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說,這份書目提要的嚴謹性令人肅然起敬。從明末的零星嘗試,到清末的如火如荼,時間跨度近三百年,牽涉的領域之廣、涉及的人物之多,要做到脈絡清晰而不遺漏關鍵節點,絕非易事。我深感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辛勞與汗水,那些被遺忘在塵封角落的善本、那些鮮為人知的譯者,都在這裏得到瞭應有的記錄和定位。這種對“文獻史料”的尊重和梳理,使得本書具有瞭極高的工具書價值。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考框架,讓我今後在閱讀任何關於近代史的論著時,都能迅速地將某個知識點放入其最初被引入中國的曆史坐標係中。它不是故事書,卻比很多故事書更引人入勝,因為它展示的是“知識如何改變世界”的真實劇本。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提要”二字的精妙運用。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書名,而是對每一部譯著的核心內容、翻譯背景乃至在當時産生的影響做瞭簡明扼要的概括。這對於像我這樣,希望快速把握近代西學脈絡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不需要去翻閱那些原文晦澀的舊籍,就能通過作者精準的提煉,迅速建立起對特定思想體係的初步認知。這種篩選和濃縮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學術功力體現。它就像是一個專業的嚮導,帶領我們在迷宮般的曆史文獻中高效前行,直抵核心。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哲學和政治學著作的提要部分,它們揭示瞭從早期的倫理學探討,到後期激進的社會變革思想,譯介路徑的演變軌跡,這讓我對後來的新文化運動有瞭更清晰的源頭追溯。
评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書目提要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錶層介紹,它隱隱約約地透露齣一種“翻譯倫理”的變遷。早期的翻譯,或許帶著更多對異域知識的敬畏與小心翼翼,力求忠實原著;而到瞭近代後期,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翻譯的色彩和傾嚮性也變得愈發明顯,從“介紹”到“批判性吸收”,甚至是“為我所用”。這種語感和側重點的微妙變化,通過提要中的措辭和內容選取,被巧妙地暗示瞭齣來。它讓讀者意識到,每一次西學傳入,都不是一次簡單的知識嫁接,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心理博弈。閱讀它,就像在看一幅用書目勾勒齣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圖譜,充滿瞭掙紮、希望與不屈的求索精神。這本提要的深層意涵,遠超齣瞭它作為文獻目錄的範疇。
评分這本關於近代漢譯西學書目的提要,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知識的遷徙與碰撞,讓人在浩瀚的史料中看到瞭思想變革的微觀脈絡。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明末清初,冒著巨大風險將西方的知識引入東方的先驅者,他們是如何平衡傳統與新知之間的張力的?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它提供的詳盡書目和提要,無疑是重建那個思想轉型期圖景的珍貴磚石。我尤其欣賞它對具體譯著的梳理,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仿佛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去觸摸那些初版書頁上的油墨香。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目錄,更像是一份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近代中國知識界那場波瀾壯闊的“西學東漸”之旅。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那些古老的思想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對“近代”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是一個學習、模仿、掙紮與重塑的復雜過程。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近代譯著的書目提要,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感”。它不是學院派的枯燥說教,而是鮮活地呈現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時的那種迫切與迷茫。提要的編排和選目,無疑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它並非麵麵俱到,而是精煉地勾勒齣瞭不同階段、不同領域西學傳入的關鍵節點。比如,在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硬科學方麵的引進,是如何一步步動搖瞭傳統儒學的根基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宏大的政治敘事都要來得震撼人心。閱讀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層層地揭開近代中國思想領域的肌理,看到那些最初的“種子”是如何在貧瘠的土壤上艱難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的。這種對知識傳播史的細緻刻畫,遠比泛泛而談的文化史要來得紮實有力。
評分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填補瞭中外文化交流史和近代齣版文化史史料整理的重大空白。這項本應由專門團隊擔當的艱巨工程,卻由一個人二十幾年孜孜不倦地投入而完成。編著者張曉同誌先後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文係資料室,擔任社會科學谘詢以及圖書采購、編目等工作,在無立項、無資助的情況下,剋服睏難,默默堅持。正因為一個人的精力、能力和財力有限,《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難免有遺漏和舛錯,期待讀者斧正。填補空白之作,以一己之力完成,很不容易。可惜提要過於簡單,而且版本記載錯誤不少,如《茶花女遺事》的版本記載就有誤,作者雄心壯誌,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 。這項本應由專門團隊擔當的艱巨工程,卻由一個人二十幾年孜孜不倦地投入而完成。編著者張曉同誌先後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文係資料室,擔任社會科學谘詢以及圖書采購、編目等工作,在無立項、無資助的情況下,剋服睏難,默默堅持。正因為一個人的精力、能力和財力有限,本書難免有遺漏和舛錯,期待讀者斧正。編著者以其發掘的新史料,闡釋瞭包括洋務運動在內的近代“西學東漸”在中國文化史上深遠意義的獨到研究心得,是這個曆史時期“西學東漸”的如實記錄和全麵展示。填補瞭中外文化交流史和近代齣版文化史史料整理的重大空白。
評分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傳播最終都要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方能最 終在異文化中紮下根。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如此,4[2]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也是如此。 將天主教教理翻譯成漢文,用中文寫作介紹西學的內容,積極齣 版這些西學漢籍書籍是來華耶穌會士傳教工作的重要環節,這點 利 瑪竇說的十分清楚,他說:‚在中國的宗教派彆,及宗教教義都是以文字書籍的方式來廣傳,而非以口語傳道的方式。中國人討厭群集結夥,因此,新聞也是以文字 而廣傳的。但是這並沒有妨害到傳教的工作,因為為讀書的人在休閑中所看到的書本的說服力量,比從講道堂上所轉來的說服力量更大,尤其講道者對當地語言尚未 精通的時候。這並不是說我們的神父們在主日及慶節沒有在講道太上講道理。我所指的對象是那些會看書的教外人,這些人為書本所吸引,並把看書的心得在私下談 話中宣揚齣來。因瞭這以文會友的習慣,某人有時在傢讀到有關基督教義的文字,就會把它記下來,有機會時,在同朋友討論。因此,我們的神父們想以文字傳教, 也是他們學習中文寫文章的動機。?5[3]
評分“那就是歐陽星,來瞭!”
評分一輛比普通汽車大兩倍的飛行器到達高空中,隨後緩緩降落下來,一個青年從其中走齣,這個青年十八歲左右,身高也是一米九,身穿緊身黑色衣服,器宇軒昂走下來,稍微一掃,眼神犀利,好像元首在檢閱部隊。
評分對中國近代的西學研究很有幫助。
評分四大海之外,有金剛山,一名鐵圍山。金剛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轉,周迴四麵,一晝一夜,圍繞環匝。於南則現,在北則隱;鼕則陽降而下,夏則陽升而高;高則日長,下則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評分民國史料叢刊總目提要
評分好瞭,現在給大傢推薦一本暢銷經典文學作品:木心作品(1輯8種)
評分商品名稱: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