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晉] 陳壽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03079
版次:2
商品編碼:1092025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82-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10
套裝數量:5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三國誌(套裝共5冊)》的版本很多,常見的有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金陵活字本、江南書局刻本,其中百衲本是影印的,其餘三種是刻本。當今為通行的是中華書局新式校點本,它是對以上四種版本作瞭校勘而成的,還容納瞭自清代以來所有專傢考證修訂的各方麵的成果,可以說是當今完善的版本。

內容簡介

  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20-280),是中國曆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期。記載這60年曆史的比較完整的史書,是西晉初年陳壽著的這部《三國誌》。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三國是我國封建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具有特色的曆史時期,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國的曆史大緻經過瞭九十年,也就是說從公元190年軍閥混戰始至公元280年晉滅吳統一南方止。但也有不少史學傢以曹丕稱帝的公元220年算起。如果仔細考察三國的曆史,還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為科學,因為在魏、蜀、吳三國形成之前,確有一段形成過程。三國是東漢王朝的繼續。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土地所有製迅速發展,土地兼並異常激烈,宦官、外戚兩個集團的交相乾政和互相傾軋,更加造成瞭政治的極端黑暗和朝廷腐敗,再加上對羌族的連年用兵和自然災害的不斷襲擊,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終於激起瞭公元184年的黃巾軍起義。起義軍在張角、張寶、張梁等人領導下,迅速發展起來,其規模聲勢嚴重威脅著東漢王朝的統治。漢靈帝為之恐慌,先後派兵圍剿黃巾軍,首先以何皇後的哥哥何進為大將軍,率軍屯駐洛陽近郊,派盧植赴河北討伐張角,派皇甫嵩、硃攜赴潁川(今河南禹縣)討伐以波纔為領袖的另一支黃巾軍。
  ——某網友

  ★陳壽的《三國誌》是從東漢末年的戰亂開始記載,重點也是東漢末和三國時代的曆史為主,並不是以晉朝結束三國統一為主,對三國中後期的曆史事件記載簡略。這不是陳壽故意維護魏晉,不顧曆史事實,因為當時王隱的《魏書》是記載魏國曆史為主,陳壽在創作《三國誌》時沒有完全局限於魏國曆史,也是不願與王隱的著作重復,他沒有過多記錄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是因為當時晉朝正在準備《晉書》的創作,正為年限起始爭論,但是已經著手準備瞭,張華、杜預也都推薦瞭陳壽參加《晉書》創作。陳壽在寫三國曆史時,不過多寫司馬氏是不願與當時《晉書》的創作準備工作衝突,在陳壽書中雖然沒有記述司馬氏的隱諱,但是也沒有記載司馬氏的很多曆史功績、言行,不能說他是故意為司馬氏迴護。陳壽的《三國誌》以東漢末到三國的中期為主,總體上是真實可以相信的。
  ——某網友

目錄

三國誌(第1冊)
捲一 魏書一 武帝操
捲二 魏書二 文帝丕
捲三 魏書三 明帝睿
捲四 魏書四 三少帝
齊王芳
高貴鄉公髦
陳留王奐
捲五 魏書五 後妃
武宣卞皇後
文昭甄皇後
文德郭皇後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捲六 魏書六 董卓
袁紹
袁術
劉錶
捲七 魏書七 呂布
臧洪
捲八 魏書八 公孫瓚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張燕
張肅
張魯
捲九 魏書九 夏侯惱
韓浩
史渙
夏侯淵
曹仁
弟純
曹洪
曹休
子肇
曹眞
……
三國誌(第2冊)
三國誌(第3冊)
三國誌(第4冊)
三國誌(第5冊)

精彩書摘

  三國是我國封建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具有特色的曆史時期,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國的曆史大緻經過瞭九十年,也就是說從公元190年軍閥混戰始至公元280年晉滅吳統一南方止。但也有不少史學傢以曹丕稱帝的公元220年算起。如果仔細考察三國的曆史,還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為科學,因為在魏、蜀、吳三國形成之前,確有一段形成過程。
  三國是東漢王朝的繼續。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土地所有製迅速發展,土地兼並異常激烈,宦官、外戚兩個集團的交相乾政和互相傾軋,更加造成瞭政治的極端黑暗和朝廷腐敗,再加上對羌族的連年用兵和自然災害的不斷襲擊,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終於激起瞭公元184年的黃巾軍起義。起義軍在張角、張寶、張梁等人領導下,迅速發展起來,其規模聲勢嚴重威脅著東漢王朝的統治。漢靈帝為之恐慌,先後派兵圍剿黃巾軍,首先以何皇後的哥哥何進為大將軍,率軍屯駐洛陽近郊,派盧植赴河北討伐張角,派皇甫嵩、硃攜赴潁川(今河南禹縣)討伐以波纔為領袖的另一支黃巾軍。
  在潁川戰場上,波纔領導的黃巾軍英勇奮戰,拼殺頑強,硃攜和皇甫嵩屢遭失敗。後來皇甫嵩利用火攻,藉大風天氣,攪亂瞭農民軍的隊伍,緻使農民軍幾萬人犧牲,波纔最後戰死。
  在河北戰場上,張角領導的黃巾軍和盧植的軍隊戰鬥瞭相當一段時間,相持不下,漢靈帝以盧植無能,又唯恐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打洛陽,便先後派董卓、皇甫嵩替換盧植,大規模地嚮張角進行攻擊。皇甫嵩用計麻痹農民軍,在深夜進行突然襲擊。由於農民軍缺乏戰鬥經驗,沒有足夠的防備,緻使起義軍一下子犧牲瞭八萬餘人。農民軍無奈退至下麯陽(今河北省晉縣西),繼續與皇甫嵩作戰,由於雙方各方麵條件的懸殊,農民軍十多萬人壯烈犧牲。張角、張梁和張寶先後陣亡、病死。
  黃巾軍的主力部隊,經曆瞭九個月的激烈戰鬥,雖然被朝廷軍隊剿滅瞭,主要領導人也犧牲瞭,但並沒有徹底失敗,不少黃巾軍的餘部仍在不同地區堅持戰鬥,一直到公元192年,青州(今山東淄博市臨淄東北)的黃巾軍還有三十多萬。公元205年,黃巾的友軍黑山軍尚有十餘萬人。總共四十多萬農民軍,後來還堅持鬥爭瞭很長時間。黃巾軍大起義失敗瞭,但在很大程度上摧毀瞭東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使它陷入苟延殘喘的境地,加速瞭它早日崩潰。
  公元189年,靈帝死,少帝立。當時因宦官的權勢太大,大將軍何進為控製宦官的權勢發展,召引盤據在河東(今山西西南部)的董卓進京,加強外戚的權勢。但事情泄露,何進反被宦官所害。袁紹帶兵報復,宦官兩韆多人被殺。不久,董卓進入洛陽,廢瞭少帝,令漢獻帝即位。董卓對人民更為殘暴,把漢朝群臣完全不放在眼裏,大有取代漢朝之勢。對此有不少政治野心傢以討董卓為名,紛紛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公元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於許昌,開始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隨時用朝廷的名義發號施令,以適應自己的需要。漢朝從此名存實亡,三國時期從此拉開瞭曆史的序幕。
  曹操急於早日統一黃河中下遊流域,但袁紹在北方占據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幽州(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及遼寜大部)一帶,勢力強大,嚴重阻礙瞭曹操統一黃河中下遊流域的設想。公元200年,曹、袁兩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展開瞭戰略性決戰。最後,曹操以少勝多,打敗瞭袁紹,消除瞭一大障礙。在此後的二、三年中,曹操徹底肅清瞭袁紹的殘餘勢力,實現瞭黃河中下遊流域的統一。
  在官渡之戰前後,孫權在南方,繼承父兄開創的基業,獨霸瞭長江下遊地區。自稱漢傢宗親的劉備,這期間也沒有等閑視之,而是積極策劃,準備力量,待機行動。暫寄身於荊州(今湖北湖南兩省的大部分及河南西南部)牧劉錶。
  公元208年,也就是在官渡大戰之後,曹操雄心勃勃,親自率軍南下,攻打荊州,追擊劉備。並威脅孫權,開始實現他統一全國的計劃。劉備和孫權采納瞭魯肅和諸葛亮的建議,聯閤作戰,一緻抗曹。擔任吳軍主將的周瑜,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境)長江南岸火燒曹軍戰船數十艘,孫、劉聯軍乘曹軍混亂不堪之際,分頭發動猛烈進攻,以總數不足五萬人的兵力,戰勝瞭擁有二十餘萬人的曹軍,取得瞭全麵的勝利,緻使曹操被迫退迴北方。戰後,孫權在江南的地位得到穩固,劉備也乘機占據瞭荊州的部分地區,又往西取得瞭益州(今四川省等),到此三分天下的形勢大緻已定。
  公元220年,曹操死,兒子曹丕繼位,廢瞭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建都洛陽。公元221年,劉備也自稱漢帝,建都成都,曆史上稱蜀國或蜀漢。公元222年,孫權也正式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至此,三國政權鼎足而立的局麵正式形成。魏、蜀、吳三國正式建立之後,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減少,各自集中精力在自己的政治區域內進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經濟改革,削平本地區內零散的分裂割據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魏國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前,就開始瞭經濟上的改革,著手於農業,在許昌一帶辦屯田,取得瞭很好的效果,為後來稱霸一方戰勝對手提供瞭豐厚的物質條件。曹丕稱帝後,發揮曹操的興農思想,擴大屯田的規模,興修水利工程,開闢瞭水稻田,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有瞭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在政治上,曹操“唯纔是舉”,提拔瞭一批有纔能的人。曹丕也吸收瞭一些德纔兼備的人物,在三國人纔雲集的時代,曹傢人纔最多。
  孫權統治的吳國也在江淮一帶大規模屯田,在今浙江省境內廣泛興修水利,還從北方引進較為先進的生産技術。大大促進瞭長江下遊地區的開發。不僅如此,孫權還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以促使吳國的興盛和發展。
  劉備建立的蜀國,任諸葛亮為丞相,在四川積極發展生産,派得力人員管理都江堰,還新修瞭一些水利工程。他為瞭安定後方,努力改善瞭跟今貴州省、雲南省等地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從而加強瞭漢族跟西南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係。
  魏、蜀、吳三國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及其文化、外交上發展都是很不平衡的。就其總體來說,魏強於蜀、吳,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吳、蜀聯閤,對抗曹操。但是到瞭後來,吳、蜀為瞭爭奪荊州,發生瞭矛盾。公元220年,吳利用關羽對魏作戰的機會,突然進行襲擊,奇取瞭荊州,殺瞭關羽。為此,劉備於公元222年親自率兵討伐吳國。蜀吳兩國軍隊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麵)展開瞭大規模的戰爭。夷陵決戰,以吳國勝,蜀軍敗而告終。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積勞成疾,生病而死。諸葛亮依照先主之命輔佐劉備之子劉禪即位,繼續推行聯吳抗魏的原則,一心想要北上奇取中原,重振漢傢大業。但是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公元234年,蜀軍又一次北伐,魏派大將司馬懿前去應戰,兩軍在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展開瞭智勇相兼的曆史大戰,戰爭進行到相持階段,勝負難斷之際,蜀軍軍師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無力再戰,無奈隻好撤軍。
  從此,蜀國的勢力日漸衰落,而魏國大權慢慢控製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架空瞭皇帝。公元263年,蜀國終於被魏國所滅。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魏帝,建立瞭晉朝,後稱晉武帝,建都於洛陽。公元280年,司馬炎調集重兵攻打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又滅瞭吳國。從此結束瞭東漢以來幾十年分裂割據的局麵。西晉的建立,代替瞭三國鼎足的曆史,齣現瞭短期的中國統一。
  三國時期,是人纔輩齣的時代,在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不僅湧現瞭大批的政治傢和軍事傢,還湧現齣瞭大批的哲學傢、文學傢和自然科學傢。緻使三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麵都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
  曹操可謂是三國時期政治舞颱上的傑齣代錶。在三國尚未形成之前,軍閥混戰之中就顯露齣他傑齣的政治纔能和軍事纔能。他利用各方麵的條件,消除瞭不少軍閥勢力,改革東漢以來不適應自己政治需要的弊端,吸收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參加政權的謀劃,網絡人纔,抑製豪強,興修水利,發展生産,堅持統一,為魏國的建立奠定瞭雄厚堅實的基礎。
  在軍事上,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時代的典型,在蜀國形成前後,他是一位能夠決定成敗勝負的關鍵性的軍事傢。他在著名的隆中對策、聯孫抗曹、幫助劉備雄霸一方、建立漢蜀、輔佐劉禪治理蜀國、“七擒孟獲”、“五齣祁山”中,都顯示齣非凡的軍事纔能。他的軍事思想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哲學上,以魏國最為發展,開瞭清淡玄學的風氣。《老子》、《莊子》和《周易》號稱“三玄”,是當時玄
  學傢的經典。王弼(226~249年)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人,是玄學的創始人。他在《老子注》、《周
  易注》、《周易略例》等著作中,極力宣揚“貴無”的理論,以非物質性的“無”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一種客觀唯心論者。從現實意義來說,主張任其“自然”的“無為”,把封建的道德規範壓低到次要地位,這便為
  當時封建上層的貪欲製造瞭理論根據,也可以說是某利頹廢生活在意識上的反映。盡管如此,他的著作和理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在文學藝術領域,更應首推曹氏父子。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傢、軍事傢,而且是一位傑齣的文學傢、散文傢。他的代錶作,如《短歌行》、《步齣夏門行》、《自明本誌令》等,在中國詩史和散文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産生過很大的影響,魯迅曾評價曹操是一代文風改革的大師。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評論專著。曹植的五言詩給中國詩歌的發展注入瞭新的內容,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在曹氏父子的影響下,還有“建安七子”,他們也為當時的文學發展做齣瞭不小的貢獻。另外在科學和醫學上,也不乏人纔,張仲景、華佗就是當時著名的醫學大師,還有機械製造傢馬鈞等。他們在中國科學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總之,三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輝煌的成就,流傳下來為後人所繼承。
  魏、蜀、吳三國曆史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其時間來說,長短不一。孫權建立的吳國時間最長,從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至公元280年孫皓降西晉,共經曆瞭五十九年。其次是曹魏,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到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魏元帝曹奐建立瞭西晉,共計四十五年。蜀漢國生存時間最短,從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至公元263年劉禪亡於曹魏,共計四十三年。
  魏、蜀、吳三國曆史發展的復雜過程,為後來的史學傢進行研究造成瞭很多睏難,加之史學傢的地位、立場、觀點的不同,産生過誰是“正統”之說。有的揚魏抑蜀,以魏為正統;有的揚蜀抑魏,以蜀為正統。誠然,事實上魏、蜀之間確實有過彼此圖謀吞並對方的過程,但由於種種原因,雖然經過幾次戰爭,誰都未能吃掉對方。吳國在彼此吞並的過程中,錶現得不那麼突齣,“正統”之說沒有涉及它。其實,三國之間的戰爭目的,都是為瞭擴大自己的地盤,奪得全國的統一領導權,不必要有什麼“正統”之說。三國曆史錯綜復雜,傑齣人物風起雲湧,事件眾多。《三國誌》便是記錄三國曆史全過程的一部史書。
  《三國誌》記載瞭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起,前後共計九十年的曆史。《三國誌》繼《史記》、《漢書》而作,成書則在《後漢書》以前。司馬遷的《史記》是通史體,班固的《漢書》是斷代史體,《三國誌》把三國分成三書,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共六十五捲,在斷代史中彆創一格。《三國誌》全書敘事脈絡分明,文字簡約明暢,寫人寫事,時見文采。
  《三國誌》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233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做過蜀國觀閣令史,入晉後曆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等官職。三國時期,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晉王瀋著的《魏書》,魏魚豢著的《魏略》;吳韋昭著的《吳書》。陳壽根據當時的曆史典籍,撰《魏書》三十捲、《吳書》二十捲。由於他是蜀人,又是史學傢譙周的弟子,從小即注意研讀史書,留心蜀國史實的搜集整理工作,最後又寫成《蜀書》十五捲。這六十五捲三國史,閤為一書稱為《三國誌》。
  陳壽是晉臣,奉命修史,自然以魏為正統,稱魏的君主為帝,敘人“紀”中,而對蜀、吳的君主,隻是立為“傳”,而且對晉的統治者難免有隱惡溢美之辭。這與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統治者的諷刺與揭露的態度相比,顯然略遜一籌。這是因為他們的地位、處境不同所決定的,也是一種曆史和階級的局限所緻。《三國誌》以文筆簡潔著稱,但因敘述過簡,在史實和人物的具體描寫上,就比不上《史記》、《漢書》那樣傳神、形象、生動。因此,清人李慈銘在《越漫堂日記》雲:承祚固稱良史,然其意務簡潔,故裁製有餘,文采不足;當時人物,不減秦漢之際,乃子長作《史記》,聲色百倍,承祚此書,暗然無華,範蔚宗《後漢書》較為勝矣。”應該說李氏從史學比較研究的角度所作的評論是客觀的。在陳壽死後一百三十餘年,南朝劉宋時期的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
  裴鬆之生於公元372年,卒於公元451年,字世期,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人,到劉宋時期為中書侍郎,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傢,他是奉宋文帝的命令,為《三國誌》作注的。他打破瞭傳統的作注格局,不在訓詁、製度及名物等方麵作解釋,而是重在糾正謬誤,補缺史料。他前後引據瞭漢魏到劉宋的著作約一百四十餘種,文字超過原書三倍,引書首尾完整。更可貴的是其中大部分原著已亡佚,由於裴鬆之的博引,保存下來,使後人可以從中窺見原書的麵貌。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描寫的《赤壁之戰》就是綜閤瞭陳壽的《三國誌》中各有關人物傳記和裴注所引的史料加工而成的。因此,我們說陳壽的《三國誌》是後人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著作,裴鬆之為其所作的注也是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

前言/序言


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畢業幾年,很久沒有聞到書香氣息

評分

評分

評分

捲十 百源學案下(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評分

  《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無遺,備受曆代統治者及文人學士兵青睞,視之為必讀之書。

評分

圓瞭多年的願望,共241本,書目無誤。

評分

薄薄的幾本書 拿手裏不纍 印刷字跡還算清晰 繁體竪排 沒有其他齣版社的做比較 個人認為中華書局的這套書不錯

評分

6月8日半價搶的,28日送到,重復瞭一本,缺瞭一本,7月8日寄迴書局,8月8日寄迴來缺本。整整2個月。其他見圖。

評分

印刷不是很清晰,墨色不均,有的偏淡,稍顯模糊,總體來看還可以,我是指半價的時候是值得購買的。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二十四史:三國誌(套裝共5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