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爱德华·萨义德 著,陈文铁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8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89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83000
正文语种:英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萨义德作为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国内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及知名度。国内对于萨义德作为文学和文化批评家的角色,介绍得比较少。然而,萨义德在西方的学术地位,尤其是公共声誉,恰恰来自于这一方面。这本书精选了萨义德35年创作心血的文化随笔集,能让我们捕捉到一个区别于理论家的,更为渊博、开放、公共的知识分子形象。

  西方人文学科近三十年来的一系列核心话题和讨论都可以在这本随笔集中找到。

内容简介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是美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的随笔精选集的一部,收录了其35年来在各学刊和媒体发表的近50篇文化批评散文,内容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其中评介了海明威、奥威尔、卢卡奇、福柯、威廉斯等文学、哲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西方人文学科近30年来一系列的核心话题和讨论,都可以在萨义德的这本随笔集中找到。
  爱尔兰著名文艺批评家谢默斯·迪恩称赞此书为“现代世界知识生命中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同时也是乐评家、歌剧鉴赏者、钢琴家。他的乐评、文学评论和他的理论著作一样,学识渊博,兼有清晰明快的行文风格。其主要著作包括《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报道伊斯兰》、《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等等。


  陈文铁,文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沈阳师范大学,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至今,2002年7月获大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2009年12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领域有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英美文学(美国文学方向),中西文学比较(主要是戏剧),文学文体学等。主讲“英国文学”、“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等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关于文学评论与流亡

化身的迷宫:梅洛-庞蒂文集

理智与情感

关于布莱克默、普莱和赫什

难懂的业余者

关于齐奥兰

一场常规内战

关于劳伦斯

1948年后阿拉伯文学和的小说

机遇和决定论之间:卢卡契的《美学》

康拉德和尼采

维柯关于身体和文本学科的研究

行走在狗群之间

关于乔治·奥威尔

来自第三世界痛苦的报道

灰色的卓越者

关于瓦尔特·李普曼

在信徒之中

关于奈保尔

对手、观众、选民与社区

意义的升华

关于约翰·伯格和让·摩尔

埃及人的仪式

精彩书摘

  梅洛-庞蒂战前在一所省属公立学校任教,这点和他的老友保罗·萨特很像。1939年二战爆发,梅洛-庞蒂投笔从戎。之后他一方面在卡诺大学教授哲学,一方面积极投身抵抗组织运动。1945年,梅洛-庞蒂和萨特创办了《当代》杂志,并大量发表有关政治和哲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署他的名字,有的匿名发表。他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与萨特分道扬镳。谈及两人关系时,萨特说他们的关系经常很紧张。1961年,就在梅洛-庞蒂去世不久,萨特写了一篇文章,高度称赞老友。这篇文章虽说不上是萨特出于自己对梅洛-庞蒂的兴趣而发表的独家研究,但它是萨特在创作生涯巅峰时期的文章,内容深邃,思路清晰。或许有人要问,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人怎么能保持如此长久的友谊?(对于这样的疑问,萨特不好意思地暗示说,是他对于梅洛-庞蒂很敬仰,因为后者的成就和成名都大于或早于同代人)。萨特和庞蒂在很多方面互补:前者才华横溢,不断推陈出新,在文学和哲学方面不停探索;后者思索缜密、心智专一,思想和经历浑然一体,使其著作深奥莫测、构思严谨、层次紧密。二者都善于博彩众长。但萨特的风格多发散式,而庞蒂多内聚式。二者矛盾终在1950年朝鲜战争时公开化。梅洛-庞蒂是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他开始相信词语不代表任何意义(他说他要去纽约当个电梯工结束此生)。至此,两人矛盾彻底公开。萨特显然有些灰心丧气,但仍希望常闻庞蒂不同之音。
  1945到1950年期间,梅洛-庞蒂先后在里昂大学和索邦大学任教。1953年,他受聘法兰西学院教授一职,成为该职位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在此之前,柏格森和吉尔松曾任这一职位。梅洛-庞蒂于1961年去世,时年53岁。他的事业,至少他构思的蓝图刚露端倪。在他母亲去世8年后,梅洛-庞蒂也魂归尘土。他曾对萨特说,母亲去世毁掉了他半生。他还说,他无法从不堪回首的童年恢复过来。萨特推测,梅洛-庞蒂对被视为精英研究的哲学由衷反感,这也许因为他对研究人类前意识历史的渴望,也许是因为他对研究世界情有独钟。这并非异想天开。若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梅洛-庞蒂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在人类对这个世界思考之前,人类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与它相互交流。梅洛-庞蒂大部分时间致力于研究哲学中的知觉。他认为,感知至关重要,它是个复杂的过程,感知的概念又进一步说明了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它是我们思考的源泉,并为我们提供赋予事物意义的活动。一言蔽之,因为这个观点,梅洛-庞蒂被冠以现象学家之名。他要在老于世故的科学体系侵入之前,从体验的本源出发,在“天真”的层次上挖掘体验。如同小说家或诗人从内部研究主体一样,现象学也以同样的方式接近体验,然而它不排斥科学理论,相反,它把科学理论置于一个合适的位置,然后再应用到体验当中。
  从表面上看,庞蒂的生活波澜不惊,因此,研究者对他思想的研究不是十分热衷。正如耶格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研究得出的结论那样,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环境休戚相关。梅洛-庞蒂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两部著作中:《行为结构》(TheStructureofBehavior)和《知觉现象学》(PhenomenologyofPerception)。这两部著作出版于1945年,他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梅洛-庞蒂在这两部力著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著作中充满了深奥的科学实例(如有关物理学、生物学及心理学等方面)。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想把人们的思想从纯粹的经验主义解脱出来,而且还让人们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这两种主义被梅洛-庞蒂归结为哲学的两大谬误。经验主义坚持只要实际观察和实验就足够了,然而它需要借助经验之外的概念来整合并赋予实验结果以意义。比如说对于神经病的研究,仅仅把各种症状累积起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各部分的集合,而是如同格式塔(Gestalt)一样,是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唯心主义,只强调抽象整体的核心意义,它只适于某个特定领域。按其定义,唯心主义不需要经验,思想先于物质出现。梅洛-庞蒂驳斥唯心主义,指出实践中身体力行的重要作用。他总结说,真理,在于真实存在的东西,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感知“不是假设的事实”,但可以“定义为通向真理的道路”。梅洛-庞蒂接着在《知觉现象学》中说,“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不是由我想象决定的,是要我亲身经历和体验。我以客观态度看待世界。毫无疑问,我与它对话,但我无法真正了解它,它深不可测。‘有这样一个世界’,或者‘这就是这个世界’。这是我曾反复强调的观点,我一生都无法透彻地阐释它。”梅洛-庞蒂在他的两部著作中明确表明此观点:他说明只有理解人类的行为(具有行动的形式)才能理解人类的现实。而行为既不是一件物品,也不是一个概念;既不完全属于思想,也不完全属于肉体。梅洛-庞蒂的思维模式,绝不屈服于水火不容的两个对立物的任何一面,也不受任何一方牵制。他的思维是辨证的,与现实水乳交融,而不走向极端。他把自己的哲学归入他后来称之为“反复体验的时刻”的领域。
  这两部著作很显然对战时和刚刚结束的战后都非常适用。梅洛-庞蒂后来的成果不是很多,无论是“纯粹”的思想、“纯粹”的道德,还是“纯粹”的一切等等,其研究价值都不是很大。“我们学到了一种粗俗的反道德理论,它是对身心有益的”。梅洛-庞蒂的任务是把人暴露在体验之下,就如同人类同他们国家早就遭到历史的冲刷一样。有人会想到叶芝的“丽达”诗歌,然后便是梅洛-庞蒂拼命积攒知识,让知识具有与破坏性的历史一样大的能量。想方设法挖掘人类秘密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探析人类的秘密是19世纪哲学和心理学对人类抱有偏见的特征。安德烈·马尔罗运用他一贯精准和离奇的手法,在一部战争小说《奥尔屯堡的溺水者》(LesNoyersdel’Altenburg)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借他之口坚决反对经典心理学(假设是弗洛伊德的)。因为人的秘密和本性没有关系。我们认为,梅洛-庞蒂思想,不是揭开人类的真相的一种方式,而是深入参与人类体验的一种方式。我们读他的书不是要知道我们有多少东西不懂,而是从自己的经历的混乱状态中重新找回自我。这和我们读普罗斯特一样(梅洛-庞蒂大量引用他的作品)。这里也很像柏拉图有关念旧的学说。这就是我为什么在前面提到,哲学不是只属于拥有特权、专业很强的内行人才可以涉足的领域。语言、技巧、独特的好恶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为其所用,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会经受各种可能,会遭遇“命运的突转”,生活的“真实”体验甚至是死亡。

  ······

前言/序言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都有

评分

屯起来慢慢看。。。。

评分

买不到《东方学》好遗憾

评分

非常更好的购物体验,京东商城网购方便没得说。发票要注意原色

评分

  爱尔兰著名文艺批评家谢默斯·迪恩称赞此书为“现代世界知识生命中的里程碑”。

评分

这个时候很难再用一种纯粹文学的视角去打量他所撰写的文学评论文章。在《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中,他用了一篇长长的序言来回顾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经历,从1963年秋天开始,一直到本文集出版之时的1998年,35年的光阴中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尤其是1967年之后,巴勒斯坦人民作为一股政治力量重新崛起,萨义德也开始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几乎耗尽他后半生精力的政治运动。

评分

满意,会继续购买 印刷精致得很 工作之余,人们或楚河汉界运筹帷幄,或轻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则喜欢翻翻书、读读报,一个人沉浸在笔墨飘香的世界里,跟智者神游,与慧者交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穷书生,尽管在学校工作了二十五年,但是工资却不好意思示人。当我教训调皮捣蛋的女儿外孙子们时,时常被他们反问:“你老深更半夜了,还在写作看书,可工资却不到两千!”常常被他们噎得无话可说。当教师的我这一生注定与清贫相伴,惟一好处是有双休息日,在属于我的假期里悠哉游哉于书香之中,这也许是许多书外之人难以领略的惬意。好了,废话不多说。还可以,和印象里的有一点点区别,可能是我记错了书比我想的要厚很多,就是字有点小,不过挺实惠的,很满意!书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递也给力,必须给好评,就是感觉包装有点简陋啊哈哈~~~不过书很好,看了下内容也都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东西很好 物流速度也很快,和照片描述的也一样,给个满分吧 下次还会来买!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是权威,跟老师的交往总是处于向上看的状态,学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情况还是听老师说的多,自己发表意见少。现在当了家长,为了孩子跟老师也没少打交道,但是一直觉得自己好多真实的想法不敢说,老师呢,说出来的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是官话套话。看了这本书,我想我们也

评分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同时也是乐评家、歌剧鉴赏者、钢琴家。他的乐评、文学评论和他的理论著作一样,学识渊博,兼有清晰明快的行文风格。其主要著作包括《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报道伊斯兰》、《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等等。

评分

  爱尔兰著名文艺批评家谢默斯·迪恩称赞此书为“现代世界知识生命中的里程碑”。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