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杨长森针灸学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杨长森针灸学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长森,张建斌,杨国秀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64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61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针灸是应用针刺、艾灸等手段治疗疾病的临床方法。
  《杨长森针灸学讲稿》的整理,主要依据杨长森教授的针灸学手稿,体现了杨长森教授对针灸基础理论和对针灸临床诊疗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思考。本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刺法和灸法等。

内容简介

  杨长森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名师,现代针灸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在针灸学界享有盛誉。
  《杨长森针灸学讲稿》记录了杨长森老师讲授针灸学的课堂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杨老师对针灸学基础理论的深入思考、研究成果和对针灸临床应用的经验心得,体现了杨老师对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娴熟驾驭和一以贯通。
  讲稿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操作和临床治疗四大部分。其中,对于经络理论,主要突出经脉循行与病候的相关性,腧穴理论主要突出定位和取穴的一致性,刺灸操作理论主要突出临床实用性,临床治疗主要突出辨证思维和针灸临床辨证治疗模式。讲稿体现了杨长森教授对针灸之理、之法、之道的领悟,对针灸后学颇具启迪。
  《杨长森针灸学讲稿》适用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杨长森,男,1928年8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教授,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教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主编有《针灸学讲义》、《针灸治疗学>>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发表《针刺放血在临床上之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初步体会》、《谈复式补泻手法与守气》等论著。曾赴日本、泰国、挪威等国讲学、医疗。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获优秀教材奖、优秀研究生导师、省名中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家等奖励。
  致力于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对古今针刺补泻手法进行全面的整理和验证。连续发表论文,阐明轻刺则补、重刺则泻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古法过于繁复,初学不易掌握;今法未免过于简略,势必降低疗效的理论观点。于是遵古酌今,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改进,使其理论科学化、操作规范化、说理深入浅出、易于推广应用。经国家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录像向国内发行。
  多年来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发掘传统针灸学精华,强调“守气”是辨别“气至”变化,判断刺激的客观指标之一,从而填补了针刺补泻学中的空白。首创针灸处方、方义学说,对针灸处方的基本规律和腧穴配伍意义加以阐述,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完善了针灸处方学内涵。临床主张辨证论治与理化诊断相结合,针灸与中药相结合,善治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目录

第一章 针灸学绪论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与器官、组织的联系
一、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二、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第四节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一、经络的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腧穴总论
第六节 腧穴分类
第七节 腧穴定位和取穴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定位法
第八节 腧穴主治作用
一、腧穴主治特点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四章 刺法和灸法
第五章 针炙治疗总论
第六章 针炙治疗各论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很满意谢谢!

评分

收到了,正在学习中,非常喜欢。

评分

王绵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是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方剂师资进修班授课时的讲稿被视为珍贵的献资料。今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评分

开始百度杨教授的针灸学讲稿,望受益多多。………………京东这次的送货速度,哎,望穿秋水……包装破损严重,书都脏了。影响看书的心情。

评分

老一代名家,言之有物切实好用,语言风趣非常耐读,好好学习中~

评分

收集了许多医书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家可以看看,截图里面都是好书,值得反复研读,对于专业大有帮助!

评分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

评分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及其特点。然后分别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与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九个方面,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学术特色和优势。书中对教学难点和疑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引发学生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以便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评分

以前在我的老师那里看过这本书,内容非常不错,有没有医学基础都能看懂,建议包装的时候里面包一层报纸,谢谢,总体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