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开元,于战果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工程
  • 公差配合
  • 机械设计
  • 制造工艺
  • 速查手册
  • 工程技术
  • 工业标准
  • 尺寸精度
  • 技术手册
  • 图纸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5438
版次:2
商品编码:110648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是机械行业的实用工具书,内容翔实可靠,简明易查。主要包括: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圆锥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的公差与配合、齿轮的公差与配合、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铸件和冲压件的公差、公差尺寸英寸和毫米的互换算等内容。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可供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机械设计、加工制造、检验测量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参考,还可作为机械设计、加工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孔、轴公差与配合
1.1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1.1.1孔和轴的定义
1.1.2尺寸的术语及定义
1.1.3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1.1.4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1.2极限与配合的标准化
1.2.1极限制和配合制
1.2.2标准公差系列
1.2.3基本偏差系列
1.2.4孔轴的常用公差带
1.2.5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
1.2.6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
1.3极限与配合的选择
1.3.1极限与配合的选择方法
1.3.2极限与配合的选择步骤
1.4一般公差线性和角度尺寸的未注公差
1.4.1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1.4.2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
1.4.3一般公差的标注
1.4.4一般公差的应用和有关说明
第2章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
2.1基本概念
2.1.1零件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2.1.2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及符号
2.1.3几何公差带
2.2几何公差的标注
2.2.1公差框格
2.2.2被测要素的标注
2.2.3基准要素的标注
2.2.4公差带的标注
2.2.5附加标记的标注
2.2.6理论正确尺寸的标注
2.2.7限定性规定的标注
2.2.8延伸公差带用附加符号的标注
2.2.9最大实体要求的标注
2.2.10最小实体要求的标注
2.2.11自由状态下要求的标注
2.3几何公差的原则
2.3.1有关公差原则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3.2独立原则
2.3.3包容要求
2.3.4最大实体要求
2.4几何公差的选择
2.4.1公差项目的选择
2.4.2公差原则的选择
2.4.3基准的选择
2.4.4公差值的选择
2.5几何误差的评定及检测原则
2.5.1几何误差的评定
2.5.2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2.6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2.6.1常用直线度误差的测量方法及适用场合
2.6.2比较法
2.6.3节距法测量直线度误差
2.6.4顶尖法测量任意方向的直线度误差
2.7平面度误差的检测
2.7.1平晶干涉法测量平面度误差
2.7.2三点法测量平面度误差
2.7.3四点法测量平面度误差
2.7.4基面旋转逼近法评定平面度误差
2.8圆度误差的检测
2.8.1用光学分度头检测轴的圆度误差
2.8.2用圆度仪检测圆度误差
2.8.3二点法、三点法测量圆度误差
2.9圆柱度误差的检测
2.9.1用圆度仪测量圆柱度误差
2.9.2V形法测量圆柱度误差
2.10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2.10.1面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2.10.2直线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2.10.3面对基准直线的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2.10.4直线对基准直线的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2.11垂直度误差的检测
2.11.1打表法测量面对面的垂直度误差
2.11.2线对面垂直度误差的检测
2.11.3打表法测量面对线的垂直度误差
2.11.4心轴打表法测量线对线的垂直度误差
2.12同轴度误差的检测
2.12.1顶尖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2.12.2V形架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2.13对称度误差的检测
2.13.1差值法测量对称度误差
2.13.2打表法测量对称度误差
2.14直角坐标法测量位置度误差
2.15跳动误差的检测
2.15.1用跳动检查仪测量径向圆跳动
2.15.2用双V形块测量径向圆跳动
2.15.3用跳动检查仪测量端面圆跳动
2.15.4打表法测量端面圆跳动
2.15.5打表法测量斜向圆跳动
2.15.6用跳动检查仪测量径向全跳动
2.15.7打表法测量径向全跳动
2.15.8用跳动检查仪测量端面全跳动
2.15.9打表法测量端面全跳动
第3章表面结构表示法
3.1标注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
3.1.1图形符号的比例和尺寸
3.1.2各位置的内容
3.1.3图形符号的种类及意义
3.2表面结构参数的标注
3.2.1国家标准定义的表面结构参数
3.2.2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
3.2.3图样标注与文中标注对照
3.3纹理注法
3.4加工余量注法
3.5表面结构要求在图样上的注法
3.6表面结构要求标注代号新旧国标对照
3.7零件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
3.7.1各种加工方法能达到的粗糙度参数值
3.7.2Ra的应用范围
3.8国外标准中零件的表面结构表示法
第4章圆锥的公差与配合
4.1圆锥结合的特点及基本参数
4.1.1圆锥的概念
4.1.2圆锥结合的特点
4.1.3基本参数
4.1.4锥度的标注
4.2圆锥的公差与配合
4.2.1圆锥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4.2.2圆锥配合的种类
4.2.3圆锥配合的形成
4.2.4圆锥公差项目
4.2.5圆锥公差的给定和标注
4.3锥度的检测
4.3.1正弦规测量
4.3.2钢球法测量
4.3.3圆锥量规检测
第5章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5.1普通平键的公差与配合
5.1.1普通平键和键槽的尺寸
5.1.2普通平键的公差与配合
5.1.3普通平键键槽尺寸和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
5.1.4普通平键的标记
5.2其他单键及其连接的尺寸、公差和配合
5.3花键连接
5.3.1花键基本术语(GB/T 15758—2008)
5.3.2矩形花键连接
5.3.3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
5.3.4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GB/T18842—2002)
第6章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6.1螺纹术语(GB/T 14791—1993)
6.1.1一般术语
6.1.2几何要素及参数术语
6.1.3公差与配合及其有关术语
6.2常用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6.2.1普通螺纹的标记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6.2.2常用普通螺纹的公差(GB/T197—2003)
6.2.3常用普通螺纹的配合
6.2.4中径公差值、顶径公差值及基本偏差值计算公式
6.3普通螺纹的过渡配合(GB/T 1167—1996)
6.3.1过渡配合的等级及其应用
6.3.2螺纹副的材料
6.3.3内、外螺纹公差带及其数值
6.3.4优选的过渡配合
6.4普通螺纹的过盈配合(GB/T 1181—1998)
6.4.1过盈配合的应用
6.4.2过盈配合的内螺纹公差带及其数值
6.4.3过盈配合的外螺纹公差带及其数值
6.4.4优选的过盈配合
6.4.5螺距累积误差和牙侧角误差
6.4.6旋合长度
6.4.7螺纹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
6.4.8装配质量要求
6.5小螺纹的公差(GB/T 15054—1994)
6.5.1小螺纹及其应用
6.5.2小螺纹的直径与螺距系列(GB/T15054.2—1994)
6.5.3小螺纹的设计牙型
6.5.4小螺纹的公差
6.5.5小螺纹的标记
6.6梯形螺纹公差
6.6.1梯形螺纹的应用
6.6.2梯形螺纹的牙型和基本尺寸计算公式(GB/T 5796.1~3—2005)
6.6.3梯形螺纹的公差(GB/T 5796.1~3—2005)
6.6.4梯形螺纹的标记
6.6.5梯形螺纹极限尺寸的计算
6.7锯齿形(3°、30°)螺纹公差(GB/T13576.4—2008)
6.7.1公差带
6.7.2旋合长度
6.7.3多线螺纹
6.7.4螺纹标记
6.7.5螺纹精度与公差带的选用
6.7.6锯齿形螺纹的基本偏差与公差计算式
6.8管螺纹的公差
6.8.1米制密封螺纹的基本尺寸和公差(GB/T 1415—2008)
6.8.255°密封管螺纹圆柱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的公差(GB/T 7306.1—2000)
6.8.355°密封管螺纹圆锥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的公差(GB/T 7306.2—2000)
6.8.455°非密封管螺纹的公差(GB/T7307—2001)
6.8.560°密封管螺纹的公差(GB/T12716—2002)
6.8.6管螺纹的标记
第7章齿轮的公差与配合
7.1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GB/T 10095.1、2—2008)
7.1.1渐开线圆柱的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7.1.2影响齿轮使用要求的主要误差
7.1.3齿轮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侧隙指标
7.1.4评定齿轮精度时可采用的非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
7.1.5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7.1.6图样上齿轮精度等级的标注
7.1.7齿轮坯公差
7.1.8齿轮齿面粗糙度
7.1.9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7.1.10齿轮侧隙指标的极限偏差
7.2圆弧圆柱齿轮精度(GB/T 15753—1995)
7.2.1误差定义和代号
7.2.2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7.2.3侧隙
7.2.4推荐的检验项目
7.2.5图样标注
7.2.6圆弧齿轮精度数值表
7.2.7极限偏差及公差的关系式
7.3锥齿轮精度
7.3.1锥齿轮、齿轮副误差与侧隙的定义及代号
7.3.2精度等级
7.3.3齿坯的要求
7.3.4锥齿轮的检验组与公差
7.3.5齿轮副的检验与公差
7.3.6齿轮副侧隙
7.3.7锥齿轮极限偏差及公差与齿轮几何
参数的关系式
7.3.8图样标注
7.4普通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7.4.1术语、定义和代号
7.4.2精度等级及公差组
7.4.3蜗杆、蜗轮的检验及公差
7.4.4蜗杆副传动的检验及公差
7.4.5蜗杆副传动的侧隙规定
7.4.6齿坯精度
7.4.7误差的关系式
7.4.8图样标注
第8章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8.1滚动轴承的互换性和精度等级
8.1.1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8.1.2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
8.1.3滚动轴承精度等级的选择
8.2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8.2.1滚动轴承公差带及其配合
8.2.2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选择的基本原则
8.2.3配合面的形状和位置公差
8.2.4配合表面的粗糙度
8.3滑动轴承精度
8.3.1压力供油径向圆柱轴承制造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8.3.2曲轴轴瓦及相关零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
第9章铸件、冲压件公差9.1铸造公差
9.2冲压件的公差
9.2.1冲压件的尺寸公差(GB/T 13914—2002)
9.2.2冲压件的角度公差(GB/T 13915—2002)
9.2.3冲压件的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GB/T 13916—2002)
9.2.4冲压件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GB/T 15055—2007)
第10章公差尺寸英寸和毫米的互换算
10.1基本通则
10.2英寸换算为毫米
10.2.1方法A(一般规则)
10.2.2方法B(按专门的协议)
10.2.3换算举例
10.3毫米换算为英寸
10.3.1方法A(一般规则)
10.3.2方法B(按专门的协议)
10.3.3换算举例
10.4专用的方法
10.4.1修约到最接近的舍入值
10.4.2基本尺寸和偏差
10.4.3与测量不确定度相应的极限
10.4.4位置公差
10.4.5与无公差的坐标尺寸相关的公差尺寸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6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2.6.1常用直线度误差的测量方法及适用场合 2.6.1.1直接法 将模拟法建立的理想要素置于能评定误差的位置上,通过测量直接被测要素各点偏差值或直接评定直线度误差值。主要包括光隙法、垫塞法、指示器法、干涉法、光轴法和钢丝法。(1)光隙法 将被测直线和测量基线(刀口尺、平尺)问形成的光隙与标准光隙相比较,直接评定直线度误差值。此方法适用于磨削或研磨加工的小平面及短圆柱(锥)面的直线度误差测量。(2)垫塞法 用量块或塞尺测量被测直线和测量基线之间的间隙,直接评定直线度误差值。该方法适用于低精度被测零件的直线度误差测量。(3)指示器法 用带指示器的测量装置测出被测直线相对于测量基线的偏离值,进而评定直线度误差值。该方法适用于中、小平面及圆柱、圆锥面素线或轴线等直线度误差测量。(4)干涉法 利用光波干涉原理,根据干涉条纹的形状或干涉带条数来评定直线度误差。该方法适用于精研表面的直线度误差测量。(5)光轴法 以几何光轴作为测量基准,测出被测直线相对于该基线的偏离值,进而评定直线度误差值。该方法适用于大、中型平面和孔、轴的轴线直线度误差测量。(6)钢丝法 以张紧的优质钢丝作为测量基线,测出被测直线相对于该基线的偏离值,进而评定直线度误差值。该方法适用于测量水平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值。2.6.1.2间接法 利用测量微小角度的量仪测出被测直线各部分相对于自然水平面或某一固定光轴的倾角,再根据该部分的长度将角值偏差换算为线值偏差。这种通过角值偏差求取被测直线直线度误差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水平仪法、跨步仪法、表桥法和平晶法。(1)水平仪法 将固定有水平仪的桥板放置在被测直线上,等跨距首尾衔接拖动桥板,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水平面(或铅垂面)的倾斜角,通过数据处理求出直线度误差值。该方法适用于大、中型零件垂直界面内的直线度误差测量。(2)跨步仪法 以跨步仪两固定支点连线作为测量基线,测出第三点相对于测量基线的偏离值,通过数据处理求出直线度误差值。该方法适用于大、中型零件的直线度误差测量。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一本不可或缺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参考指南 在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浩瀚领域中,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是确保产品性能、互换性和可靠性的基石。对尺寸偏差(公差)和尺寸链(配合)的精确理解与应用,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机械设计、工艺、质检和生产一线从业人员提供一份权威、实用且易于查阅的工具书。 内容编排:精细化分类,直击核心需求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系统而周密的知识体系构建。它并非简单罗列标准条文,而是将抽象的技术概念,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例,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用知识。 基础理论深入剖析: 手册开篇便系统梳理了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准尺寸、公差带、公差等级、基本偏差、配合种类(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等核心术语。通过详尽的图示和直观的比喻,帮助读者迅速建立起对这些基础概念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在讲解公差带及其在ISO公差带图中的表示时,辅以大量图例,让抽象的几何区域可视化,便于读者理解。 国家与国际标准对接: 本书紧密围绕GB/T 1800系列国家标准和ISO 286系列国际标准展开。详细介绍了各标准对公差与配合的规定,包括公差带的划分、基本偏差的确定、配合的选用原则等。书中会将不同标准下的对应关系进行清晰的对照,便于读者在不同体系下进行参考和转换。例如,对于常用的孔、轴公差,书中会列出不同公差等级下,不同基本偏差的具体数值范围,并配有表格,直观明了。 常用配合与选择指南: 针对机械设计中频繁出现的连接形式,如轴承安装、键连接、齿轮连接、销连接等,手册提供了详细的配合选用建议。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实践价值所在,它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给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例如,在介绍滑动轴承配合时,会根据运转精度、载荷大小、润滑条件等因素,推荐合适的公差等级和配合类型。 公差设计与分析: 手册深入探讨了公差的累积与尺寸链分析。尺寸链分析是确保复杂装配件最终尺寸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技术。书中不仅介绍了尺寸链的构成、类型,更提供了多种分析方法,如图解法、代数法、概率法等,并配以实际零件的尺寸链计算实例,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差分析,以达到经济性和可靠性的最佳平衡。 特殊公差与表面质量: 除了尺寸公差,手册还涵盖了形状公差、方向公差、位置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等重要内容。这些几何公差(GD&T)是现代精密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必备知识。本书将ISO和GB标准下的几何公差符号、要求、检测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并对如何标注和理解GD&T符号给出清晰的指导。例如,对平行度、垂直度、真直度、圆度、同轴度等公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示意图。 测量与检验: 为了使读者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手册还附带了公差与配合的测量与检验方法。介绍常用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以及检验规程,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有效地验证零件尺寸是否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 特色与亮点:实用性、权威性与易用性并存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之所以能成为案头必备,在于其在多个层面的突出优势: 全面性与权威性: 本书内容涵盖了公差与配合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接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有内容均基于最新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确保了其权威性。 图文并茂,化繁为简: 大量的图表、示意图和实例贯穿全书,将枯燥的技术语言变得生动易懂。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读者能够迅速把握复杂的概念和计算过程。 速查设计,结构清晰: 本手册的编排充分考虑了“速查”的需求。章节划分清晰,索引系统完善,读者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无论是在设计评审、工艺规划还是生产现场,都能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 贴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书中案例的选择紧贴机械制造的实际需求,涵盖了各种典型零件和装配关系。这使得读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直接将其应用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修订更新,紧跟前沿: 作为“第2版”,本书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修订,反映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标准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 目标读者:机械工程领域的必备工具 本书适用于: 机械设计工程师: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精确选择和标注公差与配合,是确保产品性能的关键。 工艺工程师: 制定加工工艺、选择加工方法时,需要依据公差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 质量检验人员: 运用标准和手册中的方法,对零件和产品进行尺寸和几何形状的检验。 生产一线技术人员: 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理解和执行公差要求。 相关专业的学生: 作为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的重要参考。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人士提升技能、优化设计、保证产品质量的得力助手。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性、卓越的实用性和便捷的查阅性,必将成为您在精密制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来翻阅这本书的,毕竟“速查”二字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化,我担心它会牺牲掉必要的深度和准确性。然而,我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这本书在保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了极高的查阅效率,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将公差与配合的知识体系,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数据库。你可以根据零件的类型、功能需求,甚至是预期的装配方式,来快速定位到最相关的章节和表格。我尤其喜欢它提供的那些“案例式”的解释,虽然篇幅不长,但能够让我快速理解某个公差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意图。例如,在解释某些特殊配合的应用场景时,书中会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某种特定的公差等级,以及可能带来的性能优势。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提升我们的设计认知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在数据呈现上也非常严谨,它不仅给出了公差值,还标注了相应的精度等级和基准孔、基准轴的概念,这些都是确保设计正确性的关键要素。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实用”与“准确”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任何需要处理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师或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参考工具。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和装配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也常常为如何精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而烦恼。市面上很多关于公差与配合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零散,很难快速找到我需要的信息。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公差与配合的“使用说明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海量的标准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表格和图示,变得异常直观易懂。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逐行阅读厚重的国家标准,而是可以直接根据我遇到的具体情况,在书中找到最相关的参考数据。比如,当我需要为某个关键尺寸选择精度等级时,我可以通过书中的表格,快速对比不同精度等级的允许偏差范围,并结合零件的受力、运动要求,做出最优选择。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小贴士”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对于避免潜在的设计和制造缺陷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可以用它来指导我的下属,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公差与配合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它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了我们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每个机械从业者案头的必备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机械设计领域的新人,对于公差与配合这个概念,之前一直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公式,让我觉得望而却步。直到我遇到了《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应用。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它用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公差与配合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提供了一堆枯燥的数据,还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配合类型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比如,书中对间隙配合、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的详细讲解,以及它们在不同零件上的应用,都让我豁然开朗。而且,这本书的“速查”功能真的是太贴心了!每当我需要确定一个零件的公差时,我只需要快速翻阅相关的表格,就能找到最适合的精度等级和公差范围。这大大节省了我宝贵的时间,也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做出设计决策。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遇到问题时,总能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我强烈推荐所有和我一样,正在机械设计领域努力奋斗的同学们,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你们最得力的助手!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公差与配合的书籍已经不少了。但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与其他很多偏重理论讲解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侧重于实用性和查阅的便捷性。它好像是把多年来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都归纳整理了出来,并且用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我特别欣赏它在数据呈现上的直观性,表格的设计清晰明了,关键信息一目了然,省去了我大量翻阅和比对的时间。比如,当我需要确定某个关键尺寸的公差等级时,我只需要找到对应的零件类型和所需的配合性质,就能迅速找到推荐的精度等级和相应的公差范围。这对于需要快速做出决策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些案例就像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落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公差与配合在产品性能、装配、甚至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新手,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来说,它也能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帮助我们优化设计方案,或者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找到更稳妥的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它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了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难题。

评分

在我学习机械设计的那段日子里,公差与配合绝对是我心中的一个“硬骨头”。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数字和各种各样的标准,让我觉得无比抽象和难以掌握。后来,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复杂的公差与配合概念,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表格,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典型的工程实例,来解释不同配合类型、精度等级的实际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为一个精密仪器设计关键轴套配合时,就是通过这本书提供的详细图解和数据参考,才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公差范围,并且大大提升了装配的成功率。书中的“速查”功能更是为我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我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配合的公差值时,我可以直接翻阅相关的表格,而不需要在厚厚的标准中大海捞针。这种高效的查阅方式,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按需查找,快速应用”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对于所有想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差与配合知识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它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项至关重要的工程技能。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机械工程师,我深知公差与配合是产品质量的生命线。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公差与配合的书籍,但《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无疑是其中最让我满意的一本。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实用性”和“便捷性”。在快节奏的工程设计中,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的工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将繁杂的公差与配合体系,以一种非常清晰、有逻辑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通过大量直观的图表和示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配合性质及其应用场景的详细阐述,这对于我做出最优设计决策非常有帮助。例如,在选择过盈配合时,书中会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和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不同过盈量对装配性能的影响。此外,书中的“速查”设计,更是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当我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零件的公差范围时,我可以直接通过索引或表格快速定位,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厚厚的标准文献中翻阅。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我这样的资深工程师来说,它也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我保持对最新标准的了解,并在复杂的设计场景中提供有力支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在机械制造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也常常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挑战。市面上的相关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并且“便于快速查阅”的,却并不多见。《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复杂、庞杂的公差与配合标准,以一种高度结构化、条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工具箱。你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典型配合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提供了数值,还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选择这种配合,以及这种配合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优势和劣势。这些信息对于我进行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这本书的“速查”设计,更是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当我在生产线上遇到某个零件尺寸不合格,需要快速判断是否在允许公差范围内时,我只需要拿出这本书,就能迅速找到相关的对照数据,大大缩短了问题排查的时间。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工具”,它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了我们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是每个机械制造和设计从业者案头的必备参考。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特别是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在初学机械设计阶段,对公差与配合概念感到一头雾水的人来说。以前,我总是被那些ABCD、EFG之类的符号弄得晕头转向,弄不清它们到底代表了什么,又该如何应用。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公差与配合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直接灌输一大堆枯燥的定义和公式,而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来解释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比如,它会通过不同配合的示意图,直观地展示出间隙、过渡和过盈的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对零件功能的影响。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理解。而且,书中提供的速查表格,简直是我的救星。当我需要在众多精度等级中做出选择时,我可以直接查阅表格,根据零件的用途和重要程度,快速找到合适的公差范围。这不仅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基于实践的公差设计思维。我不再是凭感觉去猜,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机械设计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它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快速掌握核心技能。

评分

作为一名在机械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各种技术资料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在公差与配合这个领域,做到了“精准打击”,直击痛点。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速查”的特性。在快节奏的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设计师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大量关键决策,如果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翻阅厚重的标准和手册,效率将大打折扣。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各种常用的公差与配合组合,以直观、易于检索的形式呈现出来,极大地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配合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意义的阐述,比如,在选择过盈配合时,它会给出参考的装配温度和所需的装配力,这些细节对于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对一些非常规但又实际存在的配合问题,也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这说明编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标准,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在设计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快速提供实用信息、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书,其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顾问,在我遇到疑难问题时,总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我堆积如山的图纸和计算纸之间,突然亮起的一盏明灯!作为一名机械设计新手,之前的工作中,每当遇到公差与配合的问题,总是像在迷雾中摸索,查阅各种零散的资料,耗费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抽象的符号和规则。有时为了一个简单的孔轴配合,就要翻阅好几本厚厚的标准,看得头晕眼花,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到最直接、最适合的答案。这本书的“速查”二字,真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浓缩成了易于理解和查找的条目。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直接给出各种常见的配合类型、精度等级,以及相应的公差值和极限尺寸。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H7/g6、H8/h9之类的组合,现在一下子变得直观起来。而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数值,还附带了对不同配合性质的简要说明,比如过盈配合、过渡配合、间隙配合,以及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理解并应用到实际设计中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可以把这本书放在手边,一边画图一边查阅,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返工。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随身的良师益友,在我遇到难题时,总是能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在机械设计领域努力成长的同行们,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你案头不可或缺的利器。

评分

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评分

很好的教程,物有所值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学习的一本书

评分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第2版)

评分

上当,不值得购买,内容粗糙,一点实用价值没有。

评分

本来我以为内容很多,买到后才发现内容很少,很简单,适用于初学者,悲剧啊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本来我以为内容很多,买到后才发现内容很少,很简单,适用于初学者,悲剧啊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