.1 工輔具能耗的産生
13.10.2 減少工輔具能耗的措施
13.11 熱處理控製節能
13.11.1 電阻爐溫度控製節能
13.11.2 燃料爐燃燒控製節能
13.11.3 計算機及智能控製節能
13.12 熱處理專業化節能
13.12.1 熱處理生産的專業化
13.12.2 熱處理廠傢的專業化
13.13 生産管理節能
13.13.1 生産管理節能的基本任務
13.13.2 生産管理節能的基本措施
13.14 熱處理生産的環境汙染與危害
13.14.1 化學性有害因素對環境的影響
13.14.2 物理性有害因素對環境的影響
13.14.3 忽視生産安全的危害和影響
13.15 熱處理生産的環境保護
13.15.1 調整能源結構
13.15.2 采用少無汙染的生産工藝及設備
13.15.3 廢棄物綜閤利用
13.16 環境保護管理
13.16.1 環境保護法規
13.16.2 環境保護的相關標準
13.16.3 環境保護技術管理
參考文獻

第14章 熱處理車間設計
14.1 工廠設計一般程序
14.1.1 設計階段
14.1.2 初步設計
14.1.3 施工設計
14.2 熱處理車間分類和特殊性
14.2.1 熱處理車間分類
14.2.2 熱處理車間生産的特殊性
14.3 熱處理車間生産任務和生産綱領
14.4 車間工作製度及年時基數
14.4.1 工作製度
14.4.2 年時基數
14.5 工藝設計
14.5.1 工藝設計的基本原則
14.5.2 工藝設計的內容
14.5.3 零件技術要求的分析
14.5.4 零件加工路綫和熱處理工序的設置
14.5.5 熱處理工藝方案的製訂
14.5.6 熱處理工序生産綱領的計算
14.6 熱處理設備的選型與計算
14.6.1 熱處理設備選型的依據
14.6.2 熱處理設備選型的原則
14.6.3 熱處理設備的選型
14.6.4 設備需要量的計算
14.7 車間位置與設備平麵布置
14.7.1 總平麵布置
14.7.2 車間平麵布置
14.7.3 熱處理車間麵積
14.8 熱處理車間建築物與構築物
14.8.1 對建築物的要求
14.8.2 廠房建築參數
14.9 車間公用動力和輔助材料消耗量
14.9.1 電氣
14.9.2 燃料消耗量計算
14.9.3 壓縮空氣消耗量計算
14.9.4 生産用水量計算
14.9.5 可控氣氛原料消耗量計算
14.9.6 蒸汽消耗量計算
14.9.7 輔助材料消耗量計算
14.10 熱處理車間的職業安全衛生與環境保護
14.10.1 職業安全衛生
14.10.2 環境保護
14.11 節能與閤理用能
14.12 熱處理車間人員定額
14.13 熱處理車間工藝投資及主要數據和技術經濟指標
14.14 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參考文獻

第15章 熱處理爐設計基礎資料錶
錶15.1 常用熱工單位換算錶
錶15.2 金屬材料的密度、比熱容和熱導率757錶15.3常用金屬不同溫度的比熱容
錶15.4 保溫、建築及其他材料的密度和熱導率
錶15.5 幾種保溫、耐火材料的熱導率與溫度的關係
錶15.6 常用材料的綫脹係數
錶15.7 常用材料的摩擦因數
錶15.8 常用材料極限強度的近似關係
錶15.9 某些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因數
錶15.10 材料滾動摩擦因數
錶15.11 某些物體間的滾動摩擦因數
錶15.12 水的物理性質
錶15.13 乾空氣的物理性質
錶15.14 1kg空氣的濕體積和飽和水含量
錶15.15 單一氣體的密度
錶15.16 單一氣體的動力粘度
錶15.17 單一氣體的運動粘度
錶15.18 單一氣體的平均比熱容
錶15.19 單一氣體的熱導率
錶15.20 單一氣體的熱擴散率
錶15.21 單一氣體的普蘭特準數
錶15.22 碳氫化閤物氣體的密度
錶15.23 碳氫化閤物氣體的動力粘度和運動粘度
錶15.24 碳氫化閤物氣體的平均比熱容
錶15.25 焦爐煤氣和碳氫化閤物氣體的熱導率和熱擴散率
錶15.26 碳氫化閤物氣體的普蘭特準數
錶15.27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密度
錶15.28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動力粘度
錶15.29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運動粘度
錶15.30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實際比熱容
錶15.31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平均比熱容
錶15.32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熱導率
錶15.33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熱擴散率
錶15.34 高爐煤氣(G)、發生爐煤氣(F)和水煤氣(B)的普蘭特準數
錶15.35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密度
錶15.36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動力粘度
錶15.37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運動粘度
錶15.38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實際比熱容
錶15.39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平均比熱容
錶15.40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熱導率
錶15.41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熱擴散率
錶15.42 天然氣(T),石油氣(H)和丙、丁烷氣(TD)的普蘭特準數
錶15.43 可燃氣的成分和燃燒性質
錶15.44 工業用氣體燃料的比熱容
錶15.45 輻射換熱計算式
錶15.46 常用材料的發射率(黑度)
錶15.47 輻射遮蔽係數
錶15.48 熱處理爐的綜閤熱交換
錶15.49 爐壁外錶麵的綜閤傳熱係數
錶15.50 高電阻電熱閤金絲電阻、麵積、重量換算錶
錶15.51 高電阻電熱閤金帶電阻、麵積、重量換算錶
錶15.52 爐子功率與電熱元件(0Gr25Al5)計算參考數據
錶15.53 熱處理件加熱時厚、薄件的極限厚度
錶15.54 局部阻力係數錶
錶15.55 颱車爐牽引力和推拉料機推拉力計算式
錶15.56 爐襯材料圖例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與《熱處理手冊:工藝基礎(1)(第4版·修訂本)》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份詳盡且富有專業深度的描述。 --- 《現代金屬材料的非晶化與玻璃態轉變研究》 第一章 導論:從晶體到無序的跨越 本書深入探討瞭金屬材料在極端條件或特定製備工藝下,從傳統的晶體結構嚮無定形(非晶態)結構轉變的理論基礎、實驗錶徵及其潛在應用。有彆於依賴長程有序晶格的傳統金屬材料,非晶態金屬材料(Amorphous Metals,也稱金屬玻璃)因其獨特的短程有序結構,展現齣傳統晶體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力學、電學和磁學性能。 本章首先迴顧瞭金屬固態轉變的曆史脈絡,重點闡述瞭晶體結構(包括麵心立方、體心立方及六方最密堆積)的基本特徵,並引入瞭“玻璃態轉變”這一核心概念。我們明確區分瞭晶化轉變與玻璃化轉變的本質差異,強調瞭非晶態材料的形成依賴於阻止原子在冷卻過程中形成長程有序排列的動力學過程。此外,本章還概述瞭當前研究的瓶頸與未來前景,特彆是針對高熵閤金體係中非晶化行為的探索。 第二章 非晶態的形成機製與熱力學基礎 理解非晶態的形成,必須從熱力學和動力學的雙重角度入手。本章詳細分析瞭金屬玻璃形成能力的判據。我們首先引入瞭“玻璃形成區”(GFA)的概念,並基於不同閤金體係的相圖,探討瞭形成非晶態所需的過冷液態區寬度。關鍵的理論模型,如狄卡斯-魯賓斯坦(DR)模型和冷卻速率模型,被係統地介紹,用以量化從液態嚮固態轉變所需的時間尺度。 在熱力學層麵,本章聚焦於液態與非晶態之間的自由能關係。通過精確計算體係的吉布斯自由能,我們揭示瞭非晶態在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區間,並討論瞭原子尺度的局域結構——類液體結構單元(LLO)——在穩定非晶態中的作用。特彆地,本章引入瞭基於高信息熵的閤金設計策略,解釋瞭復雜多組分閤金如何通過增加混閤熵來降低液-固轉變的驅動力,從而更容易形成玻璃態。 第三章 製備工藝:從快速凝固到原位閤成 金屬玻璃的製備是其實際應用的前提。本章詳細剖剋瞭多種主流的非晶態材料製備技術,並對比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及適用範圍。 3.1 快速凝固技術(RS):這是最早用於製備寬非晶帶材的技術。重點討論瞭熔融紡絲法(Melt Spinning)和氣霧法(Gas Atomization)。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冷卻速率(可達$10^6 ext{ K/s}$)對非晶體質量和尺寸的限製。 3.2 固態非晶化技術:針對大尺寸或復雜形狀的金屬玻璃,本章探討瞭固態擴散法,即通過控製兩種晶態金屬之間的擴散過程,在界麵處形成非晶層。這需要精密的溫度和時間控製,以避免晶化雜質的産生。 3.3 極端高壓閤成(HPHS):本章最後討論瞭高壓下誘導某些不穩定體係形成非晶態的新興方法,這對於研究高密度無序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章 結構錶徵:無序世界的探秘 非晶態材料的結構是無序的,但並非完全隨機。精確地錶徵其短程和中程有序結構是理解其宏觀性能的關鍵。本章深入講解瞭用於金屬玻璃結構分析的先進技術。 4.1 X射綫衍射(XRD)與中子散射:詳細闡述瞭如何從寬峰的衍射圖譜中提取徑嚮分布函數(RDF)和結構因子(S(Q)),從而確定原子間的平均距離和配位數。 4.2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及其衍變技術:聚焦於高分辨TEM(HRTEM)在觀察玻璃態內部納米級結構起伏(如類玻璃團簇或本徵缺陷)上的應用。我們討論瞭利用低對稱性束流進行電子衍射以確認非晶性的方法。 4.3 譜學分析:俄歇電子能譜(AES)和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被用於分析材料錶麵的化學態和元素分布,這對於理解錶麵氧化和腐蝕行為至關重要。 第五章 非晶態金屬的力學行為:韌性與強度的悖論 非晶態金屬以其極高的屈服強度(通常是晶體金屬的2-3倍)而聞名,但傳統觀念認為它們普遍缺乏塑性。本章的核心在於解析這種“高強度-低韌性”的矛盾。 5.1 塑性變形機製:傳統晶體材料依賴位錯運動,而非晶態材料則通過剪切轉變區(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的激活和演化來實現塑性。本章定量分析瞭STZs的尺寸、應變率依賴性及其對宏觀流變的影響。 5.2 納米結構對韌性的調控:研究錶明,引入晶化第二相(如納米晶或準晶)可以有效“釘紮”STZs的擴展,從而提升材料的均勻塑性。本章係統分析瞭不同體積分數、尺寸和分布的晶粒如何影響材料的脆性-韌性轉變。 5.3 疲勞與斷裂行為:討論瞭非晶態材料在循環載荷下的特性,包括疲勞壽命的預測模型以及在特定應力狀態下裂紋萌生與擴展的機製。 第六章 功能性應用:磁性、電學與催化性能 金屬玻璃的無序結構為其帶來瞭獨特的功能特性,使其成為開發下一代功能器件的理想材料。 6.1 磁性應用:鐵基和鈷基非晶閤金(如Finemet)因其極低的磁緻伸縮係數而成為高性能軟磁材料。本章詳細討論瞭磁晶各嚮異性和磁疇結構在退火過程中的演化,以及它們在高頻電感器和變壓器中的應用。 6.2 電學與電化學性能:非晶態材料具有較高的電阻率和優異的抗腐蝕性。我們探討瞭它們在鋰離子電池(作為負極材料)以及在電催化領域(特彆是氧還原反應OER)中的潛力,分析瞭其錶麵結構對催化活性的影響。 6.3 生物醫學領域:由於其優異的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部分非晶態閤金(如Zr基、Ti基)正被研究用於骨植入物和人工關節的製造。 第七章 未來展望與挑戰 本章總結瞭當前研究的前沿方嚮,並指齣瞭大規模應用的主要障礙。重點討論瞭高熵非晶閤金(HEA-Glass)的設計新思路、增材製造(3D打印)技術在製備復雜非晶結構件中的應用,以及開發具有自修復能力的智能金屬玻璃的可能性。挑戰主要集中於如何剋服其固有脆性、降低玻璃形成組分成本以及實現亞微米級以上的均勻非晶結構製備。 --- 適用讀者對象: 材料科學、物理學、冶金工程、機械工程等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相關工業研發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關鍵詞: 非晶閤金、金屬玻璃、玻璃化轉變、快速凝固、剪切轉變區、高熵閤金、磁性材料、結構錶徵。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在一個特彆睏難的項目背景下接觸到這本《熱處理手冊》的。當時我們遇到的零件錶麵脆性問題束手無策,傳統的經驗法已經失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這本厚重的書,讓我驚喜的是,它提供瞭一個從“現象”迴溯到“本質”的完整工具箱。書中有一個關於“殘碳在不同冷卻速率下對硬度的影響”的錶格,那簡直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它不僅告訴我們冷卻速率的重要性,更深入地剖析瞭冷卻過程中碳原子在晶格中的行為差異。正是基於書中對碳擴散的精確描述,我纔意識到我們當前的熱處理氣氛中可能存在細微的碳勢波動,從而引導我們調整瞭氣體配比,最終解決瞭睏擾數周的脆性問題。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直接給你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而在於它能教會你如何像材料學傢一樣去思考問題,如何通過控製微觀結構來駕馭宏觀性能。它不僅僅是一本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從不失誤的導師,在你迷茫時為你指引方嚮。

评分

與其他一些流程化的工藝指導書相比,這本《熱處理手冊》的“厚重感”來自於它對曆史沉澱的尊重。它似乎在告訴讀者:不要試圖走捷徑,熱處理的每一步優化都是前人無數次失敗和成功的結晶。書中的很多實驗數據和理論模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葉,但令人驚嘆的是,這些“老掉牙”的知識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例如,它對不同介質(油、水、鹽水)淬火時冷卻速度差異的詳細對比,雖然現代有更先進的冷卻劑,但其背後的熱物理解釋依然是核心。我個人覺得,對於那些剛剛畢業,對“經驗主義”嗤之以鼻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是一劑必要的“清醒劑”。它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瞭,沒有深厚的理論根基,任何所謂的“創新”都隻是空中樓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漫長且需要耐心的,但一旦你能夠駕馭其中的知識體係,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任何熱處理工藝時的視角都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那是一種對材料命運瞭如指掌的掌控感。

评分

這本號稱“工藝基礎”的指南,對於我這個初入材料領域的新手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武林秘籍。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相圖和復雜的麯綫給鎮住瞭。我本來以為,熱處理嘛,無非就是加熱、冷卻,然後搞定。結果,這本書從晶體結構演變到擴散動力學,把基礎理論講得透徹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我花瞭整整一個星期,纔勉強把“奧氏體化”這幾個字背得滾瓜爛熟,更彆提那些關於滲碳、氮化的深度剖析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不同爐型的介紹,簡直是把車間裏的設備都搬到瞭紙麵上。我讀完後,第一次去參觀實際的熱處理車間,看到那些巨大的井式爐和颱車爐,心裏竟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我已經提前掌握瞭它們的操作奧秘。雖然初看晦澀難懂,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作者的邏輯是多麼嚴密,每一個工藝參數的設定背後,都有堅實的物理和化學依據支撐。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強迫你從“為什麼”的角度去理解“怎麼做”,而不是簡單地照搬配方。對於想打下紮實基礎的同行,這本書絕對是繞不開的坎,但也是通往高手之路的必經之橋。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智力角逐。我發現,作者在解釋“相變”時的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態度,讓我不得不放慢語速,甚至需要藉助其他物理化學參考書進行交叉驗證。拿“馬氏體轉變”那一章來說,從應力誘導轉變到殘餘奧氏體的形成機製,作者用瞭一整章的篇幅進行推導,每一個公式的齣現都伴隨著嚴密的數學邏輯。這對於那些習慣瞭“操作手冊”式閱讀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我個人采取的策略是“跳躍式閱讀”——先瀏覽結論和圖錶,建立宏觀概念,然後再迴過頭來啃那些復雜的微觀機製推導。這種方式雖然效率不高,但能避免被初期的理論細節淹沒。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中規中矩,沒有任何花哨的彩色插圖來分散注意力,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信息的傳遞上,體現齣一種老派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它不討好讀者,它隻負責教導真理,這也許就是它能屹立這麼多年不倒的原因吧。

评分

說實話,當我把《工藝基礎》搬迴傢時,對“第4版·修訂本”這幾個字抱有極大的期待,希望它能緊跟最新的工業前沿。然而,坦率地說,本書在某些前沿技術的覆蓋上略顯保守。比如,對於近年來興起的等溫淬火技術,或者一些新型保護氣氛的應用,書中的介紹更多停留在概念層麵,缺乏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癥的案例分析。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過程控製係統(如SPC在熱處理中的應用)的詳細論述,畢竟現在講究的都是智能化製造。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對經典工藝,如調質、正火、滲碳層的金相分析,描述得非常經典和詳盡,對於理解傳統的珠光體、貝氏體轉變,是無可替代的教科書級彆材料。但對於我這種急於將理論應用於快速迭代的現代製造業的讀者而言,總覺得差點火候。它更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宗師,在娓娓道來百年的武學精髓,卻對最新的“電子武器”著墨不多。所以,它更適閤那些需要係統性地梳理熱處理“內功”的人士,而非追求“招式新穎”的技術人員。

評分

很好,包裝非常感謝

評分

原創評價可以幫助其他用戶做齣購買參考,同時您也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京豆奬勵。

評分

對工作有指導,價格比實體店便宜

評分

對工作有指導,價格比實體店便宜

評分

不錯

評分

把這一整套書都買全瞭,目前看是很有用的。

評分

1.重新啓動--按F8--選擇"最後一次正確設置"--迴車。或第2.步。

評分

1.重新啓動--按F8--選擇"最後一次正確設置"--迴車。或第2.步。

評分

非常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