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雨人生:苏轼

蓑雨人生:苏轼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宁建设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01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2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页数:219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洵之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以其才华出众而著名天下,被誉为一代文豪。苏轼在词学上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韵的束缚,凡人之言志、阐理、讽喻、诙谐乃至喜怒哀乐等诸情感尽可入词,为词的创作创立了新的典范,促成了宋代词的全面繁荣,成为我国词学史上无以替代的里程碑。

内容简介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蓑雨人生(苏轼)》讲述了苏轼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立志求学
1 仿放先贤,立志苦学
2 发愤图强,起于离处
3 深受熏陶,博爱天下
4 少年惜时,闻鸡晨读
5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6 自我展现,脱颖而出
7 胸怀大志,举慕少艾
8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9 家学渊源,实事求是
10 待人宽厚,广结人缘

第二章 初入仕途
1 谋定后动,伺机而发
2 爱民如子,救畏水大
3 韬光养晦,知足常乐
4 上丁呜而死,不默而生
5 坚持己见,君子不党
6 反对酷刑,清静无为
7 感受自然,寄情山水
8 夫妻同心,相濡以沫
9 身先士卒,奋起抗洪
10 文坛盟主,提携后辈

第三章 贬谪之旅
1 乌台诗案,千古奇冤
2 小人诽谤,众口铄金
3 君子坦荡,无惧流言
4 身遭贬谪,心忧国君
5 菩中作乐,旷达一生
6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7 惠民之事,不论太小
8 吟咏造物,感知宇宙
9 胸怀豪放,人生如梦

第四章 政绩显赫
1 大家风范,化解仇怨
2 借古讽今,反对奢靡
3 对待国事,兢兢业业
4 坚持本心,实事求是
5 为国为民,建言献策
6 急流勇退,自我保全
7 倾其所有,救洽百姓
8 兴修水利,美化西湖
9 未雨绸缪,赈灾有方

第五章 再茛眨谪
1 无辜被贬,前路坎坷
2 走入民间,与民同乐
3 移风易俗,大兴教化
4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第六章 精神道德与文化成果
1 严父施教,育子成材
2 动静相益,养生有道
3 性格幽默,苦中作乐
4 苦中作乐,成就斐然
5 随遇而安,心胸豁达
6 自我反省,思想精进
7 笑对人生,批判现实
8 平易近人,深入民心
9 率真自然,坚守节操
10 尊主济民,心有大节
11 心胸开阔,词风旷达
12 勇于革新,开拓词境
13 自由挥洒,自成风格
14 情理交融,意趣盎然
15 取材生活,破旧立新
16 切磋琢磨,推敲精炼
17 书法大家,博古通今

精彩书摘

苏东坡的祖父是个中小地主,但不像一般不学无术的暴发户。他喜欢收藏典籍、诗词、名家书法等,颇有学养。由于五代的战乱,四川读书求学的人很少,又安于住在家乡,都不愿意出来做官。而苏序教子读书求学,参加科举。他为了督促儿子读书成才,已经步人晚年还在坚持学习、作诗。苏序的这一明智之举,为后代开辟了广阔的人生之路。在他去世许多年以后,苏东坡还常向人讲起祖父的“英伟过人”。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祖父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很大的。 苏东坡的伯父,苏涣在他祖父苏序的影响下,努力求学,并在24岁时进士及第,在眉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东坡在《谢范舍人书》中谈到: “天圣年间,我的伯父进士及第,得官回乡,乡里的人都赞叹不已,观看的人塞住了道路。”也就是在这时,苏东坡暗想:“将来我也要像伯父一样,考取进士,光耀家门。”可见伯父的科举中第,对苏东坡少年时代的苦学是一个很大的鞭策。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一个老大发奋,大器晚成的人。他27岁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经历了一段游荡的生活后悟出:“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不能默默无闻,埋没一生,应当致力学业,改变命运,并对事业功名有所渴求。”就这样,苏洵直到27岁才下定决心,读书求学,建功立业。通过 20年的艰苦努力,苏洵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从上可以看出,苏东坡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通过立志求学改变命运,并成为博学而有为的人。苏家凭借一代代的诗书求取功名的成就,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苏东坡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在书香气氛中接受熏陶,耳濡目染,深感书香世家的荣耀。这使年少时代的苏东坡觉悟到,作为后代,有义务把家族的传统发扬下去,这也是苏东坡励志苦学的根本动机之一。同时,苏东坡也从祖父、父亲、伯父的身上,看到了知识与学问的魅力,激发了他求知的热情。 历史上有很多父子兄弟相互影响而均成为名人的范例,就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家族优良的传统,并相互影响,成为某一方面的名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就是其中一例。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 “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 “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就这样,年少的苏东坡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学风,有了高远的志向,他为了激励自己发奋苦学,还写了一副对联,以此鞭策自己。 上联:发奋识遍天下字 下联:立志读尽人间书 横批:身居陋室 人一旦有了志向,就等于有了人生目标,有了奋斗方向,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拼搏。苏东坡写下对联后,发奋苦读,不耻下问,不但经常抄写古书,有时,还不辞千里去向有学问的人讨教。 抄书是非常辛苦费力的事。苏东坡学生时代就这么抄过,而且他还非常用功,据有关史料记载,他逐字抄下了所有的古文和断代史。他知道,这样抄书是有深远益处的,因为逐字抄下全书,对本书产生了多遍阅读所无法达到的了解。这件事,日后对苏东坡有很大好处。后来他上书皇帝或者替皇帝草拟圣诏的时候,从来没有用错过史例。抄书的那一段时日,是苏东坡经历的最为艰苦、劳累的日子,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静安先生第一境界写的是预达目标。第二境界写的是到达目标所付出努力——勤奋致学。第三境界写的是成功。可见在王静安眼里,达到成功的过程中勤奋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古有“天下有两难,读书和打拳”之说,说明读书是件苦差事,但又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名言,把甜和苦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学习的动力。没有苦学精神,无法读书成才。
……

前言/序言

  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的文学家,他们使中国文化史的星空灿若繁星丽天,但更多如恒河沙数般的芸芸众生,却在中国文化史的星空图上消失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等人,如日月一般恒久地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中。他们构成传统文化的侧翼,与孔孟学说为主的中国文化一起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该是多大的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巍然屹立于东方,并骄傲地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他们以平凡之身的非凡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苏东坡生于诗书礼仪之家,聪明好学,很有文章天赋。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令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兴奋得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 这一次科举考试,苏东坡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风流倜傥的苏东坡,成为京城人们推崇的偶像,其文章也一时洛阳纸贵。但是,正当苏东坡踌躇满志之时,其母程氏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祜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东坡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东坡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东坡只有二十八岁。 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东坡救灾扶贫,颇多善政,深得人民的敬爱。他虽然离开了京师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奉调到湖州,仍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极为恼火。元丰二年六月,李定、舒宣、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牵强附会,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苏东坡在湖州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可谓千古奇冤!苏东坡被押解回京上路,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在这一年的岁末,苏东坡获赦,配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总共有四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为了糊口,他不辞劳作,情愿做个躬耕自给的农夫,也不受众人的怜悯。他还自号为 “东坡居士”。“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因言惹祸,被贬到荒僻的黄州,也不得不为口腹奔走道途。他叹他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巨变,思想和文章的风格都有所变化,变得自由、旷达、雄浑、大气磅礴,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以及《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的作品。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诏苏东坡改任汝州团练副使,诏中有 “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句子,苏东坡感到了欣喜。不久神宗驾崩,新皇帝登基,小皇帝赵煦年方九岁,由祖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对于苏东坡的才华颇为赏识,于是召苏东坡回京,他迅速升官,最初知登州,到任五日又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师,很快升迁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成为三品的翰林,负责起草诏书,即翰林学士知制诰,达到了他一生仕途的最高峰,也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高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东山再起,他们纷纷要求尽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恢复旧制,而苏东坡则认为尽管变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应该进行区别对待,不能仅凭意气用事。应该说苏东坡的建言是很实事求是的,毕竟王安石变法有进步的一面,不能全盘废除。为了坚持真理,苏东坡多次与执政的司马光发生当面的争论,竟然有人将苏东坡比喻为第二个王安石。或许是感到自己的处境又一次步入艰难,于是,他再次请求外调。元祜四年(1089年)三月,他终于如愿,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苏东坡在杭州太守任内,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更新建筑,建设公立医院、建设城市供水系统、修筑运河、建水库、筑苏堤,整建西湖等等,为这个城市的发展立下不少的功劳,可以看出苏东坡实在是个实干家,也可以看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亲民与仁政情怀。 元祜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宣布继承神宗的未竟事业,不久朝中重臣大换班,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革新派重新执政。 苏东坡既然是两派的共同敌人,这一次又是在劫难逃。不久,苏东坡被撤掉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衔,贬往英州。厄运接连降临,他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安置惠州,即今广东惠阳。苏东坡到达惠州,在惠州学习佛经,吟咏创作,支撑他的无疑又是他的达观和洒脱。绍圣四年,一纸贬书,苏东坡再次被贬为琼州别驾,也就是儋州,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所谓天涯海角,这里是历代贬官最远的地方,苏东坡在此不畏其苦,与民同乐,他的创作也极为丰富。 元符三年(1 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年仅二十四岁,即位的是宋徽宗,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倾向于元奉占老臣的,于是流放边地的许多人接诏内迁,当时有人作诗日:“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苏东坡也在召还之列,年过花甲得以生还,自然感慨万千。他情不自禁,吟诵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幸的是,苏东坡并没有实现回归的梦想。1101年8月24日,苏东坡病逝于北返途中。死后苏辙遵遗嘱将其葬于汝州之峨眉山,这里离京师开封很近。 苏门六君子李文叔作祭文日:“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苏辙所作墓志铭,更是道出了苏东坡一生的精髓,可谓乃兄知音也: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日:‘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日:‘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东坡在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充满了自信与达观,可见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善良。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尽管他一生命运多舛,但他的心地善良天真之至,好像洁白无瑕的碧玉一般。 苏东坡一生的爱心无人可比,他的痛恨之心也是异常强烈的。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痛恨腐朽政治,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东坡的不幸命运也正是他强烈的爱恨与对国家强烈的忧患之心的必然结果。 苏东坡具有独特的思维和人格,这是他能特立独行于历史的重要原因。无论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始终如~地保持着自己的高尚情操,未曾改变。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照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 苏东坡坦然接受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反以其达观和智慧,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命运坎坷沉浮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封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苏东坡一生,可谓历经坎坷。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成功,没有真正的“终南捷径”,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去实现。前代伟大人物为我们走向成功人生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从他们的精神中吸取养分,获得启发,增添自己奋斗的勇气,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鉴于此,撰写此书,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宁建设

蓑雨人生:苏轼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蓑雨人生:苏轼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蓑雨人生:苏轼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蓑雨人生:苏轼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蓑雨人生:苏轼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