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4-13
《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這是美國當代傑齣的藝術史傢和藝術批評傢邁剋爾·弗雷德的藝術評論文集。他的藝術批評構成瞭晚期現代主義的核心文本,包括為“三位美國畫傢展”所寫的雄心勃勃的導論《三位美國畫傢:肯尼斯·諾蘭德、硃爾斯·奧利茨基、弗蘭剋·斯特拉》(1965),初步反思極簡主義的《形狀之為形式:斯特拉的不規則多邊形》(1966),代錶其批評的《莫裏斯·路易斯》(1966-1967),以及劃時代的論文《藝術與物性》(1967)。這些論文不僅確立瞭理解盛期和晚期現代主義的基本術語,而且也開啓瞭批判美國極簡主義藝術的大門,直到今天它們仍在激發人們關於視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論戰。
此中譯本根據芝加哥大學齣版社1998年版譯齣。在長達74頁的導論與新近撰寫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詳盡地迴顧瞭自己的藝術批評生涯,澄清瞭廣泛的議題,尤其是闡明瞭他與格林伯格的現代主義理論的主要分歧,明確瞭他的藝術批評與藝術史研究之間的關係,並強調瞭他在近幾年當代藝術研究中所捍衛的價值。
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陳實在序言裏提到,洛爾迦認為自己的詩歌是為瞭吟誦而寫,因為“通過有生命的媒體傳達詩的信息,最能發揮“杜恩德”作用”,並解釋說,“杜恩德。直譯成中文就是魔力...它不僅僅是一種吸引力,它是有個人風格的、有創造性的、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産生強烈共鳴的一種力量。”洛爾迦曾舉例說明,一次跳舞比賽,一位80歲的老太太賽過其餘年輕姑娘而贏得瞭這場比賽,盡管她的姿勢隻是“抬起雙臂、頭嚮後仰,用腳重重地踩踏颱闆”,但觀眾認為她有“杜恩德”。我想,這蘊含在西班牙詩歌或許還包括小說和繪畫裏的一種傳統追求,和我們的“傳神”是不是也有相似之處?當然力度和錶現意圖看上去是南轅北轍,但有一點,都相信藝術裏需要來自理性以外的感性靈感、需要一些巧奪天工的本事,蘊含著對生與死的運轉之神奇的贊美。這也是麵對格列柯、戈雅、畢加索西班牙畫傢的作品,讓我總覺得像是在觀看幽靈國度之颶風。
評分好。。。。。。。。。。。。。。。。。。。。
評分前幾天去參加一個建築設計展,看展覽原本是很有趣的事,可是那些奇形怪狀的建築物,看上去創意十足,但不知住進去是否能感到身心愉悅,或那種舒服勁可能被這樣的形狀搞瘋亦未可知。不免想象可能是自己對建築的觀念老土瞭些,跟不上這時代的趨勢。後來,我逛書店,看到本書,真是欣喜:原來人與建築的關係並非是那般的冷冰冰,還是有著許多的故事可以言說。隻是在建築師看來,這樣的言說可能循規蹈矩,反而破壞瞭建築的本質。可事實上是這樣嗎?
評分好 !!
評分看瞭一點 還不錯 能比較係統的瞭解作者的思想路綫 後麵還沒看
評分物性這個問題不但在藝術上,在建築上尤其逃不過。看看藝術史傢的思考有助於澄清很多問題。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買來好好看看!
評分物性這個問題不但在藝術上,在建築上尤其逃不過。看看藝術史傢的思考有助於澄清很多問題。
評分好書一本,一直想買而沒買,這次終於入手瞭
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