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及作者简介: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人民领袖、政治家,而且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气魄宏伟、挥酒自如、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被人们誉为“毛体”。毛泽东诗词书法,更是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他广阔的胸怀,渊博的学识,浪漫的气质,敏睿的智慧,充沛的情感,堪称诗词、书法“双绝”。
本书以正式发表的毛泽东67首诗词(手稿、清样、书法)为依据,对每一首诗词的发表情况、书法纪事、墨迹鉴赏详加考证、评析,精选了部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 性的毛泽东手书的毛笔和硬笔书法作品,以及对研究毛泽东诗词具有重要价值的手稿和作者亲自审定的校样,并附录了毛泽东书法,名人学者及毛泽东亲属、身边工 作人员谈毛泽东的书法,毛泽东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印章。书中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翔实可靠的第1手资料,对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书法,具有J为重要 的价值。是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书法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不可不谈,不可不备的一部珍品书。
本书著者季世昌为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本书为他积40年来潜心研究毛泽东诗词和书法艺术的结晶,是他继《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中国楹联学》等专著之后,新推出的又一精品力作。
本书经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专家审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
本书以其全面丰富的内容,合理精当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制作,在同类书系中D具一格.
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在选择学习资料时非常注重作品的规范性和示范性。这套书的装帧质量已经保证了纸张的稳定性和墨色的准确还原,这对于临摹者来说至关重要。我试着对照其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简单的笔画练习,发现即便是最细微的墨痕变化,都能清晰地被捕捉到。这避免了因印刷质量不佳而导致的误判或学习偏差。此外,从整体来看,这套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视角,展现了不同创作阶段的书法风格变化,这对于建立自己的书法“坐标系”非常有帮助。它像是一个高标准的“范本库”,能指导我如何从结构、章法以及气韵上进行全面的提升。对于追求高品质学习材料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宝库。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真是没得说,铜版纸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精装的设计更是增添了几分典雅和珍藏价值。我一直是书法艺术的爱好者,尤其对近现代名家的作品情有独钟。拿到手后,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字里行间的笔触力量感和气韵生动,通过高清晰度的印刷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每一页都像是对原作的一次细致入微的“复刻”,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墨汁在纸上晕开的瞬间。特别是那些对细节的处理,比如飞白和枯笔的地方,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作为一套全套三册的书籍,内容跨度应该很广,涵盖了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演变,这对于深入研究和欣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能花上足够的时间,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件作品,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艺术精品,无论是放在书房还是客厅,都能彰显出主人的文化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诗词和书法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布局。不同的诗篇被安排在不同的版面上,视觉上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和张力。我注意到,有些作品采用的是对开全景式的展示,让观者能够一览无余地感受到作品的整体气势,而有些则更注重局部特写,以便仔细揣摩运笔的精妙之处。这种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的排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欣赏的体验。它不再是枯燥的图录,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编排无疑是一扇极佳的入门之门,能够让他们在直观感受美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对书法审美的初步认知。而且,书籍的开本选择也十分得体,既方便翻阅,又不失大气磅礴之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套书是否会过于偏重“文献性”而牺牲了“艺术性”,毕竟很多纪念性作品的出版物常常显得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然而,这套书的出现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同时,成功地将艺术的感染力放在了首位。书中的内容布局松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的完整篇章,也有可以作为案头常备的精选片段。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既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学习,也可以随时随地拿起其中任何一册,享受片刻的艺术熏陶。铜版纸的加入让色彩和层次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那些墨色浓淡变化丰富的作品,表现力着实惊人。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出版物,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我之前收藏过不少关于古代书法的画册,但真正能将“诗”与“书”完美融合,并且具有如此厚重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实属罕见。这套书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气势恢宏”。它所收录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精神的载体。通过这些苍劲有力的笔墨,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我特别喜欢那种在激昂文字中透露出的沉稳和力量感,这在今天的艺术作品中是很难寻觅的“精气神”。它展现了一种超脱于技巧之上的生命力和信念感。如果能够配上一些对诗词背景和创作心境的深度解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毕竟“诗为书之魂”,理解了诗意,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书法的妙处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