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馬赫去!”也不是要迴到馬赫的要素一元論去i盡管要素說中的“天人閤一”真諦仍待人們去發掘、去認識i但是誠如馬赫所說i它畢竟隻適應於當時的“知識總和”i它並“不自命為萬古不滅的哲學”i並“隨時準備”“讓位於更好的見解”i
評分這就要像馬赫那樣i把科學與哲學密切結閤i讓古老的哲學煥發青春的活力i讓科學哲學真正成為科學傢的哲學i這樣一來i哲學纔能汲取科學的營養i成為與時代精神、現實生活和科學實踐密切相關的智慧的哲學i
評分誠如亞裏士多德所言i以自身為對象的思想是萬古不沒的i這就是我們今天讀馬赫的著作還能産生意義共鳴和獲得思想啓迪的原因i
評分1855年,馬赫進入維也納大學,專修數學和物理學。1860年,馬赫參加考試並獲得博士學位。1864年被聘為格拉茨大學數學教授,1867年任布拉格大學物理學教授,1879—1880年兼任布拉格大學校長,1895年任維也納大學哲學教授,主持特為他設立的歸納科學的哲學講座[3] 。馬赫把物理學應用於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馬赫對費希納定律的數學形式,即感覺的大小與對它的刺激的對數成正比提齣質疑。通過研究,馬赫證實:“物理的”刺激和“心理的”反應之間的關係僅是正比關係,並不服從嚴格的數學測量。著名物理學傢亥姆霍茲和博伊斯-雷濛在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為馬赫的科學研究提供瞭有利條件。腦生理學傢布呂剋的講演對馬赫有極大的吸引力。馬赫在其基礎上形成瞭自己的觀點。1913年遷居德國。
評分正版!價格貴一些,書的質量很好!
評分對於許多對哲學瞭解不深的人來說,怎麼樣入門是個很大的疑問,入門的時候讀哪本書比較好,甚至很多愛好哲學許多年的人,讀瞭許多的經典哲學的書籍的人,也常常感到繞著許多彎子.最近我發現一本07年7月纔齣版的<西方哲學經典講演錄>,作者是北京大學的哲學教授趙郭華.我當時是抱著多讀幾種意見的心態來買這本書的,今天剛開始讀,隻讀瞭一點,談到學哲學的方法問題,我覺得很有用.
評分馬赫一直不承認自己是一位哲學傢,他也絕決任何把它納入某一體係的觀點,但他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物理、哲學、心理學都産生過巨大影響的人物。馬赫是認識論的現象論者,他把知識限製於觀念和感覺,認為我們隻能知道(或經驗、或確信)觀念和感覺,他也是本體論的現象論者,他把實在限定於觀念和感覺內,並用關係的實在擴充它,他還是指稱現象論者,他認為有意義的指稱是被有意識地經驗的或能夠被有意識地經驗的東西,即指稱隱含實在,至少隱含感覺的存在或現象的存在,但馬赫不是內在現象論者,他通常不認為在意識中顯示齣的感覺都是真實的,他十分不情願容許在科學中談論未意識到的感覺,例如他反對赫茲訴諸潛運動作為物理學的閤理進路:馬赫現象論的科學目的概念復活瞭貝拉明(C.Bellarmine)的現象論立場。馬赫的現象論主要並不體現在他的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中,而充滿在他的科學研究綱領和科學觀中。按照馬赫的觀點,科學傢研究的對象隻能是外觀(appearance,亦可譯顯現、現象)或現象(phenomena),他拒斥超現象的推理或推測。他說:“我堅持的一件事就是,在自然研究中,我們僅處理外觀相互關聯的知識。我們想象在外觀背後的東西僅存在於我們的理解中,對我們來說僅具有記憶技巧或公式的價值,因為它們是任意的和不相關的,所以它的形式隨我們文化的立場而改變。” 以此齣發,他把空間和時間不是視為獨立的實體,而是看作現象相互依賴的形式,他的質量定義也是竭力建立現象的相互依賴和消除形而上學朦朧的結果。馬赫認為,要是“否定整個現象世界”,科學“將給我們提供一個十分人為的世界圖解,我們在這個世界圖解中幾乎辨認不到實在”;對於否定者來說,“正巧熟悉的感覺世界突然在他們眼中變成瞭最大的‘世界之謎’。”
評分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世界最傑齣的社會科學傢之一,被譽為“21世紀社會學之父”、“美國最多産、最有趣的社會學傢”。蒂利於1950年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曾求學 於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西部天主教大學。先後任教於特拉華大學、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生前為哥倫比亞大學約瑟夫•L. 伯滕威澤社會科學講席教授,在社會學、政治學與曆史學三係同時任教。是美國國傢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哲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社會學研究學會、比較研究學會特約會員,密歇根大學、多倫多大學、巴黎政治學院、鹿特丹大學、日內瓦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魁北剋大學、剋裏特大學等校榮譽博士,並獲法國棕櫚葉教育騎士勛章、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阿爾伯特•O. 赫希曼奬、美國社會學會終身成就奬、國際政治學會卡爾•多伊奇奬以及美國社會學會、社會問題學會和美國政治學會民主化專業委員會的年度最佳著作奬等榮譽。蒂利的研究集中於宏觀社會變遷與抗爭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歐洲),一生齣版瞭五十多部學術著作,發錶瞭六百多篇學術論文和評論。他的《從動員到革命》被美國社會學會選為1970–1995年最具影響的十七部著作之一,《從動員到革命》和《鬥爭的動力》均躋身社會學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蒂利被廣泛視為曆史社會學和抗爭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