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由與進化:鬍適自由主義中的個人與曆史
評分如果說傳統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主要著眼於少數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的道德修養,那麼現代中國新版的“內聖外王之道”則推嚮瞭所有的國民。陳獨秀曾謂:“一國非民智大開,民權牢固,國基總不能大安。徒隻望君名臣良,那明君良臣活在的時候,國傢還可以勉強安寜。明君良臣一去,便是人亡政熄,國傢仍舊要衰敗下來。”簡而言之,國傢的長治久安不能寄望於聖君賢相,而應寄望於全體國民。這種觀念是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起點。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嚴復的開明智,到梁啓超的新民說,到魯迅等人的國民性批判,再到延安時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直至後來的思想改造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無不意在從個人的道德修養入手改造政治和社會。誠如林毓生、楊貞德等學者所言,這種思想路徑不僅會遮蔽非人格化的、外在的製度建設的重要性,而且也比較容易導緻思想統製的惡果。
評分《轉嚮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以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三個基本路嚮——自由主義、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代錶鬍適、陳獨秀和梁漱溟的思想論述和思想軌跡為主要考察對象,藉用劍橋學派(尤其是波科剋)注重語境和論述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梳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和社會思考中,如何以轉嚮個人自我的覺醒與革新(所謂“新民”)作為解決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根本方式,而這一“轉嚮自我”的取嚮與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和進化史觀相結閤,共同構築齣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個人”論述的基本形態。
評分根據楊貞德女士的研究,鬍適“一方麵否定儒傢政治秩序,另方麵卻在考量政治問題時,仍然深受儒傢思想的影響,特彆注重個人的識見和自我要求”。即使在評論美國政治的時候,他也認為:“凡服官行政之人,必先求內行無絲毫苟且,然後可以服人,可以鋤奸去暴。”這與傳統儒學框架中的聖君賢相,垂範天下的政治理想的確十分相似。鬍適曾聲稱“改良政治要先從思想文藝下手”,意即要離開骯髒的政治,從根本上改良政治;但是在1921年又主張“好政府主義”,積極支持“好人內閣”。無論是否支持文人從政,背後都是一貫的思維,即清明有為的政治必須以忠良秀異者為必備前提。
評分不錯的書,可以參考。
評分譯名對照錶
評分隻是,陳獨秀雖然接受社會主義對於社會政治經濟製度麵的重視,也承認曆史有其曆經封建製度、資本主義、以至社會主義的階段性進化,卻不曾采取原教育式的曆史唯物論。對他來說,階段性進化與其說是經濟發展鐵律的展現,意涵客觀而外在的世界潮流走嚮,還不如說是意涵社會幸福的增加,公理的伸張,以及人們為理想奮鬥的成果。他而且相信:俄國大革命證明瞭社會主義無俟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已是當下即可追求的目標。
評分作者通過比較伯剋、伯林、博蘭尼等西方經典自由主義的基本論述,厘清瞭“個人”、“自由”、“自治”和“曆史”等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核心觀念和關鍵論述的意涵和脈絡,為我們展現瞭中國近代自由主義與進化史觀的基本樣貌和相關變化,同時對自由主義的睏境、保守主義的難局和對共産主義的曆史抉擇做瞭綿密、精當的評述。
評分第四章 自由與自治:梁啓超政治思想中的轉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