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隅,史稱嶺南。嶺南文化,源遠流長。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融匯升華,自成宗係,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韆百年來,為華夏文明的曆史長捲增添瞭絢麗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進人十九世紀的南粵,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的搖籃和資産階級維新思想的啓濛之地,繼而成為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和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策源地和根據地。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鬥爭中前僕後繼,可歌可泣,用鮮血寫下瞭無數彪炳韆鞦的史詩。業績煌煌,理當鎸刻青史、流芳久遠。
《詩毛氏傳疏》一書最早的版本,是清道光鹹豐間陳氏五種本。所謂五種本,包括道光二十七年(1847)武林愛日軒刻《詩毛氏傳疏》、鹹豐元年(1851)蘇州漱芳齋刻《釋毛詩音》、道光二十七年武林愛日軒刻《毛詩說》、鹹豐九年王載雲刻《毛詩傳義類》、鹹豐八年許文一刻《鄭氏箋考徵》,是陳奐《詩經》學著作的匯刊本,雖各有題簽木記,而版式統一。此本刊於陳奐生前,年代早而錯誤少,為後世所重,曾多次影印齣版。其中山東友誼齣版社《孔子文化大全》叢書影印海寜楊蕓士藏本係此書最早刻本,很好地保留瞭原刻本麵貌,故選作此次整理的底本。而北京中國書店、上海古籍齣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及學苑齣版社《詩經要籍集成》影印自同一底本,此本曾對原版片進行過校勘剜改,此次整理對其成果也多有吸收。陳氏五種本在光緒十年由徐子靜覆刻,而《清經解續編》亦收錄此書,二者皆曾做過一定的校勘,因此取為校本。此外,民國年間鴻章書局有石印本,民國二十三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曾以徐子靜本為底本,齣版過排印本,但句讀錯誤頗多,故不與取用。鑒於陳奐泥於古說,好作古文,校點者在整理時采取的原則是:盡量保留其行文特色,隻對部分不影響文意的異體字進行統一。
評分這是嶺南文庫齣版最好的一本,其餘算是地域資料,這本可算研究金石學動態的一份資料。
評分如捲首擬目“肇慶府閱江樓聖祖仁皇帝禦書碑六”(P5),這是襲用翁書原文,但其餘各處標目均已改稱“康熙”,此處亦應統一為“康熙”。
評分本書是新近齣版的嶺南文庫圖書之一,內容是翁方綱的考證嶺南碑刻的注解。值得研究
評分優惠價格,謝謝京東,再接再厲!
評分陳奐(1786-1863),字碩甫,號師竹,晚年自號南園老人,江蘇長洲人。鹹豐初年舉孝廉方正。《清史稿》有傳。陳奐初從江沅治古學,又從段玉裁學習《毛詩》、《說文》,後又曾問學於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與當時學術名傢交遊,得聞經學傢法。他畢生治學,於《詩經》用力最勤,其學尊崇詩序,專攻毛《傳》,以其“文簡而義贍,語正而道精,洵乎為小學之津梁,群書之鈐鍵”。(《詩毛氏傳疏敘》)然自鄭玄為毛《傳》作《箋》,間雜三傢《詩》說,淆亂毛《傳》,導緻其一切名物禮數自漢以來無人稱引,名存而實亡。因此,陳奐殫精竭慮,以十八載之功,撰成《詩毛氏傳疏》一書,廢去鄭《箋》,專疏毛《傳》,旨在恢復發揚毛《傳》之精要,並輔以《釋毛詩音》、《毛詩說》、《毛詩傳義類》、《鄭氏箋考徵》四種。又有《毛詩九榖考》、《公羊逸禮考徵》、《師友淵源記》、《三百堂文集》等傳世。
評分本書校點者為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陳錦春二位先生,審稿人為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先生。《毛詩後箋》和《毛詩傳箋通釋》此前都曾整理齣版,而《詩毛氏傳疏》則是首次推齣標點整理本,希望本書的齣版能為廣大《詩經》學研究者提供紮實可靠的文本資料,有所裨益。
評分據《補注》凡例:“翁著原無目錄及編目,為方便讀者查閱,本書在篇首增編目錄,正文內加插篇目。”此舉甚佳,然待完善處亦多。
評分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3]捲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捨王位齣傢,名法藏比丘,曆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於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就佛果,在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1],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