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包括导言、生态博物馆思想体系与实践发展、西南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构成与价值取向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1.困惑——传统聚落的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问题
2.限定——西南地域文化格局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3.探索——生态博物馆理论与西南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实践的对接
二、基本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基本研究思路
2.分析框架
第二章 生态博物馆思想体系与实践发展
一、生态博物馆名称、定义与诠释
1.“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词义辨析
2.生态博物馆的定义与演变
二、生态博物馆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渊源
1.博物馆与环境
2.博物馆与社区
3.新博物馆运动的发展
4.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产生
三、生态博物馆的成长历程及各国实践
1.法国生态博物馆:缘起
2.欧洲生态博物馆:新观念的继续成长
3.生态博物馆的世界范围传播
4.小结
第三章 西南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构成与价值取向
一、中国的乡村城市化与乡村景观化问题
1.乡村城市化
2.乡村景观化
3.乡村城市化与乡村景观化的关系
二、西南地域文化格局对当地传统聚落的影响及表象
1.自然地理环境
2.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
3.传统文化势位
4.后工业时期的现实处境分析
三、西南传统聚落的景观构成
1.固定特征景观因素
2.半固定特征景观因素
3.非固定特征因素
四、西南传统聚落景观的价值取向
1.西南传统聚落景观的价值取向构成
2.西南传统聚落景观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西南村寨型生态博物馆景观历时性变迁的实例研究
一、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历时性比较结果与分析
1.梭戛“箐苗”社区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2.梭戛苗寨景观的主要特征分析
3.梭戛箐苗社区的保护发展历程
4.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前后的景观变化(1995~2009)——以陇戛寨为例
5.景观的历时性变化与梭戛生态博物馆保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二、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历时性比较结果与分析
1.镇山村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2.镇山村景观的主要特征分析
3.镇山村的保护与发展历程
4.镇山生态博物馆建成前后的景观变化(1994~2009)
5.镇山村村寨保护、旅游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相关分析结果
6.小结:景观变迁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促进西南传统聚落型生态博物馆的景观保护途径探讨
一、由现象所引发的对几组关系的思考
1.生态博物馆与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体系的关系
2.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机制与我国现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关系
3.生态博物馆的多元使用主体价值取向的主次关系
4.生态博物馆中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博物馆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参考体系
1.以原住民为中心的多元主体价值取向的平衡
2.聚落景观的动态演变与景观功能的合理转换
三、促进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外力整合途径
1.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国策
3.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
四、生态博物馆专有工作模式的推进途径
1.文化记忆和传承工程的成果巩固与转化利用
2.建立健全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运行机制
结束语:以过程为基础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竹文化生态博物馆,百万亩竹海绿浪翻滚;白茶生态博物馆,十万亩白茶苍翠欲滴;生态能源博物馆,矗立高山之巅让抽水蓄能电站的装机容量成为“亚洲第一”……安吉的山峦秀水间,一个由1个中心馆、12个专题生态博物馆和26个村落文化展示馆组成的安吉生态博物馆群,覆盖全县1886平方公里的面积,这群没有“围墙”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博物馆10月29日正式开馆。[1]
评分
☆☆☆☆☆
评分
☆☆☆☆☆
安吉历史悠久,在溪龙乡上马坎出土的旧石器证明,距今8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该县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08年起,安吉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把安吉建设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并在建设中力求保护和发掘自然与文化遗存。与此同时,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提出将县域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纳入展示范围,系统展示安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
评分
☆☆☆☆☆
好!!
评分
☆☆☆☆☆
广西两个: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