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很快,东西很好,慢慢品读!
评分还不错,书虽然有些破破烂烂
评分《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阅批准,作为高等院校俄语专业及文科有关系科讲授俄苏文学史课程的通用教材。《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概述了从11世纪古俄罗斯开始到20世纪初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除引言、结束语外,《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共分二十章,书后附有大事年表和重要作家、作品中外文对照表。
评分后来再次见到薛师姐,我却没有看见姜师兄,她也已经改嫁给了慕容师兄。 我想我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使姜师兄为她付出再多,薛师姐对他依然连半点情意都不曾有过。 她始终不肯拿出解药,就那样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毒发身亡。她要回到她爱的男人身边,这是她这么多年来心里唯一的愿望。谁挡在中间,她就要毁了谁,哪怕是与她血脉相连的亲人。 谁曾想过,曾经如花的容貌下,是这样一颗绝情而狠毒的心? 他们之间的纠缠如此混乱,早就违背了师父的教诲。 师父临终的时候只有我在身边,那部《药王神篇》可以郑重交付的,只有我。后来这部书被无数的人觊觎和谋夺,却没有人知道,这部师父倾尽了一生心力写就的奇书,并不是研制奇药、化解百毒的秘方,而是用来妙手回春、疗治百病的医书。 师父终生都与毒为伴,心却比谁都慈悲温软。 于是我愈加相信,所有浮于眼前的,都只是表象。所有的表象都不可尽信,因为它与实质往往天壤之别。就好像我种植的那些花草,越是色彩艳丽,越是剧毒难解。反倒是那些普通平凡的花草,清凉温和、可散积郁。 第一部分 第3节:飞狐外传·程灵素(3) 六 在没有见到袁紫衣之前,我曾怀着种种揣测来想象胡大哥心里的这个女子。她会是怎样一个女子,才值得一个这样好的男子倾心相待、念念不忘? 该是有着潇然出尘的气质罢,无须太多言语,顾盼之间即生秋水之姿;还要有蕙质玲珑的心思,善解人意、婉转有情。而这样美好的一个女子,必定也有着流风回雪般的清丽容貌,否则,该是怎样的缺憾呵。胡大哥所爱的女子,又怎会有缺憾? 但既然如此,为何我心中仍有着一丝并不真切的幻想…… 越是纠缠于这样的未知,越是在这样的揣测中不能自已。 当我第一次见到袁紫衣的时候,才知道以前怎样的猜测都不为过。 她不仅武艺精湛、胆识过人,在高手如云的江湖来去自如,而且质傲清霜
评分为我学习俄国文学提供了便捷门径。
评分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这在许多年间始终是俄国和外国批评家们热衷的讨论话题。关于前者的贵族本质和后者的平民本质,关于前者撒旦般的高傲和后者基督徒般的恭顺,关于前者的自然主义和后者的精神性,均已谈论很多。更无必要说明,大约自1900年起,这种比较便始终是偏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国所有的“现代派”思潮均断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与托尔斯泰的精神针锋相对。除了社会地位和所受教育之差异外,他们两人间的主要不同仍在于,托尔斯泰是个清教徒,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象征主义者。这就是说,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一切相对价值均与绝对价值相关,其正面或负面意义均源自它们反映更高价值时所采取的方式。对于托尔斯泰来说,绝对和相对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相对自身即为恶。因此,托尔斯泰藐视人类历史毫无意义的多样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则具有高度历史感,这使他得以置身于俄国崇高思想的主流,堪与恰达耶夫、斯拉夫派、赫尔岑、格里高利耶夫、列昂季耶夫和索洛维约夫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他的思想始终具有历史感。即便在他最纯粹的精神表达形式中,他所关注的问题亦非静止不变的永恒法则,而为宇宙超力量在人类历史中上演的戏剧。历史和人类文化的一切事实,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均别具深意,具有正面或负面的特定价值。
评分德·斯·米尔斯基(1890-1939),是著名的俄国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显赫,其父曾任俄国内务部长。他于1920年流亡英伦,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授课同时用英文撰写了多部著作,如《现代俄国文学》(1925)、《普希金》(1926)、《俄国史》(1928)、《俄国社会史》(1931)等,其中享有盛誉的就是这部《俄国文学史》,米尔斯基也藉此成为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最负盛名的俄国文学专家。1932年,米尔斯基在高尔基的帮助下返回苏联,1937年因间谍罪被捕,1939年死于位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其充满
评分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德•斯•米尔斯基(1890-1939),是著名的俄国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显赫,其父曾任俄国内务部长。他于1920年流亡英伦,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授课同时用英文撰写了多部著作,如《现代俄国文学》(1925)、《普希金》(1926)、《俄国史》(1928)、《俄国社会史》(1931)等,其中享有盛誉的就是这部《俄国文学史》,米尔斯基也藉此成为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最负盛名的俄国文学专家。1932年,米尔斯基在高尔基的帮助下返回苏联,1937年因间谍罪被捕,1939年死于位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其充满突转的生活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文学活动构成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传奇,甚或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之命运的一个缩影和一种象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