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尸检病理学

实用尸检病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慕依 著
图书标签:
  • 病理学
  • 尸检
  • 实用
  • 医学
  • 解剖学
  • 诊断学
  • 临床
  • 病理诊断
  • 医学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7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211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2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尸检病理学(Autopsy Pathology),即病理解剖学(Pathoanatomy),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在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写下过极其光辉的篇章。今天,尽管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类各种疾病的诊断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依赖病理尸检确定死亡病例疾病性质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明确疾病诊断和死亡原因最重要的检验手段(即金标准)。《实用尸检病理学》的构架主要是以解剖组织学部位而设立的,可为尸检人员对其直观部位所见的病变,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为各系统疾病提供了一个尸检范例,可供病理医师书写规范化病理尸检报告时参考;搜集了相对多的肉眼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图片,以便于广大尸检医师或读者通过对图识病,加深对其病理形态描述的理解。

作者简介

郭慕依,194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毕业。1986和1991年曾两度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德州大学圣安冬尼奥医学中心学习肾脏病理学。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兼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擅长肾活检病理学诊断和开展对肾小球硬化机制的研究,曾获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和完成国家和上海市科研基金12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著作有《实用外科病理学》、《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第四卷》等,还参与《大辞海》、《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综合本》等箸作的编写。

目录

第一章 病理尸检方法和尸检病理学诊断
第一节 病理尸检方法
第二节 病理制片技术
第三节 病理尸检报告和临床病理讨论
附:病理尸检报告格式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与纵隔疾病
第一节 心包病变
第二节 心瓣膜病变
第三节 心肌病变
第四节 心内膜病变
第五节 先天性心脏畸形
第六节 大、中血管病变
第七节 心脏肿瘤
第八节 心脏移植
第九节 纵隔肿瘤
附:尸检范例(A.4611—冠心病)

第三章 呼吸系统与胸膜疾病
第一节 上呼吸道病变
第二节 气管、支气管病变
第三节 肺血管病变
第四节 肺部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第五节 肺恶性肿瘤
第六节 胸膜与胸膜腔病变
附:尸检范例(A.3692—肺鳞状细胞癌)

第四章 消化系统与腹膜疾病
第一节 食管病变
第二节 胃病变
第三节 肠道病变
第四节 肝脏病变
第五节 胆囊与肝外胆管病变
第六节 胰腺病变
第七节 腹膜病变
附:尸检范例(A.4668—胃未分化癌)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小球病变
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病变
第三节 肾血管病变
第四节 移植肾病变
第五节 泌尿系统肿瘤
附:尸检范例(A.4080—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第六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红细胞和出血性病变
第二节 白细胞和淋巴结病变
第三节 脾脏病变
第四节 胸腺病变
附:尸检范例(A.5650—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第七章 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
第一节 子宫病变
第二节 卵巢病变
第三节 输卵管病变
第四节 乳腺病变
第五节 妊娠和胎盘病变
第六节 男性生殖器官病变
附:尸检范例(A.4643—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 腺垂体病变
第二节 甲状腺病变
第三节 甲状旁腺病变
第四节 肾上腺病变
第五节 胰岛病变
附:尸检范例(A.3979—甲状腺未分化癌)

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脑脊膜病变
第二节 脑血管病变
第三节 脑实质病变
第四节 脊髓病变
第五节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附:尸检范例(A.5642—视神经脊髓炎)
附录
一、中英文名词索引
二、英中文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艺术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法医学或病理学的专著,而是深入探讨一项古老而精密的技艺——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实践指南与理论探讨。它带领读者走进时间长河的岸边,去倾听那些尘封纸张的低语,理解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如何经受住岁月的侵蚀,并得以延续至今。 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高清的图文对照,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员、档案管理员、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传统工艺心怀敬意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 --- 第一部分:纸张的生命周期与病理 本部分首先从造纸技术的历史演变入手,详述了从古代的麻纸、桑皮纸到近代的机制纸,不同纤维构成与制作工艺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我们追溯了东亚、中东及欧洲不同文明在纸张材料上的独到之处。 重点章节阐述了“纸张的病理”,但这里的“病理”完全指向物质科学层面: 1. 酸性水解与老化: 详细分析了纸张中残留的酸性物质(如明矾、松香)如何催化纤维素降解,导致纸张变脆、变黄。我们展示了通过pH值测定和老化加速实验来评估纸张寿命的科学方法。 2. 生物性侵害: 深入研究真菌(霉菌)、昆虫(蠹虫)对纸张纤维的侵蚀机制。这包括对霉菌孢子的形态学识别、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分析,以及如何制定针对性的IPM(综合虫害管理)策略,而非化学灭杀。 3. 环境致损: 探讨光照(紫外线与可见光)、温湿度波动、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墨色、颜料和纸基质造成的不可逆变化。本部分提供了精确的环境监测工具选择与数据解读指南。 --- 第二部分:文物的初步诊断与风险评估 在正式修复之前,必须进行细致的“会诊”。本部分聚焦于无损检测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 1. 成像技术在文献鉴定中的角色: 介绍了多光谱成像(MSI)和红外反射成像(RRI)如何揭示隐藏的文字、褪色的墨迹或后期修补的痕迹,这对于理解文献的原始状态至关重要。 2. 材料分析: 讲解如何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来确定墨水和颜料中的元素组成,例如区分铁胆墨与碳素墨,或鉴定矿物颜料的来源,为修复用材的选择提供依据。 3. 损伤分级与优先顺序制定: 建立了一套基于国际标准的文献损伤严重程度量表,帮助机构根据资源和风险,科学地决定抢救性保护的先后顺序。 --- 第三部分:传统修复材料的科学基础 成功的修复依赖于与原作材料的化学相容性。本章详细考察了古典修复材料的化学特性和长期稳定性。 1. 天然粘合剂的化学结构: 深度解析了动物胶(皮胶、鱼胶)和植物淀粉胶(小麦淀粉、葛根淀粉)的蛋白质和多糖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粘接强度和可逆性。 2. 纤维性补笺材料的选择: 探讨了如宣纸、竹纸、棉纸等不同纤维材料在抗老化性、透明度、吸水性上的差异。强调了选择与原书纸张“同源性”的重要性。 3. 稳定剂与缓冲剂: 介绍如何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碳酸钙、氧化镁等碱性物质,对新添补纸张或区域进行酸度中和,以延长修复材料的使用寿命。 --- 第四部分:精细化修复技术的操作规范 这是全书操作性最强的一部分,通过分步图解,展示了高级修复师的日常工作流程。 1. 干燥与平整技术: 涵盖了从基础的重物压平到使用温湿度控制的烘干箱,以去除褶皱和卷曲的精细操作。 2. 污渍处理与去酸: 介绍了针对性的去污方案,例如使用局部湿润法(Spot Dampening)处理水渍和油渍,以及应用非水性去酸剂对局部酸败区域进行处理。 3. 纤维重构与补洞: 详细讲解了“补纸术”(纸纤维的再造与粘贴)的技巧,包括如何用毛笔和针引导新纤维填充撕裂处,实现“隐形”修复。 4. 合页与装帧的恢复: 针对宋元以来的不同装帧形式(如经折装、蝴蝶装、线装),提供了合页的重制、线绳的更换以及书脊的加固的专业技术。 --- 第五部分:数字化保存与实体保护的协同 本部分探讨了当代技术如何辅助和提升传统保护工作。 1. 高精度三维文档化: 如何使用3D扫描技术记录古籍的物理形态(如书页的厚度变化、装帧的立体结构),作为未来干预的基准数据。 2. “数字孪生”与虚拟修复: 介绍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图像,在计算机环境中模拟不同的修复方案,从而在实际操作前预估效果和潜在风险。 3. 微环境控制系统: 深入研究恒温恒湿柜、惰性气体封存技术(如对高价值孤本的真空封装),确保已修复文献的长期稳定状态。 --- 第六部分:特殊载体的保护与挑战 古籍并非只有纸本。本部分拓展了保护的范畴: 1. 绢本与锦缎保护: 针对易受光照和湿度影响的丝织品材质,介绍其支撑、清洁和重新装裱的技术。 2. 墨迹与颜料的稳定化: 研究如何使用树脂固定剂或微量化学试剂来稳定易脱落的粉彩或洇散的墨迹。 3. 拓片与地图的保护: 讨论了这些大尺寸、结构复杂的文献在搬运、展陈和存储中的特殊要求。 --- 第七部分:保护伦理与遗产管理 保护工作远非纯粹的技术操作,它承载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1. 可逆性原则的深度探讨: 强调所有修复干预都应在技术上和化学上可逆的伦理要求。 2. 最小干预与最大保留: 辩证分析何时应进行彻底的“复原”,何时应选择“减缓衰老”的保守策略,尊重文物的历史层次感。 3. 全球保护标准的接轨: 介绍了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如ICCROM, IPI)关于文献保护的最新共识和操作指南,鼓励从业者进行持续的专业交流与学习。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构建起一座连接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桥梁,为珍贵文献的永续流传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法医学感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段探索的开始。《实用尸检病理学》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法医在尸检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尸体的细致检查,还原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述各种外伤、中毒、窒息等死因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特征来判断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甚至死亡时的具体情境。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DNA鉴定、毒物分析等现代法医技术在尸检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司法公正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本解读生命最后谜团的“侦探小说”。它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法医们是如何用科学的手段,为逝者发声,为生者伸张正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深邃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专业而肃穆的气息。我一直对医学,特别是解剖学和病理学领域充满好奇,虽然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平日里也会阅读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这次选择《实用尸检病理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生命终结过程的好奇,以及对医学工作者严谨态度的敬佩。翻开书页,我被其精美的插图所吸引,虽然是一些医学图像,但通过细致的标注和清晰的排版,即使是门外汉也能对其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器官组织病变的描述,那些细微的颜色、形态的变化,都承载着疾病的故事。书中对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解释,也让我对人体如何受到疾病侵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有些内容对我而言可能过于专业,但我依然沉浸其中,试图理解那些晦涩的医学术语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我设想,这本书对于医学生、病理科医生以及法医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诊断病情,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学史颇感兴趣的读者,尤其对那些能够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学科发展着迷。《实用尸检病理学》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颇具专业性,但我想象中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人类与疾病斗争历史的史诗。我尤其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死亡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早期解剖学的发展,以及那些伟大的先驱们是如何克服种种阻碍,一步步揭开人体奥秘的。我想象着,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病理学家们是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从尸体上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书中对各种疾病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描述,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现象的呈现,更是对人类生存挑战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医学是如何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摸索走向精准。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病例的分析,看看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在我眼中,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医学发展脉络的一条重要纽带。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传递知识,而最深刻的知识往往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实用尸检病理学》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能够将抽象的医学理论具象化的教学宝典。我设想,书中会用大量的图表、案例来解释复杂的病理过程,让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史的个体,在疾病面前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背后的医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清晰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疾病是如何破坏这种平衡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启迪。它将帮助我,无论是作为一名学习者,还是一名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普通人,都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运作机制,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守护这份珍贵的生命。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生命的脆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实用尸检病理学》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部关于生命与疾病的深刻哲学探讨。我好奇书中会对那些侵蚀生命的顽固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进行怎样的剖析。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变异,那些在解剖台上暴露出的器官损伤,在我看来,都是生命在与病魔抗争时的悲壮写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疾病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生命的轨迹,又是如何一步步吞噬掉宝贵的生命。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一些罕见病、疑难病的介绍,这些疾病往往更加神秘,也更能展现医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沉思,它将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如何才能更积极地对抗病魔,如何才能在生命的有限中,活出无限的精彩。

评分

第六节 大、中血管病变

评分

第三节 输卵管病变

评分

第一节 上呼吸道病变

评分

第三节 肾血管病变

评分

第六节 胸膜与胸膜腔病变

评分

附:尸检范例(A.3692—肺鳞状细胞癌)

评分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与纵隔疾病

评分

附:病理尸检报告格式

评分

第三节 心肌病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