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 [Astonishing Hypothesis: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 [Astonishing Hypothesis: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F·克里克 著,汪云九 等 译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认知科学
  • 意识
  • 大脑
  • 灵魂
  • 科学哲学
  • 生物学
  • 心理学
  • 进化论
  • 神经生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22829
版次:2
商品编码:108937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第一推动丛书
外文名称:Astonishing Hypothesis: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试图用科学方法来解释意识的奥秘。在此,我并非想给出关于意识问题的直截了当的答案。我倒希望能够如此,但是目前似乎太困难了。当然,某些哲学家误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我而言,他们的解释并不属于科学真理的范畴。这里我想做的是勾画出意识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些如何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建议。我将要提出的是一个特定的研究策略,而不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理论。我想要知道的是,当我看某个东西时,在我头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本书是为那些对于意识问题有科学兴趣却没有专业知识的一般读者而写的。这意味着我必须用相对简单的术语去解释关于意识的方方面面。即便如此,某些读者仍会发现本书的某些部分难于理解。对此,我想说:不要因为那些不熟悉的争论和实验细节的复杂性而泄气。再坚持一下,或者干脆只是浏览一下这些难懂的章节,大致的意思一般是很容易懂的。

作者简介

F·克里克( Francis Crick),英国物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他与詹姆斯。沃森合作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为此他们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奖。他也是《狂热的追求》(、What mad Pursuit)、《生命本质》(Life Itselt)和《分子和人》(Molecules and Men)等著作的作者。克里克博士向世界各国的专业人员和外行徽广泛讲演,也是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索尔克研究所的一位杰出的研究教授。
汪云九,1937年生于浙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精彩书评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一位善于提出问题并给出惊人回答的天才。在一个细胞的所有分子中,哪些是生命之源呢?他的回答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变革。在大脑的所有细胞中,哪些又是灵魂之源呢?他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科学故事,正如他探索DNA分子结构一样富有戏剧性。《惊人的假说》是一位卓越科学家的非凡之作。轻松的语调中,作者透彻的思想闪烁在字里行间。
——特里·塞吉诺斯基加州圣迭戈大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教授

目录

原作者为中译本所作的序
前言
致谢
译校者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意识的本质
第三章 看(Seeing)
第四章 视觉心理学
第五章 注意和记忆
第六章 知觉瞬间:视觉理论

第二部分
第七章 人脑的概述
第八章 神经元
第九章 几类实验
第十章 灵长类的初级视觉系统
第十一章 灵长类的视皮质
第十二章 脑损伤
第十三章 神经网络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视觉觉知
第十五章 一些实验
第十六章 种种推测
第十七章 振荡和处理单元
第十八章 克里克博士的礼拜天
关于“自由意志”的跋
附录
神经科学中常用的长度、时间和频率单位
词汇表
续读书目
参考文献
插图出处

精彩书摘

更加哲学性的问题又怎样呢?我确信当我们完全理解了意识的神经机制时,这些知识将回答两个重要问题:意识的一般本质是什么?进而使我们可以有意义地谈论其他动物的意识的本质,以及人造机器(如计算机)的意识。意识给有机体带来了哪些好处,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会有意识。最终或许会发现,视觉觉知的出现是因为它的详细信息需要发送到脑的若干不同区域。把这些信息彻底明晰化可能比把它们以隐含的方式沿着不同的通道传递更有效。具有一个单独的清晰的表象也可以防止脑的一部分使用对视觉场景的一种解释而同时另一部分使用另一种相当不同的解释。当信息仅需要被送到一个地方时,它会按照经验而不必有意识便可以到达那里。
真正被证明是困难或不可能建立的是意识的主观本质的细节,因为这将依赖于每个有意识的有机体使用的精确的符号体系。除非我们能够把两个脑以一种足够精确和详细的方式联系到一起,否则我们无法直接地把一个脑中的符号体系传递给另一个脑。即便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它或许还有它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不了解意识的神经关联,我并不相信这些问题中的有哪个能得到会思考的人们能接受的答案。
我特别要对那些目前相当活跃地工作在脑(特别是视觉)研究领域的许多科学家说几句话。正是他们所持有的相当保守的态度,阻碍了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

前言/序言


宇宙的脉搏与意识的深渊 我们身处一个由星辰、星系、黑洞和引力波构成的宏大舞台,然而,最令我们着迷的,或许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难以捉摸的“我”。《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并非一本关于宇宙奥秘的科幻小说,也不是对宏观宇宙膨胀理论的深入剖析。它是一次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深刻探索,一场旨在揭示意识、情感、记忆以及我们所谓“灵魂”之谜的科学求索。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穿越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乃至古代智慧的旅程,去理解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我们”,以及我们的意识究竟从何而来。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幅绚丽的日落,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你听到一首熟悉的旋律,脑海中浮现出尘封的往事;你思考一个哲学难题,一种抽象的意识在脑海中闪烁。这些日常的体验,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构成我们身体的数万亿细胞,特别是那被誉为“宇宙中最复杂结构”的大脑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油然而生:这些由神经元、突触和生物电信号组成的物质实体,是如何涌现出如此丰富、主观且具有连续性的意识体验的?“我”是谁?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这些古老的问题,在本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科学视角。 本书并非试图用神秘主义或超自然解释来填充我们对意识的认知空白。相反,它坚定地立足于科学的土壤,审视当前神经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试图将大脑的物质运作与主观意识体验联系起来的假说。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审慎和科学家的严谨,梳理了自早期哲学对心灵问题的思考,到现代大脑成像技术、神经递质研究、意识障碍病理学等一系列科学探索的脉络。在这条蜿蜒曲折的探索之路上,我们将遇到许多关于大脑如何编码信息、如何产生情感、如何形成自我认同的科学假说,并深入探讨这些假说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例如,书会引导我们思考,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定的神经回路激活,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整体协调?当我们在经历痛苦或快乐时,哪些化学物质在我们的体内舞蹈,又如何在大脑中转化为我们清晰可辨的情感体验?当我们回溯一段童年记忆时,那些被储存在大脑深处的信号是如何被重新激活,并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本书将试图从科学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可能的解释,并勾勒出一条从生物基础到意识涌现的潜在路径。 更进一步,本书还将触及意识研究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主观经验的本质。我们如何能够“感觉”到红色?“听见”音乐的和谐?“体验”到爱恋的甜蜜?这些“质感”(qualia)——那些我们感知到的、独一无二的主观感受——似乎难以被纯粹的物质性解释所完全涵盖。本书将审视那些试图弥合物质与意识鸿沟的科学理论,例如信息整合理论、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等等。它将鼓励读者思考,我们所认为的“灵魂”或“自我”,是否仅仅是大脑中高度复杂的计算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涌现属性?或者,是否存在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或生物学原理,能够解释这种主观体验的独特性? 作者并不会回避科学研究中的模糊地带和未解之谜。相反,本书正是在这些未知领域中寻找“惊人的假说”。它会呈现科学家们是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挑战面前,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提出理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他们对意识的理解。我们会看到,一些曾经被认为是超自然现象或宗教领域的议题,如今正被科学家们以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令人振奋的进展。这本身就是一场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颂歌。 《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但对于那些对人类自身奥秘充满好奇,渴望理解“我”为何如此,以及我们与宇宙之间潜在联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将是一次极其宝贵的智力冒险。它将挑战我们既有的观念,拓展我们对生命和意识的认知边界,并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充满科学魅力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存在。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对“惊人假说”的追求。它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展示科学探索的路径,并鼓励读者一同思考。它提醒我们,尽管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意识的奥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之一。而正是这种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那些大胆的、甚至听起来有些“惊人”的假说,驱动着我们不断前进,试图揭开生命的终极面纱。 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不会找到一个确切的“灵魂”的物理位置,但你一定会对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意识的涌现机制,以及科学在理解我们自身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拥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广阔的理解。它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意识本质的科学追问,一场关于物质与精神、大脑与心灵之间神秘连接的深刻探索。它邀请我们一同进入那片浩瀚的意识海洋,去感受那涌动的生命脉搏,并试图在那深渊之中,捕捉一丝理解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看重一本好书能否在阅读过程中带给我“顿悟”的感觉,而《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这个书名,已经给了我这样的预感。我知道,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惊人的假说”,这些假说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打开了新的研究领域,甚至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猜想,这本书所提出的“惊人假说”,很可能正是如此,它或许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意识,为什么会有主观体验,为什么我们感到自己是“我”。这种尝试,本身就充满了勇气和魅力。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清晰而又生动的语言,阐述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精妙。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思考,我们作为生命体的独特之处,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时,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气息所吸引。我猜测,作者一定是一位在科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同时又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充满着孜孜不倦求索精神的智者。这本书,我预感,将不仅仅是关于生物学或者神经科学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意识海洋的探险,一次对“自我”根源的追问。我设想,作者会带领我们穿梭于大脑的神经网络,解析那些微小的神经元如何协同工作,构建出我们纷繁复杂的情感、思想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喻的生命体验。那些瞬间的灵感、深刻的爱恋、甚至是我们濒死前的恍惚,是否都隐藏着可以被科学解释的奥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意识”和“灵魂”,与物质世界的科学原理联系起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光是“惊人的假说”这几个字,就已经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生命、意识、以及我们所谓的“灵魂”有着深深的探究欲,但很多时候,这些话题都停留在哲学、宗教或者玄幻的范畴。而这本书,从名字上看,似乎是在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议题——科学。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感和吸引力。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用科学的语言,去触碰那些人类最深层的疑问?那些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用仪器测不准的“东西”,真的能够被纳入科学的范畴吗?“假说”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意味着这并非一个板上钉钉的结论,而是一个基于现有认知和推断的、大胆的尝试。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去体验一次颠覆性的思想旅程,看看科学的边界究竟能拓展到何种程度,又能否为我们揭开生命最核心的秘密。

评分

我之所以对《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这本书充满好奇,是因为它似乎试图跨越学科的界限,将硬科学与那些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难以触及的体验连接起来。我一直觉得,科学在解释物质世界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对于“生命”本身,对于“意识”这个核心问题,似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这本书的名字,正巧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所体验到的“自我”,那个不断变化的“意识流”,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某种超越物质的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科学的线索,一些基于实证的推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或者形而上的层面。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去探索那些最神秘的生命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生命系列:惊人的假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对“生命”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生命,但要真正理解它,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思考、会感受、会拥有意识,却是无比困难的。而“惊人的假说”,这四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颠覆科学界认知的重大发现。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极具挑战性,它可能会提出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观点,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和意识的本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灵魂”的、科学的解释,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灵魂,而是某种可以被理解、被研究的生命现象。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论据,为我们揭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生命的图景。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

更加哲学性的问题又怎样呢?我确信当我们完全理解了意识的神经机制时,这些知识将回答两个重要问题:意识的一般本质是什么?进而使我们可以有意义地谈论其他动物的意识的本质,以及人造机器(如计算机)的意识。意识给有机体带来了哪些好处,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会有意识。最终或许会发现,视觉觉知的出现是因为它的详细信息需要发送到脑的若干不同区域。把这些信息彻底明晰化可能比把它们以隐含的方式沿着不同的通道传递更有效。具有一个单独的清晰的表象也可以防止脑的一部分使用对视觉场景的一种解释而同时另一部分使用另一种相当不同的解释。当信息仅需要被送到一个地方时,它会按照经验而不必有意识便可以到达那里。

评分

纸张不错,书的内容还可以,可以购买

评分

看了一些了,挺好的。。。。。

评分

所以一次買兩本!一本自己看,一本送人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还没看。第一推动丛书很不错,趁促销买几本平日翻阅。

评分

很好,找了好久,就是我想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