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快乐之源

快乐之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嘎玛仁波切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6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简单淳朴的语言,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

  生动形象的讲述,传授佛教教义的基本知识。

  快乐之源的追求,阐释人类发展的基本诉求。

内容简介

  《快乐之源》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作者简介

  嘎玛仁波切(祖古颜班),1968年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藏族。自幼闻思修之学习速度与圆满异于常人,获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颁授堪布之称号,又被宁玛巴噶陀寺莫扎法王认证为玉扎宁波的转世、噶陀寺祖师丹巴德协三大闻法顿悟弟子之一希热将参的转世。现任宁玛巴昌列寺(位于马尔康)住持。著有《了烦脱俗》、《生命觉醒》、《用好你的富缘》、《与心对话》、《大圆满前行释论》、《法界心髓》、《解惑之智》、《妙宝菩提心》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我们的困惑:不快乐
人生苦旅
苦从何来
狂心犹醉象
秘密储藏室
可怕的心浪
自找苦吃
冷漠你我
身体中的宇宙
生命处在循环中
种瓜得瓜

二、寻找快乐并不难
生命无常
真正的奢侈品
让心灵坚强的方法
积极的活法
表相形式与真实妙药
寻找回家的路
理念与实践
切莫错过机会
行动力很重要
做好老师的好学生
延续缘分
追随“牧羊人”
虔诚的回报

三、快乐的真谛
平等与尊重
放下小爱
扩大自己的心
感受别人的苦乐
约束带来自在
认识善与恶
返观内心
内心深处
我是谁
智者的智慧

四、快乐前行
功课不可少
珍惜时与空
面对心灵的挑战
在乎者多伤害
多维度思考
不执著的拥有
偏执的爱
天天清除负面习气
傲慢的代价
情绪的力量
积极而不强求结果
福慧双修
滴水入大海
享受自信
践行爱心
爱护生命
与众分享
量力而行
打破神秘
心怀感恩

精彩书摘

  人生苦旅
  佛陀,是证得万事万物及所有生命本质的觉悟者。他明白不仅是人,只要还在六道轮回的生命,都离不开“苦”。所以,当悉达多王子成佛之后,初次转法轮对五个弟子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苦啊”。弟子认真聆听佛陀接着要说什么,没想到佛陀又说“苦啊”。大家继续等,佛陀第三次开口又说了一句“苦啊”,如此连续叹了三次“苦”。
  “苦”,是指身体和心灵感受到的种种痛苦,这一切的苦,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六道轮回之苦。轮回主要有三种根本大苦——苦苦、变苦、行苦,这是不变的真理。苦苦,就是前苦未尽,后苦又来的痛苦,或说是“得到了”就会感受到的苦,例如生病、遇上天灾人祸等等。变苦,是指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包括拥有的房子、衣服、食物等等财物,未来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因为它们时刻都在变化,终至失去或消失,这就是“变苦”,也就是“失去了”而会感受到的苦。“行苦”,是指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包括世人认为的所有快乐,都潜在着痛苦之因,衣食住行所享受的一切,都有我们不知道而造作的恶业,都是未来痛苦的来源。所以我们最难以察觉的就是行苦。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会放弃世间至上的权力与财富,去寻找解脱的道路呢?因为身处轮回苦海中,无论用什么方式生存,生命中的痛苦都是多于快乐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快乐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所谓的快乐,其实大多是我们努力很久之后,在经历过的多数痛苦之中,那些少数比较甜的部分,也可说只是苦中作乐。所以,佛陀第一次传法时,才会接连三次喟叹“苦啊”。
  可是,佛陀讲“生命是苦”,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世问有多么悲情或沧桑,所以只能束手无策地活在痛苦中。很多人会说:“佛教徒都是消极的。”怎么会消极?正因为佛陀一开始就说轮回的本质是苦,我们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也知道应对的方法,反倒可以积极面对。如果一开始,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全是快乐,永远不会改变,当痛苦突然降临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反而无法积极面对。正是为了让我们更积极面对生命,佛陀慈悲地提醒我们:“警醒啊!不要被眼前暂时的快乐所迷惑。世间快乐的本质就是苦,整个轮回的本质也是苦。”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生命循环的过程中,要先了解苦是它的本来面目,然后再找到不会受苦的方法,而学佛就是为了从各种苦中解脱出来。
  苦是有原因的、有来源的,从哪儿来?是从无明、无知而来。
  佛法将痛苦的“根源”或“因”,称为“集”;把灭除痛苦后,达到圆满境界的涅檠,称为“灭”;把灭除痛苦而获得真正快乐的方法,称为“道”。“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因为只有先认识苦及苦因,然后找到灭除痛苦的方法,最终才能达到灭除痛苦之后的境界,所以称为四圣谛。
  苦从何来
  佛法的深奥博大,超越人世问所有的学科。佛陀透彻理解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人的心识和思想,苦乐的因是心识种下的,而苦乐的果主要也是心在感受,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万法唯心造”。所以,佛教又称为内教或内学,意思是一个往内观察或向内修学的教法。它一开始就在探究,人类的种种苦难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探究的结果发现,苦难都是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的。
  每个人心的本质都如灿烂的阳光一般,内心深处明净无瑕,就像国人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有最纯洁、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绪所污染,智慧和快乐的一面就被遮蔽住了,就像灿烂的太阳被雾气或乌云笼罩后,光芒是无法透射出来的。佛法将这些遮蔽心性智慧的污染,称为烦恼,它们的源头就是无明。无明就像黑暗的乌云,把我们原本清净的心笼罩住了,带来的只有痛苦。其实,无明和智慧是一体的两面,当我们理解心的本来面目时,显现出来的就是智慧;在还没有理解它的时候,显现的就是无明。
  从无明产生的主要是“我执”,也就是我们平常习惯自称的“我”。这种把自已的身体、感受、思想、意识执著为“我”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身体里就有一个顽固的“我”支配着,虽然我们后天都在尽力改变这个顽固执著的“我”,但无始以来已经根深蒂固,习气深重。人在生命历程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一直在重复着“成、住、坏、空”,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产生、存在、衰退、消失的过程。我们住的房子、买的车子、人人都最为珍爱的身体,以及所拥有的一切,无一例外,都将经历这个变化过程。但唯有一个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我”的执著。这就是“人我执”。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最关注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以及自己的温饱有没有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欲望就会非常明显地产生出来,“我执”也开始不断地往外扩散,逐渐扩及到各个层面,慢慢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我”——我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这种行为伤害了我、那种行为对我有意义等等的分别念。
  比如,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根本不懂衣服好不好看,占有欲还不是很强。随着视觉能力的发展,自然就会去分别衣服好看或不好看,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表情是友好或不友好,心也会开始判断外在的事物,是对自己有益或有害了。当执著自己身心的“人我执”开始往外扩散以后,对外在事物的执著,就称“法我执”。而接下来所产生的,比如: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等心念情绪,在佛教中都称为烦恼。
  人与人之问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执著。就像大家在相识之前,因为互不认识,无论对方发生多大的不幸,也和自己毫无关联,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是互相认识之后,不必说大灾难了,只要对方发生一点小意外,我们都会痛到心里。这种痛苦,不用刀割在身上,不用拳打在脸上,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上就会有感觉,彼此的关系越好越密切,这个痛就越深也越重。在执著的对象受到伤害后,我们会有痛苦的感受,这就是“我执”的力量。
  人们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无明时,通常都被痛苦所包围,随之而来的,也只能不断累积痛苦与烦恼。就像遭遇痛苦时,每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一旦熬过之后,又会遗忘得一干二净,好像从来就不曾发生过,这就是人的无知愚痴。我们经常都会因为无知愚痴,而造下各种恶业,也因此我们所希求的幸福生活,都是短暂不可靠的,但痛苦却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慈悲和执著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更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我执造成的负面力量是强大的,只会带来种种的痛苦,而慈悲则是深深感知众生的各种痛苦,希望他们不要身陷在其中,同时有能力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脱离出来。凡夫只能感受到自身及所执著对象的痛,而佛菩萨则是对所有众生遭遇到的痛,都能感同身受,这就是佛菩萨发自内心的大慈大悲。佛陀就是看到六道众生的种种痛苦,同时也理解痛苦的来源,于是告诉我们“落入轮回,即是苦”。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无明烦恼,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而唯一能对治我执烦恼的方法,只有智慧。所以,破除“无明”必须有高度的智慧,这需要我们累积无边的善心,还需做到对万事万物的不贪执。而佛法的精髓,正是能让我们祛除痛苦、得到快乐的慈悲和智慧。
  狂心如醉象
  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已经习以为常的“我”到底在哪里?为了“我”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而忙碌,被支使得团团转,却从没想过要停下来,好好观察一下,到底是谁在指挥我们?自己的思想、大脑、心识究竟是什么?想要房子、想要车子、想要包、想要衣服、想要美食,这些到底是谁在想?有人说是大脑,那又是谁在指挥大脑呢?是更深层的意识,也就是佛法所说的,你的烦恼正在指挥你,而烦恼的源头就是我执。
  我执,佛法中称为主意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分意识的主席。透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官,与外在的一切接触互动,也就是有了“我”和“他”的分别,也称为二元对立,而产生各种觉受。然后,主意识就在二元对立循环中,一直传达着各种讯息。
  我们先假设主意识在大脑中,在讯息传到大脑之后,主意识立刻开始分析眼睛等五官感受到的是美或丑、对或错、好或坏、长或短、香或臭等等分别。像这样相续不断的觉受,带来相续不断的分析,一刻也不停,这就是主意识的作用。很多人以为这就是灵魂,其实它只是具有高度敏锐性的表层意识。
  主意识,还不是人类意识的最深层,它就像大海的表面一样很活跃,遇风就会起浪。海面上是因为有风才会翻涌,而主意识就像海平面,念头就像风,我们就是因为有如此繁多杂乱的念头,内心才会有很多思绪波动。但是这些念头,无论是想求学问、求财富或求名利,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可是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心,只能无力地跟着它们四处游荡。这些就是业风,佛法将它们归纳称为世间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我们都想得到利益、称赞、名誉和快乐,不想要失去、被讥讽、被毁谤,也不想遭受痛苦。这些风将虚荣、名利吹向我们,我们的心就被煽动,翻起了浪花。但是我们的心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其实不需要,有时只是心浪翻涌而造成错觉,习惯性以为有此需要,毕竟无始以来已累积太多习气。
  和外界接触越多,心里激起的波浪就会越高,而波浪一起,我们的主意识就会开始分析,并不断地传达信息——眼睛看到鲜艳或灰暗,耳根听到赞美或谩骂,鼻子闻到香气四溢或臭气熏天,舌头尝到辛辣或甘甜等等。我们认为讯息都是传达到大脑,但其实主意识会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停留,在哪里停留就在那里做分析。而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就是从主意识的浪花中不断往外扩散的,如果更深层去观察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烦恼就是泡沫而已。
  所以,我们从小到大,直到进人社会,很多时候并不是内心深处想要什么,而是周围的环境使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和身体感受的一切,往我们内心不停地传达着各种信息,让本来平静的心,浪花四溅。随着我们的能力逐渐增强,眼界越来越开阔,浪头也越来越高,眼耳鼻舌身意都开始相互作用,占有欲也变得越来越强。产生了占有欲之后,人就会有攀比之心,嫉妒心也就自然生起了。嫉妒心,会让我们的心彻底失去平衡,被情绪牢牢控制住:一旦我们的心失去了平衡,人也就不可能活得快乐了。
  但是,关于心识如何运作的这部分,是一般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正因为从来不观察,让我们完全忘记了它的存在。每当讲到宗教信仰,不了解的人都误以为是盲目崇拜和迷信。很多人总在问:佛存在吗?菩萨存在吗?如果存在,我怎么没看到他?我怎么没有听到他的声音?我的手怎么没有摸到他?但是,刚刚提到的主意识,也是我们从来没摸过、没看过的,却让我们从生下来开始,就每天忙碌奔波,长大后,更为了拥有好家庭、好工作、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我们如此忙碌,是否停下来好好观察一下,到底是谁想要?其实,不是我们的躯壳想要,也不是眼耳鼻舌等感官想要,而是隐藏在心里的“我”想要。这种欲望的底限在哪里?平衡点在哪里?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训练过心,只是放任它、纵容它,任由它猖狂地践踏我们,所以,佛陀用醉酒的大象,来形容这个“我”。
  我们多数人生长的地方,从来没有机会见到大象,根本不知道喝醉酒的大象是什么状态。我曾住在印度一段时间,因为印度南方有很多原始森林,野象也特别多,很多野象经常出没在村庄里。当地有些农民喜欢喝酒,天气好的时候会把酒糟晒在外面,大象不小心吃到酒糟以后就醉了,开始发酒疯,而且总找人多的地方撒野。当地农民都不是很富有,大多数的房屋都是用稻草、茅草搭建的,很不结实,只要醉象经过的地方,肯定是一片狼藉。它用大鼻子对着房子左摔右摔,整个房屋几乎都倒塌了,还要冲进去用头撞墙壁,直到把整面墙壁撞出一个个的窟窿,很多人来不及逃开也会被踩死,现场是完全失控的状态。这时候我才明白,佛陀为什么会用醉象来比喻人的心。
  一般认为大象是一种温顺的动物,但直到现代的科学研究才发现,大象的脾气真的很差。一份有关动物习性的报告,就提到全世界所有动物中,脾气最差的就是大象。大象虽然容易被人驯服,但是当它的欲望和脾气爆发时,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控制的。可是大象发脾气了,最多就是毁掉几问房屋或伤害几个人,但是人心疯狂了,所造成的灾难痛苦,才真的是难以预料的可怕,大到发动全世界的战争,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小到亲人之间,因为丁点小事而反目成仇。
  就像现代人,因为几乎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平常的智商、情商似乎都不错,对自己的掌控能力也很好。但是,当某些事情严重侵犯到内心世界时,我们疯狂起来的状态比醉象更可怕,经常会丧失理智,甚至做出难以弥补的憾事。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很少能停下来,对心灵做细致的观察。
  ……

前言/序言

  获得快乐,是所有生命的共同愿望,更是人类坚定不移的信仰。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竭尽心力改善食衣住行等条件,绞尽脑汁开发各种娱乐活动,奋力鼓吹令人眼花撩乱的生活方式,而且一生念念不忘参与其中,深深相信这是可以获得快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却证明人们越来越不快乐。
  主要原因是,在各个方面发展突飞猛进的状况下,唯独心灵的提升与开发,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人心良善温暖的一面,日渐萎缩,为了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亲友和财富,变得自私而冷漠。有能力者,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不再将心比心地适时伸出援手,甚至怀有瞧不起他人的傲慢心;而能力不足者,对于他人所拥有的名利财富,也容易因为自己的匮乏与自卑,生起仇视的嫉妒心。
  虽然向外追求的享受,可以带来表相上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非常短暂,而且多半是所付出的辛苦,和所获得的快乐完全不成正比,甚至还会带来长久的痛苦。人们被层层叠叠的贪婪、苦闷、失落、竞争、压力、冲突包围着,各种负面情绪引发的精神疾病,成为威胁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巨大杀手。
  其实,快乐,主要是来自内心的感受;平静而开阔的心灵,才能踏实而稳定地享受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心灵健康的重要性,纷纷向千百年来屹立不摇的传统教育请益。其中,流传2500多年的佛法,更是内涵最为深厚博大,目标明确,方法层次分明,效果周全圆满的生命之智,快乐之源。
  本书的内容是佛法中如何获得快乐的核心教育:从认识个人之苦,到寻求脱离痛苦的方法,再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并付诸行动,将自己的快乐与其他生命分享。犹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渺小短暂的个人快乐,在乐于分享的良性循环之下,将扩散为难以衡量的无尽大乐,这种利益其他生命的心愿与实践,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
  佛法传授的内容,是让一切生命得到快乐的智慧,不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和所有生命密不可分。如果读者能从本书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使生命快乐的智慧,并从能力所及的小地方做起,为家庭、为社会、为整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快乐,是本书最诚挚殷切的期盼。
  二〇一三年七月于马尓康
快乐之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快乐之源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快乐之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快乐之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书啊 好书 非常喜欢 非常满意啊啊啊

评分

全书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评分

/人生苦旅br /身体中的宇宙bcr /真正的奢侈品bbr /理b念与实践br /延续缘分br /扩大自己的心br /返观内心br e/br /功课不可少br /在乎者多伤害br /不执著的拥有br /情绪的力量br /e福慧双修br /享受自信br /与众分享brf /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竭尽心力改善食衣住行等条件,绞尽脑汁开发各种娱乐活动,奋力鼓吹j令人眼花撩h乱的生活h方式,而且一生念念不忘参与其中,深深相信这是i可以获得快乐的最佳途径。然而,l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却证明人们越来越不快乐。br /秘密储藏室br /自找苦吃br /种瓜得瓜br /生命无常br /表相m形式与真实妙m药br /理念与实m践br /延续缘分br /br /平等与尊重br /约束带来自在br o/返观内心br /四、快乐前行br /珍惜时与空brp /不执著p的拥有br /天天习气br /情绪的力量br /践行爱心br /与众分享br /  尤其r是近年来,人们竭尽心力改善食衣住行等条件,绞尽脑汁开s发各种娱乐活s动,奋力鼓吹令人眼花撩乱的生活方式,而且一生念念不忘参与其中,u深深相信这u是可以获得u快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却证明人们越来越不快乐。br p  简单淳朴的语言,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pp  生动形象的讲述,传x授佛教教x义的基本知识。/pp  快乐之源的追求,阐释人类发展的基本诉求。/pp  《快乐之源》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A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B行论述,以B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C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E详释了佛E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F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pp  嘎玛仁波H切(祖古颜班),196H8年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藏I族。自幼I闻思修之学习速度与圆满异于常人,获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颁授堪布之称号,又被宁玛巴噶K陀寺莫扎L法王认证为玉扎宁波的转世、噶陀寺祖师丹巴德协三大M闻法顿悟弟子之一希热将参的转世。现任宁玛巴昌列寺(位于马尔康)住持。著有《了烦脱俗N》、《生命觉O醒》、《用好你的富缘》、《与心对话》、《大圆满前行释论》、《法界P心髓》、《解惑之智》、《妙宝菩提心》等。/p一、我们的困惑:不快乐br /返观内心br R/珍惜时与空br /在乎者多伤害br /积极而不强求结果br /S滴水入大海br /与众分享br /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竭尽心力改善食衣住行等条件,绞尽U脑汁开发各种娱乐活动,奋力鼓吹令人眼花撩乱的生活方式,而且一生念W念不忘参与其中,深深相信这是可以获得快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却证明人们越X来越不快乐Y。br /苦从何来br /冷漠你我br /bZr /让心Z灵坚强的方法br /切莫错过机会br

评分

能让自己心情平静的书。

评分

我的尊贵的上师,喇嘛牵喇嘛牵…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佛法传授的内容,是让一切生命得到快乐的智慧,不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和所有生命密不可分。如果读者能从本书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使生命快乐的智慧,并从能力所及的小地方做起,为家庭、为社会、为整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快乐,是本书最诚挚殷切的期盼。

评分

大概溜了一眼,讲了很多道理,对读者来说,至少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供我们思考。

评分

品质不错,好用。下次还来。

评分

很受益!推荐阅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快乐之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