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套裝共3冊)》於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記裁頗詳。其論得姓受氏,多源於世本、風俗通義,三輔決錄、百傢譜及姓苑等書。諸書後世頗多失傳,賴林氏之徵引,後之學者始得約略考知其梗概。新唐書宰相世係錶、通誌氏族略祖其文而損益之,蓋古姓譜之存於今而稱詳賅者,莫先於此矣。然林氏以二十旬而纂撰成帙,姓繁時迫,故援引訛謬者有之,考稽失實者有之,世代頰倒者有之,此其所以見譏於洪邁也。且是書於北宋時即頗有散佚。
前言
凡例
總目
韻目
元和姓纂原序
元和姓纂原序
校補元和姓纂輯本序
校補元和姓纂輯本後序
元和姓纂四校記自序
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元和姓纂四校記凡例
元和姓纂四校記捲首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
元和姓纂四校記捲末
附錄一 古今萬姓統譜之姓纂引文
附錄二 張氏四書姓纂引文之檢討
附錄三 瀋濤書元和姓纂後
附錄四 羅韓姓纂佚文刪定補正記
附錄五 羅振玉唐書宰相世係錶補正之采正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新增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提要辯證
後記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姓氏索引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人名索引
唐代崇尚門第,傢譜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傢譜牒,故所述族姓來源未必都翔實準確。原書久已失傳,清乾隆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齣,再用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補缺,重新分為18捲,此為《四庫》輯本。
評分《元和姓纂》原書在宋代已佚,今存本係清代孫星衍和洪瑩從《永樂大典》中輯齣,並以《古今姓氏書辨證》所引各條補其缺失,分為18捲。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四校記》,對該書大有糾謬、補缺之功效。
評分非常不錯,活動也很給力,買瞭先堆起來吧
評分喜歡買書,有時間就看看!
評分很不錯,很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至原序稱皇族之外各以四聲類集,則李姓必居首捲。今獨無一字之存,殆修《永樂大典》時已佚其第一冊歟?然殘編斷簡,究為文獻之所徵也。(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
評分唐代崇尚門第,傢譜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傢譜牒,故所述族姓來源未必都翔實準確。原書久已失傳,清乾隆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齣,再用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補缺,重新分為18捲,此為《四庫》輯本。
評分現存最早的《百傢姓》版本有元代至元刊本和泰定刊本。而現代較為通行的則是清代的《增廣百傢姓》,其中共收錄姓氏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大體上包括瞭日常通用的姓氏,有很大實用價值。
評分《元和姓纂》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原本10捲,今有10捲本、18捲本兩種。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元和七年(812)成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