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后七年余华全新长篇小说
比《活着》更绝望
比《兄弟》更荒诞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海报: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全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余华,1960年4月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3年开始写作,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是蜚声国际的小说家。
——美国《出版商周刊》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很为尖锐辛辣的。
——法国《读书》杂志
★余华的想象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法国《文学双周》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很出名的小说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德国电台
★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魄力。
——德国《纽伦堡日报》
★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作家。
——意大利《日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
——意大利《左派》杂志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班牙《阿贝塞报》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埃菲社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一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我在持续的轰然声里似睡非睡,天亮后打开屋门时轰然声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上轰然声的开关。随后看到门上贴着这张通知我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上面的字在雾中湿润模糊,还有两张纸条是十多天前贴上去的,通知我去缴纳电费和水费。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我走向公交车站,一些人影在我面前倏忽间出现,又倏忽间消失。我小心翼翼走了一段路程,一个像是站牌的东西挡住了我,仿佛是从地里突然生长出来。我想上面应该有一些数字,如果有203,就是我要坐的那一路公交车。我看不清楚上面的数字,举起右手去擦拭,仍然看不清楚。我揉擦起了自己的眼睛,好像看见上面的203,我知道这里就是公交车站。奇怪的感觉出现了,我的右眼还在原来的地方,左眼外移到颧骨的位置。接着我感到鼻子旁边好像挂着什么,下巴下面也好像挂着什么,我伸手去摸,发现鼻子旁边的就是鼻子,下巴下面的就是下巴,它们在我的脸上转移了。
浓雾里影影幢幢,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听到很多汽车碰撞的声响接踵而来,浓雾湿透我的眼睛,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到连串车祸聚集起来的声响。一辆轿车从雾里冲出来,与我擦肩而去,冲向一堆活生生的声音,那些声音顷刻爆炸了,如同沸腾之水。
我继续站立,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心想这里发生大面积的车祸,203路公交车不会来了,我应该走到下一个车站。
我向前走去,湿漉漉的眼睛看到了雪花,在浓雾里纷纷扬扬出来时恍若光芒出来了,飘落在脸上,脸庞有些温暖了。我站住脚,低头打量它们如何飘落在身上,衣服在雪花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可是我没有净身,也没有穿上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外面这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走向殡仪馆。我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车祸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203。我穿越了过去。
我回到出租屋,脱下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光溜溜走到水槽旁边,拧开水龙头,用手掌接水给自己净身时看到身上有一些伤口。裂开的伤口涂满尘土,里面有碎石子和木头刺,我小心翼翼把它们剔除出去。
这时候放在床上枕头旁边的手机响了,我感到奇怪,因为欠费已被停机两个月,现在它突然响了。我拿起手机,摁了一下接听键,小声说: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杨飞吗?”
“是我。”
“我是殡仪馆的,你到哪里了?”
“我在家里。”
“在家里干什么?”
……
“我在净身。”
“都快九点钟了,还在净身?”
我不安地说:“我马上来。”
“快点来,带上你的预约号。”
“预约号在哪里?”
“贴在你的门上。”
对方挂断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快,这种事情还要催促?我放下电话,继续清洗身上的伤口。我找来一只碗,用碗接水后冲刷那些残留在伤口里的碎石子和木头刺,清洗速度加快了。
……
通读《第七天》,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悲惨的末日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事件,引人深入地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当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变得虚无时,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什么?书中对于“记忆”的描写,让我感触颇深。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也是支撑未来(即使没有未来)的桥梁。主人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那些零碎的片段,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都串联起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叙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能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心魄的场景,以及人物最深层次的情感。我常常在想,如果生命的尽头,真的可以如此清晰可见,那么我们是否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意味很浓,但又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融入在故事情节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去思考。
评分终于读完了《第七天》,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非仅仅是故事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反思。我常常在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一切都将走到尽头,我们该如何度过?书中描绘的世界,既有末日的绝望,又不乏人性的光辉。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终结时的另一种可能。那些关于友情、爱情,以及亲情的细腻描绘,在死亡的阴影下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让人动容。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牺牲,都敲击着我的心。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读完然后就遗忘的书,而是会驻留在你的脑海里,反复咀嚼,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会让你辗转反侧,思考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构建这个末日世界时,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心理刻画,都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绝望的寒冷,也能体会到那份微弱的希望之火是如何在黑暗中燃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评分《第七天》是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它的故事结构非常巧妙,每一次的转折都出乎我的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没有完美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矛盾,也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这种复杂性,反而让人物更加鲜活,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书中对“希望”的描绘,更是让我觉得难能可贵。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下,总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芒,能够指引人们前行。这种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生命价值的坚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放弃。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构思出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社会议题的思考,都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
评分《第七天》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前期铺垫的悬念一点点累积,到了中后期,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那种在绝境中人性的善与恶,自私与无私的碰撞,真实得令人心痛。有些角色的选择,让我忍不住去揣测,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做?书中对于“家”的定义,也让我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在艰难时刻,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是支撑着我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我尤其对书中某些情节中,绝望中的幽默感印象深刻,这或许是人类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吧。它让我在感受到沉重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丝生机。这本书让我思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些生前追求的名利,在死亡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唯有那些真挚的情感,那些默默的付出,才会在记忆中闪耀。
评分读完《第七天》,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被颠覆了。作者通过一个极端的情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最本真的样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营造氛围上的功力,那种宿命感和紧迫感,从第一页就能感受到,并贯穿始终。书中的许多情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场景甚至让我反复回味。那些关于爱与失去,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描绘,都非常震撼人心。我常常在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或许,是理解,是释怀,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肯定。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放下”的意义,以及“原谅”的力量。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却是一本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书。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评分荷 兰 语:ik gerelateerd wat, kwam ik tot een sojasaus.
评分奇怪的金箍
评分我想 如我就是太阳
评分看到119页之后,两页空白,接着就成了122页,很不爽…不知道是盗印还是咋回事…总之有强迫症的人很不能接受。然后123页之后也是这样,127页之后也是这样,131页之后也是。后面还有好多这样的情况!少了十几页,故事就连不上了…真的忍不了,差评!
评分一生窄如手掌,也宽若大地
评分 焕新装帧,精装典藏
评分Thank you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评分最后却吃了一箱烂梨。
评分至少 还能给你我的每一片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