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顾俊礼,杨解朴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39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066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7#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是中德建交40周年纪念文集。40年来,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保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中德两国分别互为其在欧洲和亚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关系也已成为构建稳定的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柱。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对中德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交往作全方位的回顾和展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德关系。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既有前任中国驻德国大使精彩的回忆录,也有各界知名德国问题专家从自己专业角度对中德关系发展的分析和认识,更有若干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以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读者梳理了实践中的中德关系,最后《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汇集了中德建交40年来重要的联合声明和新闻公报以及部分重要协定和文件。本书集学术性、现实性、资料性于一体,对于研究德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及对中德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简介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框架设计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中德关系的发展脉络,并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记录。第二部分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德国外交政策与实践、德国社会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德国的现行制度及其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第三部分,将中国政府的视角作为学术关切,形成了10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分别从政治关系、经贸合作、财经、科技、环保、能源气候、文化、教育、军事与安全关系、司法等领域以珍贵的一手资料梳理了实践中的中德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有建设性意义的发展双边关系的战略思考。这些调研报告的作者有的就是来自中国政府部门直接从事对德交往的负责同志。第四部分汇集了中德建交40年来重要的联合声明和新闻公报以及部分重要的协定和文件。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这本文集能够做到兼具学术性、现实性和资料性。

作者简介

  颁俊礼,1939年生,江苏泰兴市人。曾留学慕尼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政治研究塞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教学部主任、欧洲系主任,《德国研究》杂志副主编,德国研究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联邦德国公务员制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政府与政治》(台湾版)、《西欧政治》(主编、合著)、《福利国家论析》(主编、合著)、《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主编、合著)、《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合著)、《德国》(列国志)等。
  
  杨解朴,欧洲政治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副秘书长、德国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福利国家制度、欧盟社会政策、德国政治制度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论文)、《德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兄与社会功能》(研究报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报告》(研究报告)、《德国福利国家的自我校正》(论文)、《欧盟治理下社会伙伴的角色变化》(论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大使篇
亲历中德建立——从驻外记者到大使
中德关系回顾、剖析和展望
回顾与思考——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
新世纪中德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 学者篇
德国在欧债问题上的立场
社会市场经济的经验与意蕴
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原因与展望
中德经贸关系的回顾、现状与前景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问题新考
德国“争常”的过程、障碍与前景
德国思想理念对当今世界的贡献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发

第三篇 调研篇
建交40年来的中德政治关系
中德经贸合作40年成就与展望
中德财经交流与合作回顾与展望
中德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中德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德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德建交40年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交流中的变迁——中德40年来的教育合作
中德建交40年以来的军事、安全关系
中德法治合作与对话

第四篇 文献篇
一 部分重要的联合声明和新闻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德关于温家宝总理访德的联合声明——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
中德关于共同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联合声明
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新闻公报(全文)
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全文)
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全文)
……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在院系学科设置方面,洪堡在保留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哲学院四大学院的同时,重点倡导哲学院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课程拓宽至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新兴学科。就大学的核心任务,洪堡强调探索性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大学有别于中小学,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追求真理,倡导教授有权结合自己的研究来决定教学内容,并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参加的课程、导师和学校,大学的学习不仅在于获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更重在掌握独立获得知识和从事研究的方法以及养成探索科学的兴趣与习惯。为此,新创办的柏林大学大力推广“研习班”,将大学的教学变成一个师生对于某一课题的共同探讨过程,使大学自然而然地成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园地。
  洪堡独特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德国大学在19世纪后的蓬勃持续发展,使得柏林大学很快成为当时德国各地大学的表率,和英美法等诸多国家大学竞相效仿的楷模。柏林大学因先后产生29名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于世,在20世纪初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的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在废墟上的西德高等教育面临恢复、重建和非纳粹化“再教育运动”的严峻挑战。就大学发展的取向,“复兴”抑或“改造”,众说纷纭。1948年,占领当局组织的德国大学国际研究委员会完成《鉴定报告蓝皮书》,肯定了德国大学的悠久历史及其核心依然是“健康的传统”,提出了让大学恢复良好传统来为新时代服务的建议。为此,建国初期的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基本延承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并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办学方针和学术制度,包括实施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教研统一和专业教育与普通人文教育结合的传统。大学不仅很快得到恢复,大批流亡归来的著名学者还对德国精神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1960年代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一系列的改革,在指导思想、大学规模、类型和学制以及管理权限等方面呈现出三大变化曲线。
  ……

前言/序言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40 Year's China-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