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这样一本厚重的学术译著,我通常还会关注其附录和导论的质量。优秀的丛书通常会配备有专业的导读或译者序言,用以交代原著的学术地位、流派归属,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和采取的策略。对于《罗马史》这种涉及数百年演变的基础性著作,清晰的地图、详尽的人名地名索引和参考文献的梳理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我非常看重这些“工具箱”部分的完善程度,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这本书作为研究参考书的实用价值。如果能有一个详尽的注释系统,对那些关键的拉丁文词汇或史料来源进行简要解释,那就更好了,这能极大地帮助非古典学专业的读者在不中断阅读的情况下理解核心概念。总而言之,我希望它不仅是一部可供阅读的文本,更是一套能够在我书架上长期保存、随时可以查阅的“罗马知识库”。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翻译质量是决定一部译著能否被接受的关键。史著的翻译,尤其涉及古代地名、人名、以及复杂的法律和军事术语时,难度极大。我担心的是,如果译者对于拉丁语背景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厚,可能会出现术语使用的前后矛盾或者过于直译的僵硬感。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代入感,如果文字晦涩难懂,或者为了追求“学术腔”而牺牲了语言的流畅性,那么即使内容再深刻也会大打折扣。我特别关注译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充满古风的修辞和引语的——他们是选择用现代汉语进行阐释,还是努力保留原著那种古典的庄重感?一部好的译本,应当像是为我们重新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窗户,窗户上的玻璃(译文)应该是干净而清晰的,不应该有太多自身的反光和污渍。如果能做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地引入那些外来概念,让读者忘记自己正在阅读的是翻译作品,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评分这部《罗马史(上卷)》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古典文明、却苦于缺乏权威、系统性译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迟来的厚礼。首先必须赞扬的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选本眼光,他们挑选的这部作品,想来必然是德语世界或更广阔的欧洲史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我个人对古罗马的兴趣点在于其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共和制向帝制的艰难过渡,期待译者能够精准地传达出原作者在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演变时的那种冷静的学术克制与深刻的洞察力。特别是关于早期罗马城邦的社会结构如何一步步孕育出后来的元老院制度,那种从松散部落联盟到严格军事化国家的质变过程,是极其迷人的。如果译本能够很好地处理专业术语,比如“贵族”(Patrician)与“平民”(Plebeian)之间的长期斗争,以及“公职”(Magistracy)的层级划分,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了解西方政治思想源头的入门指南。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如何驾驭浩如烟海的史料,勾勒出罗马早期历史的清晰脉络,而非堆砌史实。
评分我是一个偏好从文化史角度切入历史研究的读者。对于罗马,我总觉得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机器背后,一定有着一套独特而坚韧的“罗马精神”或“民族性格”作为支撑。这部上卷,不知道作者是否会花费笔墨去描绘早期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家庭结构(Paterfamilias 的权力)以及他们对于荣誉(Virtus)的理解。历史不仅仅是战争和法令,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的演变融入到宏大的政治叙事中去。例如,早期的罗马人如何看待财富积累、公民责任与个人野心的关系?这种早期文化基因,是如何为后来的帝国扩张提供了心理和道德基础的?如果译本能将这些文化侧面描绘得细腻入微,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氛围”,那对我的吸引力将是巨大的。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而是生活在那个机器中的“人”的肖像。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更看重一部严肃史著的“问题意识”。我看重的不是作者叙述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叙述,以及他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部上卷,想来重点应该放在罗马建城之初到布匿战争前这段漫长的奠基期。我对作者在处理“罗马的扩张性”和“意大利半岛的征服”时的理论框架非常好奇。是将其简单归结为军事优势,还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罗马人独特的“同化政策”(Incorporation Policy)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优秀的史学家往往会超越简单的年代学叙事,而是试图揭示深层的历史动力。我期待看到作者对城邦军事动员能力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比如罗马公民兵役制度的独特性,以及土地分配问题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影响着政治平衡。如果译文能保持住原著那种深邃的思辨色彩,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反思“权力是如何被合法化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性的通史读物。我需要的是思想的碰撞,而非知识的灌输。
评分他们之间的纠缠如此混乱,早就违背了师父的教诲。
评分目录
评分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汉书》,众所周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而初唐王勃以九岁能读《汉书》即被视为神童。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自汉至南北朝数百年间,已有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二十余位学者,或为注解,或为音释,各成一家。唐代颜师古出,乃博采各家注释,发明驳正,而集大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本“。此后,《汉书》的注疏一直笼罩在颜师古的余荫之下。两宋降至有明,虽有宋祁、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等辈对《汉书》勘误的纠正,但其学术贡献显然远不逮前朝。真正在《汉书》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后。在注重实证的考据方法的指导下,一大批治《汉书》的史学和考证大家,如钱大昭、陈景云、沈钦韩、王鸣盛、王念孙、钱大昕、周寿昌、梁玉绳、徐松等人,“研穷班义,考证注文”,在校订和释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专门著述。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汉书》本身即成为考释的对象,对《汉书》的研究整理也自成专门之学,非专研的功夫不能尽悉。这种情况到晚清尤其突出,很多清代学者的精深见解,散见诸书,连学者亦罕能通习。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汉书》的注释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订的需要。于是王先谦应运而生。 王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虽继承了颜注,但不盲从,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学界评说《汉书补注》是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堪称允当。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总的说来,《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华书局两册精装影印本 2、江苏古籍出版社两册精装影印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册精装影印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二册平装点校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20余年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是为目前惟一标点版本。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
评分不能使毒杀人,这是门规。
评分第三卷 萨谟尼安人的历史(片断)
评分第八卷 (上)布匿战争
评分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尤利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李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东道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313 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于7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
评分阔以阔以阔以阔以阔以阔以
评分苏拉的军队开始动摇,那时候苏拉夺取一面军旗,自己冒着危险跑在最前线,这样可以使他的士兵们关怀他们的将军并且使他们感觉到,如果他们放弃他们的军旗的话,他们会受到莫大的耻辱,由于关心他们的将军和害怕受到这种耻辱,他们会马上集合起来。于是他命令他军营里的生力军来增援。又派遣其他的军队由苏布拉路绕道去进攻敌人的后方。马略党人和这些生力军作战软弱无力了,因为他们怕被敌人包围,他们号召那些还在屋顶上和敌人战斗的其他公民来帮助他们,宣布凡是和他们共患难的奴隶都可以得到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