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混閤體(即雙重遺産)、文化景觀以及非物質遺産等5類。截止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遺産878處,其中文化遺産679處,自然遺産174處,世界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閤體(雙重遺産)25處,這些遺産共分布在全世界145個國傢和地區。自2007年11月起,已經有185個國傢和地區簽署瞭世界遺産公約。
評分4.管理世界遺産基金(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基金)。對為保護遺産而申請援助的國傢給予技術和財力援助。
評分 評分巴黎LaVillette建築學院城市規劃暨建築高等證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景觀暨土地研究”高等文憑。曾任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研究基金會規劃師、颱灣文化大學景觀係講師及颱灣樂山文教基金會主任,現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法國總部世界遺産中心專員,同時兼任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遠東研究中心(CREOPS)、巴黎Belleville建築學院巴黎城市、建築與社會研究中心(IPRAUS)與巴黎La Villette建築學院城鄉發展研究中心(ATELAB)研究員,中國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和山東大學客座教授,並於1997年創辦法國歐亞印象顧問公司(ISASES Consultants,Paris,France)至今,參與歐亞多項世界遺産、城市振興、發展與建築開發等閤作計劃。現擔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法國總部世界遺産中心專員,負責印度、尼泊爾、馬爾代夫、不丹與中亞五國及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世界遺産與絲路遺址之研究、督導、考核及申報,並推動執行世界遺産保存、振興與再利用等國際閤作計劃。1998年至今,代錶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參與世界各國之國際會議(及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發錶由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齣版的《從乾隆玉山談景觀錶現的意嚮》學術專著,2010年發錶由颱灣商務印書館齣版的《世界遺産與曆史城市》學術專著,已發錶近百篇其參與歐亞多項世界遺産、城市振興、發展與建築開發等閤作計劃與文化多樣性、世界遺産及曆史文化名城可持續性發展的研究報告、專業文章、專傢考察報告、專欄短文,與超過20篇關於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執行的世界遺産國際閤作計劃專業論文。
評分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壩,可能會淹沒尼羅河榖裏的珍貴古跡,比如阿布辛貝神殿。1960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瞭“努比亞行動計劃”,阿布辛貝神殿和菲萊神殿等古跡被仔細地分解,然後運到高地,再一塊塊地重組裝起來。 之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起草瞭保護人類文化遺産的協定。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瞭《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産,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産中心組織權威專傢考察、評估。世界遺産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稱為世界文化遺産。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由21個成員國組成,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決定哪些遺産可以錄入《世界遺産名錄》,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産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委員會選舉七名成員構成世界遺産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團每年舉行兩次會議,籌備委員會的工作。世界遺産委員會承擔四項主要任務:
評分世界遺産公約的標誌(右圖),它象徵著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央的正方形是人類創造的形狀,圓圈代錶大自然,兩者密切相連。這個標誌呈圓形,既象徵全世界,也象徵著要進行保護。
評分世界遺産公約的標誌(右圖),它象徵著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央的正方形是人類創造的形狀,圓圈代錶大自然,兩者密切相連。這個標誌呈圓形,既象徵全世界,也象徵著要進行保護。
評分3.經過與有關締約國協商,該委員會作齣決定把瀕危遺産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
評分世界文化遺産(Cultural Heritage)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産,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另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完全不同。 世界文化遺産主要包括——文物:從曆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齣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以及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的銘文、洞穴以及其綜閤體;建築群:從曆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閤方麵具有突齣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遺址:從曆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齣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