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二野战军》记述中国历史上规模大的一场战争,详尽、生动。
政治智慧的对奕,军事谋略的对博,作战才能的对决。
原生态野战军纪实文学经典,能满足你在知识、趣味、探秘等方面的各种需求。
内容简介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为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将一直以来打游击战的小股部队,改编成比较正规的大规模作战集群,其中经常担任战略级作战任务的,有四大主力(四大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由刘、邓率领。刘伯承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中国军事家,而邓小平运筹帷幄,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一代领袖。二人珠联璧合,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鲁西南到淮海大战,最后进军西南,登喜马拉雅之颠。以3.7万人的牺牲,歼兵200万,俘虏160万。
作者简介
王玉彬,1950年出生,南京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组组长,著有长短篇文学作品多部,曾获空军蓝天文艺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
目录
第一部分 晋冀鲁豫鏖战酣
一、针锋相对
二、击破黄粱
三、激战百日
四、战局陡转
五、豫北造势
六、黄河飞渡
七、势如破竹
八、鲁西战事
九、喋血羊山
十、抉择关头
第二部分 千里挺进大别山
一、千里跃进
二、南下洪流
三、伟大转折
四、艰难岁月
五、饮马长江
六、向死而生
七、岁寒冬青
八、锦囊妙算
九、逐鹿中原
十、刀劈三关
第三部分 淮海血战火连天
一、运筹淮海
二、初战宿县
三、淮北鏖兵
四、围而不阙
五、全歼黄维
第四部分 百万雄师过大江
一、新的一年
二、百万雄师
三、谁主沉浮
四、江北扬戈
五、纵横捭阖
六、大江东去
七、钟山风雨
第五部分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一、风卷残云
二、暗度陈仓
三、最后一战
精彩书摘
上党,东临太行,西倚太岳,南眺中岳,北望系舟、五台,群山环抱,峰峦排空,与天同党,故谓之上党。自殷商至秦王置郡,上党辖地几经变迁,时而包括整个晋东南地区,时而只辖部分县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属地扩大为长治周围的十六个县。十六个县珠落玉盘般地遍布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盆地里,水土肥美,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七七事变”之后,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一步步退至黄河以西,上党便成了八路军坚守抗战的地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在这里浴血奋战,建立了以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抗日根据地为中心,西起同蒲路,东抵津浦路,北接正太、石德路,南至黄河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抗战胜利时,晋冀鲁豫解放区已控制城市八十多座,拥有人口二千四百万,军队近三十万,民兵四十万,成为全国七大解放区之一。仅一九四五年春、夏两季对日攻势作战,晋冀鲁豫部队就进行了大小战斗二千三百余次,攻克日伪据点二千八百多个,收复县城二十八座,歼敌三万七千八百余人。
“千百万人的血是不能白流的!”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的鼻尖上顶着豆大的汗珠,嘴角拱起紫亮的燎泡,一拳砸在晋东南三百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
地图上,一个个箭头蛇芯般地吐向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短短的几天,抗战八年日军多次出兵未能全部占领的上党,一个又一个的县城却在举国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被阎军强占。
面对突发的事变和严峻的现实,李达五内俱焚,眼里蹿着火苗。这位自一二九师成立就跟随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太行,于抗日烽火中创立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关东汉子,对晋东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比对他的老家还要熟悉。他能如数家珍一样扳着手指道出那里发生的每一次战斗,他能像种田的老把式讲述如何犁地、如何播种、如何施肥一样讲述每一次战斗的谋略部署、组织实施和进展结果,也能像述说家谱一样讲出每一次战斗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牺牲的指战员的姓名。至于那些战斗毙伤敌伪、缴获武器的数字,他更是脱口而出,绝不会有半点出入。然而今天,一贯以缜密沉稳而著称的李达却有些把握不住方寸了。
在战火硝烟中闯荡了近二十个春秋,打仗对于李达已是家常便饭。他不怕局势的险恶,不怕敌情的严峻,眼下令他坐卧不安急火攻心的是部队的现状。
长期的抗战,特别是春夏两季展开的大规模攻势作战,使部队消耗很大,一时来不及补充,不少战士只有几发子弹,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大刀长矛。当然,八年抗战,共产党的部队就是唱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打败日本鬼子的。他李达毫不怀疑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的积极性,他相信国民党会比日本人更积极地给他“送”来大批的武器装备。
真正令他感到焦心的是“孤独”。面临即将爆发的大战,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两位统帅刘伯承、邓小平远在延安,薄一波、张际春等党政领导远在延安,陈赓、杨得志、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等一大批将领同样远在延安。留在太行前线的只有他一个“独角儿”,可怎么唱好这一台“大戏”呢?
一封封催着刘邓速回太行指挥作战的急电发往延安,却迟迟没有准确回音。李达猜想中央肯定在作重大决策,于是再拟电报表达急切的心情:
……组织大军与指挥强大野战军,急需主要干部,请带陈锡联等同志回太行。
八月二十四日,刘邓的回电终于来了,电报说他们将于二十五日返回太行。望眼欲穿的李达收到电报,反倒不敢相信了。延安距太行千里之遥,一夜之间到达,岂不成了天方夜谭?
四十多年后,当年二野的军政处长杨国宇对笔者说:“这件事说出来,会吓你一大跳!八月二十五日那天,刘邓首长是乘一架美国军用运输机DC-9飞回太行的。同机到达太行的还有薄一波、陈毅、聂荣臻、林彪、陈赓、陈锡联、陈再道、张际春、滕代远、杨得志、肖劲光、邓华、邓克明、宋时轮、李天佑、王近山……近一半的中共将领乘坐这架飞机飞抵太行,而后转赴华东、中原、华北、东北前线。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他在为蒋介石运兵的同时,却帮毛泽东遣了将。如果当年杜鲁门总统知道了这件事,肯定会懊悔得抽自己的嘴巴。”
后来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司令员的杨得志也是乘这架飞机返回太行的,他的回忆更加详细生动:
“八月二十四日夜间,我接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前到延安东关机场的命令。命令让我一个人去,连参谋和警卫人员都不许带,也不准其他同志去送行。
“延安的东关机场我是去过的,但坐飞机却是有生以来的头一次。到机场前,我不知道还有哪些同志一起去前线。到机场后,首先看到杨尚昆同志,还有黄华同志;不一会儿,看到刘帅来了,陈老总来了,邓小平也来了……杨尚昆同志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大家便开始登机。“黄华同志告诉我们,这是一架美国的DC型飞机,又叫道格拉斯运输机,是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每周六或半个月在西安和延安之间往返一次,为观察组运送东西。这次是专供我们使用的。当然,这些美国人不知道乘坐这架飞机的都是些什么人,也许以为我们这些‘土八路’在搭他那架破飞机开开洋荤吧!
“飞机是绿色的,有两个螺旋桨,舱门很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飞机的大门关不严,起飞时螺旋桨还得靠人推动。
“在飞机上坐定后,我才看清了全部同机人员……看到在这样一架极普通的飞机中,集结了我们党这样多的高级党政领导和军事指挥员,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有些紧张。这除了说明任务的急迫,也表现了党中央领导人非凡的胆略。
“若干年后黄华同志说,他事先不知道这次行动。因为他当时负责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联络工作,每次飞机抵离延安都要到机场去。那天到机场看到这么多负责的同志,心里有些紧张,担心飞行中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我们的负责同志与美军驾驶员语言不通,无法对话,那是很危险的。他向杨尚昆同志提出随机行动,得到杨尚昆同志批准后,他才登机随行的。
“九点多钟,飞机的螺旋桨转动,开始在东关机场凹凸不平的跑道上滑行。不一会儿,大地下沉,飞机起飞了。
“飞行了大约四五个小时,发现地面有火把、烟雾,黄华同志说,‘请首长们注意,很快就要降落了。’
“飞机落地后,我才发现,这就是晋东南黎城县的长凝临时机场,我们已经从延安飞回了太行前线!”
李达得到刘邓首长乘飞机回来的确切消息后,立即派出一个骑兵排到机场迎接。所谓的长凝机场,其实就是一片天然的开阔地。一年前,美国援华飞行队的B-26型飞机被日军击伤,坠落在附近的一个山沟里。飞行员获救后,由一二九师的骑兵排护送到师部。途中经过长凝附近的这片开阔地,他们惊讶地说:“啊!你们八路军的根据地太伟大啦!竟然还有一个秘密机场!如果事先知道,我们的飞机迫降到这里,就不会出事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此,李达就有意识地让部队在这片空地上出操、跑步,把它踏得平平的,打算一旦八路军有了自己的飞机,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没想到这太行山的第一个简易机场,却让第一次坐飞机的刘邓首长剪了彩,为解放战争第一仗的胜利立了第一功。
大战将临的气氛笼罩了小小的赤岸村。
作战室里,刘伯承手握话筒与李达通话。此时的李达已经身临前线。他在得知刘邓首长返回的消息后,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布置好迎接的事宜,便动身赶赴武乡县的新城——段村前线,准备为上党战役开个好头。经过一个昼夜的激战,太行部队已经攻下县城,肃清了敌伪,正准备乘胜挥师南下,攻打襄垣城。
“好!”刘伯承听了李达的扼要汇报,用洪钟般的声音命令道,“坚决把襄垣拿下来,作为太行军区部队屯兵之地!准备会合太岳、冀南部队,发起上党战役!”
……
前言/序言
《星辰大海的远征》 序章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不经意间涌现出耀眼的光芒,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凝聚了无数平凡人的不凡梦想。本书所记录的,便是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一段关于信念、牺牲与辉煌的史诗。它并非描绘宏大的战争机器如何运转,亦非聚焦于某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时代的脉搏,一群热血儿女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永恒的传奇。 我们所要探寻的,是那些隐藏在历史书页深处的呼吸,是那些被风沙磨砺却愈发坚韧的眼神,是那些在黎明破晓前,点燃星星之火的双手。这是一段关于“我们”的故事,关于无数名字被时光掩埋,却用行动书写了时代注脚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个人传奇,但却构成了那段岁月最真实的底色,最动人的旋律。 第一章:黎明前的低语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大地沉浸在深重的苦难之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希望的孕育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时代。然而,也正是在这最黑暗的时刻,最坚定的信念开始悄然生长。 本书将带您回到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去聆听那些发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低语。这不是关于政治宣言的宣讲,而是关于家国情怀的萌发,关于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渴望。我们将深入那些被历史车轮碾压过的普通家庭,感受他们的辛酸与无奈,也捕捉他们心中不灭的火种。 故事将从一位名叫李青的年轻人开始。他出生在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南方小镇,自幼便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他的童年,被饥饿和恐惧填满,却也因此,他对“太平”二字有着异常执着的向往。当他第一次接触到那些传递着希望的口号时,他还不理解其中的深意,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呼唤,一种能够改变命运的可能。 我们也将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贫富差距的悬殊,地方势力的割据,以及外敌入侵的阴影,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点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涟漪。李青所在的村庄,曾被土匪洗劫一空,他的家人也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这份刻骨铭心的仇恨,成为了他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动力,让他渴望寻找一种力量,能够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书中将详细描绘那个时期基层社会的面貌,从农民的耕作方式,到小商贩的生计,再到知识分子的忧思,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还原。我们会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努力地生活着,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苦难,期盼着更好的明天。李青的成长,正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缩影。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认识到个体力量的渺小,以及团结起来才能改变现状的重要性。 第二章:集结的号角 当一种信念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当无数个体的希望汇聚成一股洪流,那么,改变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风雨飘摇中,选择站出来,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的群体。 我们不会去刻画那种天降神兵的戏剧性场面,而是要展现一种更为真实,也更为感人的集结过程。这其中充满了犹豫、挣扎,但也充满了勇气与决心。李青的故事将继续展开,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村民,一步步接触到那些有组织的力量,如何被他们的理想和行动所吸引。 我们将描绘集结的地点,可能是简陋的临时营地,可能是破败的祠堂,也可能是山野之间的秘密联络点。在那里,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因为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一起。他们或许刚刚放下锄头,或许刚刚走出课堂,或许刚刚结束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装备简陋,他们的经验不足,但他们眼中闪烁着共同的光芒。 书中将着重刻画集结过程中的细节。比如,新兵入伍时的迷茫与忐忑,老兵们如何用朴素的话语鼓励新人,如何传授生存的技巧。我们会看到,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并肩作战的经历,就能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李青第一次背上那把简陋的步枪时,手心还在冒汗,但他看到了身边战友们坚定的眼神,这给了他莫大的勇气。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集结背后的动因。不仅仅是简单的“被裹挟”,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求。这种追求,如同种子般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让他们愿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付出一切。集结的号角,是对沉睡民族的一次唤醒,是对压迫者的一次挑战。 第三章:远征的足迹 集结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远征。本书将重点描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队伍是如何一步步前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其历史使命的。 这绝非一次轻松的旅程,而是充满艰辛与牺牲的远征。我们将跟随李青和他所在的队伍,踏上这漫长的征途。我们会看到,他们的行军路线,穿越过崎岖的山峦,涉过冰冷的河流,也穿行在荒芜的戈壁。每一个脚印,都踏实而坚定。 书中将详细描绘远征途中的生活。从日复一日的行军,到夜幕下的简陋宿营;从粗粝的干粮,到随时可能发生的遭遇战。我们会感受到,每一天的生存都是一种挑战,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李青的队伍,曾经在一次突围战中,伤亡惨重。他们失去了许多并肩作战的战友,但幸存者们并没有被恐惧压垮,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决心要为牺牲的战友们完成未竟的事业。 远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精神上的磨砺。我们会看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兄弟之间的相互扶持,对伤病员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在绝境中迸发出的乐观与斗志。这些点滴的细节,构成了远征最动人的篇章。 同时,书中也会深入挖掘远征的战略意义和战术布局。这不是单纯的军事指挥官的博弈,而是每一个基层指挥员,每一个战士,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完成一个个任务。我们会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的战役,背后所蕴含的深思熟虑,以及无数次微小的胜利,是如何一点点累积,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 第四章:星辰的闪耀 当远征的终点逐渐清晰,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在星辰大海中远征的足迹,便化作了永恒的印记。本书将聚焦于远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那些在征途中闪耀过的个体生命。 李青最终参与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而是成为了一个经验丰富,眼神坚毅的战士。他看到了无数战友倒下,也看到了无数个胜利的曙光。他将回首这段旅程,那段充满艰辛,却也无比辉煌的远征。 我们将审视远征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这些胜利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思想上的解放,是民族自信的重塑。本书不会去歌颂某个神话般的英雄,而是要将目光投向那些成千上万的平凡个体。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共同铸就了这段辉煌。 书中将描绘远征结束后,那些幸存者的生活。他们如何从战场回到家乡,如何融入到新的社会建设中。他们的经历,成为了宝贵的财富,也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力量。我们也会看到,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战争中幸存,那些牺牲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或许被遗忘,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星辰大海的远征》所描绘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群鲜活的人物,一段关于信念与奋斗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理解那些平凡人的不凡选择,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了民族的未来,如同星辰般,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尾声 历史的画卷,总是由无数细微的笔触勾勒而成。本书所记录的,便是这样一幅壮丽的画卷。它没有惊涛骇浪式的宏大叙事,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而细腻的描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先辈的付出,并从中汲取力量,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篇章。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推动它前进的那颗微小却重要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