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数学者将金石学从萌芽到衰落分为四个时期,即春秋末叶到隋唐五代的金石学萌芽期,宋代的金石学肇创演进期,清代的金石学兴盛期,清末到1959年前的近代考古学期。根据相关文献综合考察,元明时期应为金石学的中衰期。
评分稍后我们会探讨,官方民族主义所造成的后果对20世纪亚洲和非洲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有何影响。就此处的目的而言,需要强调的是,英国化政策在全世界各地制造出数以千计的帕尔。没有什么会比这个事实更能凸显出英国官方民族主义的根本矛盾,即帝国与民族内在的互不相容了。我特意使用“民族”一词,因为人们总会忍不住要用种族主义来解释这些帕尔的存在。没有一个脑筋正常的人会否认19世纪英国的帝国主义带有深刻的种族主义性格。但是帕尔们同样也存在于白种人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南非。出身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校长们也同样蜂拥而至,而英国化(Anglicization)也是当地的文化政策。就像帕尔的遭遇一样,18世纪时还开放给苏格兰人的环形上升之路(looping up wardpath)已经对他们封闭了。英国化的澳大利亚人并未任职于都柏林或曼彻斯特,甚至也不在渥太华或开普敦服务。而且,一直要等到相当后期,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堪培拉的总督。[24]在此之前,只有“英国的英国人”(English English)——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英国民族的成员——才享有此一殊荣。
评分在本书所列的总篇目下有些还细分子目录。比如《石刻》下又分为:(一)碑刻;(二)《石鼓》;(三)《诅楚文》;(四)《石经》;(五)《杂》。在《铜篇》下又分为:(一)《总论》;(二)《器类》;(三)《收藏》;(四)《著录》;(五)《考史》。这对读者检阅有关资料时就非常便利。当然,《宋代古器物材料》不可能是将宋代笔记中有关史料均辑录在内。根据本书附录的辑录书目为八十种,应该还有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的空间。所以说本书是一部未定稿或未完稿,作者所写的《前言》是在1998年,而且有关“按”语中所引用的资料皆是1998年以前所出版。
评分宋代金石学的史料辑录,涵盖了诸多门类,便捷方便的小型工具书。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在关于金石学的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甚至有的书籍还辑录了一些器物的图像以及其名称和用途,这些使得金石学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未对器物的形制、划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没能进行断代研究,故而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评分 评分宋代器物学的成就世所共知,现代中国考古学就是以宋、清两代的传统古器物学为基础,引入西方考古学建立起来的。大量的宋代古器物学以及古器材料散存于浩如烟海的宋代笔记中。作者以此为研究基础,对大量宋人笔记中有关古器物记述的只言片语,进行爬梳整理、分析甄选、集中归纳,以一、铜篇,二、陶篇,三、泉币篇,四、玺印篇,五、玉篇,六、竹木篇,七、石刻篇,八、墓葬遗址篇,九、仿制篇,十、杂篇等篇、章、目,把分散于宋代笔记中的金石古器物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汇为一书。为避免成为无价值的断烂朝报,本书还尽量吸取当代考古学理论和成就,在需要的地方加一些简短按语。
评分就是书边毛毛的,没切割干净的样子,是不是有意做成这样就不知道了……
评分正好有优惠,就买了。。。。。。
评分然而,一旦掌握权力,这些被我们今天记忆为明治藩阀(the Merjioli garchs)的反叛者们就发现,杰出的军事能力并不会自动保证政治的正当性。虽然天皇能够经由废除幕府而迅速复权,野蛮人却不是那么容易驱逐的。日本在地缘政治上的安全仍然和1868年以前同样脆弱。相当有意识地师法霍亨索伦的普鲁士——德国的19世纪中期的一种变形的“官方民族主义”——被作为巩固藩阀政府盼内部地位的基本手段之一。1868年到1871年间,所有残存的地方性“封建的”藩兵都被解散,东京因而能够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垄断了所有暴力手段。1872年,天皇诏敕下令提高所有成年男性的识字能力。1873年——远在英国之先——日本引进了征兵制。与此同时,藩阀政权废除了武士这个法定的特权阶级;这个重要步骤不仅向天下英才(慢慢地)敞开了军官团的大门,也符合了如今已“可得的”公民民族(nation-of-citizens)的模式。日本农民从封建藩制的支配当中被释放出来,并且从此以后直接受到国家和商业性农业地主的剥削。接着在1889年制定了一套普鲁士式的宪法,而最终,男性普选权也随之来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