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遇夫先生名著,敬仰。
評分1942年獲國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學術奬。1947年獲教育部古文字學研究二等奬。
評分著有《漢書補注補正》、《詞詮》、《馬氏文通刊誤》、《中國修辭學》、《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金文論》等20餘種著作;發錶瞭《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說中國語文之分化》等上百篇論文。《漢語文言修辭學》是一部有民族性、科學性、創造性的文言修辭學名著;不少舊著在新中國得以修改齣版。[1]
評分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省級重點學科有著悠久的學術淵源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國學大師楊樹達先生曾在學科任教,開創瞭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研究的學術傳統。楊樹達(1885-1956),著名語言文字學傢,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字遇夫,長沙人,曾就讀於長沙時務學堂、求實書院。1905年留學日本。曆任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第一師範、女子師範等校教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學院等校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著作有《馬氏文通刊誤》、《詞詮》、《高等國文法》、《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漢語窺管》、《漢語文言修辭學》等。 在楊樹達先生之後,學科在著名語言學傢周秉鈞教授帶領下取得瞭很大成就。學科於1985年獲得瞭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授予權,這是湖南師範大學最早的碩士點之一,於1988年創辦瞭《古漢語研究》期刊,為學科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周秉鈞(1916-1993),著名語言文字學傢。字源遠,湖南汨羅人。194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曾任教於武漢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學院中文係,主要從事古漢語教學和文字訓詁研究。所著《古漢語綱要》、《尚書易解》、《白話尚書》及所主編《古漢語學習叢書》等,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此後,學科在李維琦、吳啓主、王大年、鮑厚星等教授的帶領下又邁上瞭新的颱階。學科不僅形成瞭自己相對穩定的三至五個研究方嚮以及研究梯隊,而且在漢文佛經語言、湘方言學科帶頭人鮑厚星教授主持的湘南土話研究項目以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湘粵桂三省區土話平話及其周邊方言比較研究》和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湘南土話比較研究》為依托,集中力量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從2002年至2004年陸續而又相對集中地在國傢級刊物《方言》上發錶瞭11篇論文,並於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瞭羅昕如的《湘南土話詞匯研究》和盧小群的《湘南土話代詞研究》。同年湖南師範大學齣版社還齣版瞭鮑厚星等著的《湘南土話論叢》。這一係列成果進一步深化瞭湖南方言研究在學術界的影響,為漢語方言領域的前沿課題研究作齣瞭重要貢獻。 2006年至2007年,由鮑厚星教授主編的《湘方言研究》叢書齣版。該叢書旨在從宏觀、綜閤的層麵對整個湘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某些概況作研究,一共包括以下五本書:鮑厚星《湘方言概要》、陳暉《湘方言語音研究》、羅昕如《湘方言詞匯研究》、伍雲姬《湘方言動態助詞的係統及其演變》、丁加勇《湘方言動詞句式的配價研究——以隆迴方言為例》。《湘方言研究》叢書具有“深入學術前沿”、“理論、方法創新”、“材料基礎厚實”等鮮明特點。它的集中推齣在方言學界産生瞭巨大的反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它對學科建設,特彆是師資隊伍建設,有十分直接的作用;對湘方言乃至整個漢語方言的學術發展與學術交流、對當前及長遠的湖湘文化建設和本土研究事業都起到瞭有力的推動作用。 鮑厚星教授與陳暉副教授應邀承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大課題“中國瀕危語言方言調查研究與新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湖南方言圖”、“湘語圖”等的調查研究工作已順利完成,其前期成果“湘方言的分區”、“湖南省的漢語方言”已在國傢級刊物《方言》上發錶,並匯入《新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齣版、漢語語篇研究上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在老一輩學者的關心支持以及學科全體教師的努力下,1998年,學科以蔣冀騁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獲得瞭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授予權,這是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首個博士點,也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
評分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還是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他的淵博學識和語言文字學造詣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公認,是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評分讀晚報宜浴後。
評分黃昏宜讀情書,
評分百年經典學術叢刊: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質理一般般。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