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是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而计划编写的创新性教材,是中西医结合的入门教材。本教材是一门方法学,类似于中医学中的各家学说。其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是引导已具有一定中西医学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医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中西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及方法论,明白中西医学在认识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差异,并通过了解建国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新模式等,启发学生们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初步构建起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中西医学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内容简介
《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之一,包括绪论、中西医学差异、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6章。《中西医结合导论》是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而编写的创新性教材,是中西医结合的入门教材,是一门方法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们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中西医结合导论》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专业使用,亦可作为中医师及中西医结合医师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
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二、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期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
一、创造条件时期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
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
四、“中西医结合并重”方针的发展
第二章 中西医学差异
第一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一、西医学文化背景
二、中医学文化背景
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
一、西医学认知方法
二、中医学认知方法
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
一、中西医生理学差异
二、中西医病理学差异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
一、中西医诊断学差异
二、中西医治疗学差异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一、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
二、中医学模式及其意义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二、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形态研究方法
三、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四、医学免疫学研究方法
五、功能学研究方法
六、中药化学研究方法
七、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
八、动物实验与中医药研究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原则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方法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成果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物质基础已部分阐明
二、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已基本阐明
三、气的实质已部分阐明
四、经络功能、实质的多方位研究正在继续
五、中西医病因学中存在的一定的通约性和互补性
六、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成果显著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成果
一、传染病
二、内科疾病
三、外科疾病
四、妇科疾病
五、儿科疾病
六、针刺麻醉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一、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二、病证结合模式的应用
三、病证结合模式的意义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
一、宏观微观结合模式
二、整体局部结合模式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一、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二、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
第一节 微观辨证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隐潜性证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生理性肾虚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菌毒并治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高原瘀血证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六节 急性虚证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七节 急瘀证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第八节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概念的依据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
前言/序言
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