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华民国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华民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逸君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历史
  • 学术
  • 文化
  • 名著
  • 民国
  • 史学
  • 中国历史
  • 近现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6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4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19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华民国史》叙事,纵向以辛亥革命为起点,至民国二十一年宁粤合作、中枢改组而止;横向则对各时期发生之种种政治军事事件,分别标以题目,简述其来龙去脉。对民国政治、文化、外交之递嬗变化,均混合记述。其关于社会经济诸问题,亦皆择要列入书内。书中史料,一半得之于书报记录,一半得之于考察访问。其文虽简质,然笔法中正,不偏不倚,虽急就之章,已略具史家风范,可为民国历史研究之重要资料。

目录

编辑大意
第一章 民国之开创
一、革命发展之过程及其背景
二、铁路国有问题与武昌之起义
三、南京政府之成立
四、南北和议及清帝退位

第二章 袁世凯当国后之政局
一、袁世凯之当选总统
二、政党之分合
三、内阁之更迭
四、国会之开幕
五、宋案之发生与二次革命
六、白狼之乱

第三章 洪宪帝制
一、帝制前之内阁与大选
二、帝制之酝酿与进行
三、帝制之实现
四、肇和舰之起义
五、云南护国军之兴起
六、帝制取消及袁氏之死
七、洪宪帝制与外交

第四章 黎元洪当国与参战案
一、黎氏就职及国会之恢复
二、参战案之发生
三、国会之滋扰与段祺瑞之免职
四、督军团之独立与国会之解散

第五章 宣统复辟
一、复辟之由来
二、复辟之实现
三、复辟后之设施
四、马厂誓师及复辟之失败

第六章 冯段当国时代
一、冯段之就职
二、对德宣战
三、新国会之成立与安福系之专权
四、南北之分裂
五、护法战争

第七章 北方政局之变化
一、徐世昌之当选总统
二、南北和议
三、山东问题与五四运动
四、直皖战争
五、联省自治运动与湘鄂战争
六、陕西之易督风潮
七、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八、直奉战争
九、徐世昌之退职

第八章 南方政局之变化
一、护法旗帜下之总裁制
二、虚声统一之始末
三、孙中山之当选非常大总统
四、粤桂之战
五、陈炯明之叛变

第九章 黎元洪之复职与去职
一、黎氏复职之经过
二、国会问题与统一问题
三、长沙工潮与黄庞被难
四、二七事件
五、内阁更迭与罗案之始末
六、临城匪案
七、六月十三之政变

第十章 曹锟之当选大总统
一、大选告成与宪法之颁布
二、使团觐曹与临案之屈服
三、广东之变乱与国民党之改组
四、江浙战争
五、直奉二次大战与北京政变

第十一章 宣统出宫与优待条件之修改
一、清帝出官事件之由来
二、清帝出宫与尊号之废除
三、清室善后委员会之成立

第十二章 段祺瑞入京执政
一、段氏之就职
二、直系势力之消除
三、东南二次战役
四、善后会议与参政院
五、孙中山北上及其逝世
六、五卅惨案
七、胡憨战争与孙岳督陕
八、西南局势之变化

第十三章 浙孙反奉与吴佩孚之再起
一、奉系势力之扩张
二、孙传芳之反奉
三、吴佩孚之再起
四、郭松龄之倒戈¨
五、国直战争与冯玉祥之下野

第十四章 战局之变化与段祺瑞之下野
一、北京之市民革命
二、临时政府改组与内阁之递嬗
三、张吴合作与鄂军攻豫
四、三一八惨案之始末
五、王士珍之和平运动与近畿战事

第十五章 奉联军人京后之北方政局
一、护法护宪之争
二、张吴之会见
三、李景林部之改编
四、国民军退据南口后之战况
五、陕西战事与国民军之入党

第十六章 湖南战事与革命军之北伐
一、湖南战争与吴佩孚之援湘
二、国民政府之整顿与北伐
三、革命军北伐后之战局

第十七章 北方政局之变化
一、顾阁改组与安国军之组织
二、东交民巷之共产党案
三、张作霖组织军政府

第十八章 宁汉对峙与孙军南犯
一、迁都武汉
二、宁汉之分裂
三、孙传芳之南犯

第十九章 阎锡山之入党与晋奉战争
一、阎氏入党与于珍之被扣
二、晋奉激战之概况
三、涿州之役

第二十章 清党运动_
一、国共冲突之历史观
二、国民党分共之经过
三、南昌事件

第二十一章 宁汉合作与特别委员会之成立
一、宁汉合作之经过
二、蒋介石之下野
三、特别委员会之产生

第二十二章 讨唐之役与--二二惨案
一、宁汉战争之酝酿
二、宁汉战役之经过
三、一一二二惨案

第二十三章 广州事变
一、广州事变前之粤局
二、广州第一次事变
三、广州第二次事变
四、广州之恢复与对俄之绝交
五、张黄下野与粤事之结束

第二十四章 蒋介石之复职与北伐军之进展
一、蒋介石之返国与复职
二、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
三、北伐军之战况
四、五三惨案

第二十五章 幽燕底定与张作霖之被炸
一、五三惨案后之战局
二、北京天津之和平接收
三、张作霖之出关遇炸

第二十六章 国府改组与五院之成立
一、胡汉民之回国
二、《国民政府组织法》之公布
三、国府改组与五院之设立

第二十七章 滦东战役与东北易帜
一、滦东战役之经过
二、东北之易帜
三、东三省热河省政府之成立

第二十八章 汤山会议与军事善后之整理
一、汤山会议之内容
二、中央军事机关之改组
三、国军编遣会议
四、编遣实施会议

第二十九章 湖南事变与征桂之役
一、鲁涤平免职之原委
二、国府对湘案之处理
三、征桂战事之发端
四、胡陶之失败与湖北之底定
五、湘鄂政府之改组

第三十章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全国代表大会之小史
二、三全代会代表之产生法
三、三全代会之开幕
四、三全代会之决议案
五、第三届之中央执监委员

第三十一章 《济案协定》与冯玉祥之通电下野
一、《济案协定》之内容
二、山东之接防问题
三、孙良诚离鲁后之局势
四、冯玉祥之免职
五、韩石主和与冯玉祥之通电下野
六、蒋介石之北上与阎锡山之辞职

第三十二章 中东铁路问题与中俄战争
一、中东铁路之沿革
二、俄领事馆之共产党案
三、中俄战争
四、《伯力协定》与中俄会议

第三十三章 张发奎之独立与汪精卫之抵港
一、张发奎发难前之政象
二、张发奎之反蒋
三、俞作柏之独立
四、方振武之辞职与皖局之变化
五、汪精卫之返港与桂系之复起

第三十四章 宋哲元之双十通电与豫鄂战事
一、发动前之西北军
二、宋哲元等之双十通电
三、鹿宋免职与豫鄂战况

第三十五章 石友三之反蒋与唐生智之通电主和
一、石友三部浦口之变
二、唐生智之时局通电
三、唐石通电后各方面之态度
四、唐石通电后之战局
五、阎张之联名通电与唐军之失败
六、石部调豫与皖主席之变更

第三十六章 阎冯联合与内战之扩大
一、阎锡山之蒸电及其反响
二、战前之和平运动
三、大战之爆发
四、张桂军之北上
五、北平之扩大会议
六、张学良派兵入关与阎冯之失败
七、华北各省政府之改组

第三十七章 国民会议
一、国民会议之由来
二、国民会议之预备会
三、国民会议之议决案

第三十八章 胡汉民之去职与宁粤分裂
一、约法问题之争议
二、胡汉民之去职
三、广州之非常会议与国民政府

第三十九章 和平统一会议与中枢之改组
一、国难之发生
二、上海和平会议
三、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四届一中全会与中枢之改组
五、统一后之中央政局

第四十章 北伐后之各省事变
一、云南政变及唐继尧之死
二、新疆易帜与杨增新之被刺
三、呼伦贝尔事件
四、杨宇霆常荫槐之被杀
五、四川乱局与省政府之改组
六、贵州乱事与周西成之死
七、福建政变与省委之被捕

第四十一章 关税自主
一、协定关税之由来
二、关税自主运动之经过
三、关税之自主

第四十二章 领事裁判权之撤废
一、领事裁判权之起源
二、我国要求撤废领事裁判权之经过
三、撤废领事裁判权明令之颁布

第四十三章 文化运动与社会问题
一、文学革命运动
二、新思想之输入
三、科学之进步
四、国学之整理
五、古物之发掘
六、劳动问题与妇女运动
附录
(一)中国国民党历届中央委员表
(二)国民政府政治要人一览表
后记

前言/序言


历史的褶皱与精神的图景:中华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精选 书籍名称: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精选:风雨中砥砺前行的时代思潮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中华民国史》的梳理与编年,而是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个风云激荡、思想爆炸的“民国时代”,精选一系列代表那个时期学术研究、思想探索与文化创新的核心著作。它试图穿透历史事件的表象,深入挖掘支撑那个时代精神图景的底层逻辑与知识结构。 一、时代背景: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与知识体系的重塑 民国初期,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入,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断裂与身份危机。他们既是西方现代性的引进者,又是传统文明的继承者与批判者。本书精选的著作,正是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诞生的结晶。我们收录了早期大学者对“何为中国文化之根基”的深刻反思,例如,梳理了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之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哲学思潮(如尼采、康德)的初步消化与本土化尝试,这些文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从“器物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转型的艰难起步。 二、思想的熔炉:新旧交锋与哲学流派的兴起 民国学术的魅力在于其思想的多元与激进。本书精选了这一时期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论著。 新唯识论与现代禅学: 摘选了如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与儒家理学进行现代诠释的经典篇章。他们试图在西方哲学概念的框架下,重构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避免其沦为僵化的教条。例如,对“心性论”的重塑,展现了超越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潜力。 科学与人性的辩证: 集中展现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兴盛与随后的反思。早期如陈独秀、胡适提倡的“德先生”与“赛先生”,是启蒙运动的高峰。本书特别收录了对科学理性局限性的早期批判,如部分学者对“人生观”与“价值论”探讨的文献,揭示了理性至上可能带来的精神贫瘠。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探索: 集中展示了费孝通等社会学大家,如何将西方社会调查方法应用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如《江村经济》中的田野调查精神,它不是简单套用理论,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分析模型。 三、文学与艺术的革新:语言的解放与审美的觉醒 学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文学批评、语言学和艺术理论的革新之作。 白话文学的理论基础: 梳理了从钱玄同到胡适等人对“文学革命”的理论建构过程,以及对“语体文”规范性的早期争论。这些文本是理解中国现代叙事语言诞生的关键。 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 选编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词境的独到见解,以及陈寅恪、吴宓等史学大家在治学过程中,对传统文献进行“新的眼光”解读的片段。他们以严谨的西方学术规范,重估了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的价值。 艺术领域的探索: 涉及林风眠、徐悲鸿等人在欧洲学习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路径的思考,以及对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如印象派、立体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与改造过程。 四、史学范式的转型:从传统史学到科学史学 民国史学界是现代学术体系建立最快的领域之一。本书精选了标志着史学范式转变的关键文献。 疑古与辨伪之风: 重点呈现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提出与发展。这不仅仅是对古代传说的批判,更是对中国传统“信史观”的根本性动摇,标志着现代史学的开端。 社会经济史的兴起: 展现了如傅筑夫、李剑农等人对社会经济史的关注,他们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焦点从帝王将相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和经济结构。 跨学科的治史方法: 收录了对考古发现(如殷墟发掘)的初期学术解读,以及史学与人类学、地理学结合的尝试,预示着中国史学走向更科学、更宏大的叙事模式。 结语:知识的传承与未竟的事业 本书所选取的这些“学术文化名著”,共同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中,以学术为武器,以文化为载体,探索民族救亡与精神独立的精神地图。它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对那个时代思想脉搏的精准捕捉与深度呈现,是理解今日中国思想文化资源库的不可或缺的基石。读者将从中体会到,在风雨飘摇中,知识精英如何以巨大的勇气和创造力,为现代中国的学术与文化奠定最初且最为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更像是一张由无数星点构成的星座图。在谈论文学和艺术思潮的章节,我感受到了那种近乎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比如,对于“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高下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是都市的喧嚣、是革命的余温、还是个体对现代性焦虑的逃避。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描绘了作家们如何捕捉一闪而逝的情感碎片,如何使用新学的词汇来表达传统文化无法承载的“摩登”感。读完这部分,你不仅理解了文学史的演变,更像是理解了特定社会阶层的生活趣味和精神困境。它将文化现象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剧场中考察,使得每一个流派都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评分

这套书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堆砌着密密麻麻的年代事件,而是仿佛一扇扇通往民国那个特定时空的窗口。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描摹,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之间挣扎、探索的状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的那段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定性为“全盘西化”或“坚守国粹”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不同学派、不同地域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新思潮的冲击下,重塑自己的学术根基和人生观的。书中穿插的那些鲜活的学术论辩片段,让人仿佛能听到当年他们在北大、清华的礼堂里慷慨陈词的声音。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析一种精神的重量,探讨在国家转型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与责任感。对于一个对那个时代抱有浪漫情怀又渴望深度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嵌入到具体、可感知的学术脉络之中,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引人深思。

评分

读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那几章,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跨越时空的共鸣。我们今天谈论的教育公平、学科建设、大学精神,似乎都能在那个时代找到源头。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只是描述了蔡元培先生等教育家的高瞻远瞩,更细致地描绘了现实的掣肘:经费的匮乏、军阀的干预、社会对新式教育的不理解,甚至是对留学生回国后所学知识的抵触。那些关于筹款、关于校舍建设、关于如何聘请兼职教授(他们往往身兼数职,穿梭于不同城市)的细节描写,真实得让人心酸。仿佛能嗅到那个时候图书馆里旧书散发的霉味,能想象到教员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理想的坚韧。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参照系,让我们明白,今日我们所享有的某些教育资源和学术自由,是多么来之不易,需要我们以何等的审慎和珍视去维护。

评分

我个人最欣赏这本书对于“边缘”声音的关注。很多史书在处理民国学术时,往往聚焦于那几所顶尖学府的“庙堂”精英,但这部著作显然做了更广泛的挖掘。它花了笔墨去探讨那些地方性大学、新兴的私立研究机构,乃至一些在战乱中流转的学者群体。比如,关于南方一些省份在传统方学向现代科学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路径,或者那些专注于整理古籍、默默无闻的学者群体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其专业的。这种“全景式”的扫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民国学术版图的认知。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创造和学术积累,并非只发生在高精尖的殿堂,更潜藏在无数普通知识人的日常努力之中。这种对“散落的珍珠”的搜集和珍视,让整本书的厚度和温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读来让人感到充实而又温暖。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某些篇章的阅读体验是带着一种敬畏的,特别是涉及到哲学思潮和经典重译的部分。这本书的价值,绝非泛泛而谈的“民国气象”四个字可以概括,它深入到了那个时期学术思想的肌理之中。举例来说,关于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尤其是康德和尼采思想如何在不同翻译版本和不同学者的阐释下,演变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新理学”路径,这本书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度。它没有回避那种早期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语焉不详和概念错位,反而将这些“失误”视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是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必然产物。这种诚实的学术态度,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梳理时,能够清晰地看到,现代中国的思想基础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被小心翼翼地搭建起来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术语,但这种“慢读”恰恰是最好的回馈,因为它强迫你进入到那种严谨的、步步为营的学术建构之中,体会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的艰辛。

评分

黄昏宜读情书,

评分

平装,印制一般!这个书将民国史上那些大事基本都提到了,就是这书印的可真不咋地!

评分

评分

还不错,历史的真相,要多角度看出来

评分

很好

评分

活动购入,相当划算,值得收藏!快递很快!

评分

书写的很概括,不过其间大事,尽已收纳。观此书,如观恐龙之骨架,可以了解其高矮、长宽、躯干比例,如想了解恐龙之表情、肌肉运作、心肺强弱、血液体温之状貌,还需看蔡东藩之作。

评分

立场客观 简明扼要 编校欠精

评分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民国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将每年发生的事情记了一遍,没有任何详细内容,想要追求细节的童鞋,不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