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
抗日战争,为生死存亡而战
一段被西方选择性忽略的“二战”史
《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值得关注的西方“中国书”
连续7个月雄踞YMX“历史中国”畅销书榜首
★中国是同盟国中□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更以贫弱之躯牵制80多万日军,但为何其贡献所获的承认远比英美苏少,甚至在战后直接被西方集体遗忘?
★如果说领导击败日本为美国赢得了在亚太地区存在的理由,那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却为何在崛起中屡屡受制?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远征缅甸……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军民进行过怎样的生死抗争?
★划时代巨人毛泽东,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沦为汉奸的汪精卫,作为中国三大战时人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变迁?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又如何看待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
基于全新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寇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大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领导:扛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自战火中诞生的划时代巨人毛泽东、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忍受了百年屈辱的中国如何从战火中淬炼重生?今天的中美日关系动辄紧张背后又有何历史根源?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真实的答案。
拉纳米特,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威,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现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他在2007年创办的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2014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为西方汉学界的□威研机构之一。
从2004年开始,他便辗转多国为本书查阅资料,耗时十年才最终完稿。英文版、简体中文平装版问世后,在中外新闻界及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赢得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国媒体盛赞。
无论将《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作为一种“慷慨的赞扬”,还是一种“迟来的公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抗战史都释放出一种积极信号,给国人打开了一个追溯和反思历史的崭新窗口。
——新华网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所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给了中国应有的历史评价。
——《参考消息》
拉纳米特所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纽约时报》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威之作。它深入研究了中国在“二战”盟军中所处的角色,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
——《华尔街日报》
拉纳米特以精湛的笔触将有关战争、饥荒、大屠杀、外交以及阴谋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这部杰作当中。
——《华盛顿邮报》
拉纳米特的新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非常成功,它描绘了成百上千万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史,以及战争如何促使现代中国崛起。这本书揭开了行将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忆,为人类史料的丰富和完整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纽约时报》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威之作。它深入研究了中国在“二战”盟军中所处的角色,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以及战争创伤对中国战后发展的影响,可谓精妙绝伦。
——《华尔街日报》
每一个对中国、对“二战”以及中国与世界发展关系这一论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读《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拉纳米特以精湛的笔触将有关战争、饥荒、大屠杀、外交以及阴谋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这部杰作当中。
——《华盛顿邮报》
拉纳米特以少见的客观性对中日战争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观点尖锐但不失中肯。《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是任何一个想要全面了解太平洋战争之人的必读书。
——《华盛顿时报》
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这本书中,作者拉纳米特对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深层问题进行了精辟分析,使其成为一部至关重要又恰逢其时的著作……此外,米特在书中对当今中日对立关系的成因也进行了深刻论证。
——《金融时报》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是拉纳米特关于中日战争史的杰作,是对“二战”中我们知之甚少的那部分历史的□威著述。想要了解这一超级大国今日为何能崛起,就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其历史。本书思路清晰,文笔优美。
——《泰晤士报》
拉纳米特致力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地剖析在中日战争这场惨烈的冲突中所有角色的状况,从而引发一定的历史共鸣。
——《外交事务》
第4章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宛平,卢沟桥。一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此爆发。面对强邻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宋哲元说不,蒋介石说不,全中国奋起反抗!卢沟桥上的枪声震撼了华北,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重,也胜得最扬眉吐气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
1937——狰狞之年
宛平看上去并不像是可以决定国家命运的地方。即便在今天,它也只是一个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15公里处的小村庄。在1937年,宛平就是一个乡野之地,但它确实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一道用近五百头精心雕刻、形态各异的石狮装饰起来的石桥。在13世纪,这道石桥吸引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注意,将其称为“世界上最精美的桥梁之一”。因此,这座桥在西方也被广泛称为“马可·波罗桥”。但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作“卢沟桥”。
1937年夏天,卢沟桥周边地区到处布满中日两国的军队。当时驻扎在该地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归国民政府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宋哲元指挥;而日方驻扎部队则属日本华北驻屯军所管。日本得以在该地区部署兵力,是因为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与各国达成的《辛丑条约》,该条约允许国外势力在华驻扎军队,以便在民众暴动时得以自保。当时,中日双方的关系极不稳定,宋哲元本人也面临着两难的处境,他夹在南京政府和日本人之间,两面不讨好。蒋介石政府要求宋哲元不可让日本侵占中国土地,但同时不能激发外交事件;另外,宋哲元还必须跟日本人达成妥协以保住他自己的权力根基。1937年,驻扎在华北的各国外交官们已经嗅到了空气中某些异样的气息。美国大使馆参赞这样写道:“在过去一周中,中日两国国民的不满情绪可能引发骚乱的传言在北平到处流传。宋哲元长期不露面,当地百姓深感不安,传言似乎主要是因此而起。”这位参赞认为,宋将军远离其军队是为了回避日本人,后者想逼他交出华北地区的更多控制权。
7月7日晚上,日本军队开始在宛平周边地区开火。这件事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在平津地区,外国军队开展军事演习的权利是得到过认可的。但这一次日本军队似乎是变本加厉。当地日军指挥官宣称他的一个士兵失踪了,要求进入宛平搜查。这几乎是在明目张胆地指责:一定是中国人绑架或杀害了这名士兵。在过去几年里,日本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对中国军队提出要求,而且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但这一次,宋哲元的军队拒绝了,于是一次低级别、小规模的战斗打响了。这次小小的冲突似乎会很快停息,就像以往那样,许多这样的冲突常常在中方做出退让后就平息了。然而这一次,远在华中地区的蒋介石却下定了决心要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听到北平附近交火的消息时,蒋介石并不在南京,而是在江西庐山的牯岭。蒋介石将庐山当成夏季的避暑之地。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多次邀请他的顾问到庐山商谈未来可能会跟日本发生的战争。到了1937年,商谈进程变得愈加紧迫。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自强之意义与责任,应具必战之心,而后可以免战。”
听到宋哲元的军队跟日本人发生冲突之时,蒋介石正跟他的军事委员会一起开会。他在日记中补充说:“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此其时乎。”在日记中,蒋介石还反思了日本发起卢沟桥之战的用意所在:“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而后他又更为焦虑地补充:“系时接受挑战乎?”
起初,宋哲元的三个高级官员致电在南京的蒋介石称,他们不能答应日本人将中国军队撤出卢沟桥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主权”。中方经过一番抵抗之后,仍不得不和日本在宛平的军事指挥官开始停战谈判。卢沟桥上的这一小小冲突看上去似乎很快就会平息。
蒋介石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次为期两天的战斗是不是像之前发生的多起事件一样,真的只是一次小规模冲突?它是否相当于日本对中国的另一次入侵,就像1931年的满洲危机那样?他断定,如果它是前者,这种紧张局势很快就会缓和。毕竟,华北并非真正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它是由蒋介石的竞争对手和日本军队所组成的混合势力所掌控的。放任战火蔓延,蒋介石自身的情况并不会马上恶化。但如果这次华北危机是日本在背后推动的严重事件,目的在于侵占更多的华北领土,使处于华东地区的国民政府受到威胁,那么,蒋介石就需要做出是否宣战的重大决定。
选择的权利并非全属蒋介石。事实上,自从满洲沦陷后,他的选择余地不断缩小。在1937年的炎热夏季,当蒋介石在庐山收到消息时,他必须谨慎权衡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首要的也是最为紧急的一点在于,在这件事情上,任何让步和妥协看上去似乎都等同于政府放弃了对前王朝京都的控制权。这跟放弃满洲不同,伪满洲国的建立对中国的威望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还算不上灾难,蒋介石在1933年几乎已经认可了其日本附属国的地位,但北平就不同了。在“北京”这个已经被废止的称谓下,这座城市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首都。虽然它的政治地位已经下降,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它依然具有巨大的文化和情感意义。这座城市还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它是华北主要的铁路枢纽,连接华北与内陆商业城市武汉,并且往周边4个方向都有铁路线贯通。如果北平落入日本人手中,那么来自东京的一声号令就可以将军队从朝鲜和伪满洲国派送到内陆的心脏位置。如果蒋介石让出这个城市,那他将失去整个华北,并将国民政府的中心地带置于巨大的危险之下。蒋介石在7月10日的日记中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
如果它只是北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蒋介石担心的是日本人在中国不断挑衅,北平只不过是他们不断增加的征服名单上的又一个城市而已。从1931年起,爱国记者杜重远就和他的那些从满洲流亡出来的同胞一起,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吁请蒋介石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发动一场战争以夺回东北。杜重远此前甚至因为刊登反日言论而被判入狱。虽然蒋介石说过“三千万同胞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之类的言论,但他对东北抵抗的立场始终没变过。他明白,满洲太过偏远,它所激起的公众情绪尚不足以支持打响全面战争。1933~1935年,日本似乎已满足于其既得权利,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得以和伪满洲国为邻,继续存活一阵子;但从1935年起,日本在华北的势力不断增长,显而易见,日本已将该地区看作是它的领土。蒋介石越来越确信,不把整个中国占为其附庸国,日本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就算现在不跟他们发生冲突,将来也会,而且为期不远。当时中国赫赫有名的报刊《申报》以直白的《又一次侵略行动》为标题刊发了社论,并提出警告:“这次冲突,在日军方面显然又是有计划的侵略行动。其性质之恶劣,足以震惊全世界。”
但跟日本正面对峙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是自寻死路,蒋介石亦不再指望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1937年对全球来说都不好过,欧洲的政治形势日趋独裁,希特勒的纳粹党将德国重新塑造成一个专制国家,1933年已告崩溃的脆弱的魏玛民主共和国现在彻底消失;墨索里尼掌控下的意大利看上去也同样有序而强大。许多观察家忽视了背后支撑这些政体的是暴力和法西斯主义,他们得出了简单的结论:独裁政府是未来政治的出路。虽然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于沉闷的和平之中,但整个世界都受到了西班牙内战的影响,民选政府的共和党军队在跟佛朗哥的长枪党国民军作战。共和党只得到苏联极为有限的支持,而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却在极力为佛朗哥撑腰。站在场外的是民主国家英国和法国,蒋介石知道,它们不会提供什么帮助。西班牙也早就看清形势,美国也根本无意进行国际干预。富兰克林·罗斯福刚刚在几个月前被再次选为总统,但就在经济大萧条持续冲击美国之际,他却在1937年头几个月里卷入一场伤痕累累的政治斗争中。罗斯福希望借此赋予自己更多的权力,以期改变美国高等法院的组成结构。对美国来说,再次介入欧洲战争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事情,介入中国的冲突更是完全不可能。所以,如果蒋介石想要反抗日本,那他就必须依靠自己。他也需要估算好,在这场对日战争中,中国能独自坚持多久。
蒋介石的希望寄托在他最引以为傲的部队上。在发给儿子蒋经国的电报中,蒋介石叫他不要担心日本的侵略,因为他“有办法对付他们”。蒋介石依靠的是他的两位的军事顾问冯·塞克特和冯·法肯豪森所训练的部队。毫无疑问,国民革命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过,蒋介石的电报不免有些虚张声势。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收效,而且目前受过训练的军官仅有3万名。
事实上,蒋介石很多战略的施行必须仰仗他“部下”的军队。他不仅必须估摸这些军队实际上能派多大用处,还必须揣摩有多少指挥官真正忠诚于他。宋哲元跟日本人有着紧密的接触,他似乎时常以牺牲蒋介石的利益为代价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阎锡山是内陆主要省份山西的头领,以雄才大略而为人所知,但他也曾经是1930年华北中原大战反蒋联盟中的一分子,直到1937年都在利用共产党和日本人来对抗南京政府。蒋介石跟共产党的联盟也极为脆弱,表面上双方都做出合作姿态,但实际上彼此都不信任,西安事变的阴影始终未曾消退。
卢沟桥事变留给蒋介石的选择余地极为有限:要么承认华北沦陷,要么反击。可一旦开战,战争就必将从地区冲突扩大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全面冲突。
问题在于,蒋介石没有太多的时间。当时中国的条件并非如蒋介石所愿,具备足够的时间去建造专业化的军事力量,平衡各地军阀首领的分立倾向,并加强全国的经济和财政基础。到1937年,日本为战争所做的准备规模之大让中国的备战相形见绌,不值一提。在1936年2月的日本政变阴谋中,财政大臣高桥是清被刺杀,后果之一就是日本政府的军事开支大幅上扬。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不断被类似“教训一下中国”这样的诉求所驱动,对逐渐统一的中国及其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怀着戒备之心。在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刚愎自用的个人领袖担任着对外政策的核心角色,但日本却没有异常突出的最高领袖或元首。相反,日本陷入了一种致命的境地:大部分政治家、军事家和民众都感染了“战争狂热症”。
此时军事开支占了日本年度预算将近一半。此外,虽然处于大萧条的环境之中,但为备战而大量制造军需品,日本重工业因而受到很大刺激,整个国家的经济得以复苏。在日本国内,媒体大肆宣扬日本正被敌对势力包围,以阻挡其崛起。1934年,东京政府废除了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旨在限制日本海军的规模。此时除了本国军事预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日本扩张其海军实力了。
1937年6月,在连续6年对华态度摇摆不定之后,一位新人登上了首相之位,他就是近卫文麿公爵,他将决定如何应对卢沟桥事件。近卫文麿出身于贵族家庭,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令其深信,亚洲国家绝不可能从西方列强那里获得公正对待。近卫文麿与天皇关系亲近,说话行事完全是一副贵族做派,甚至平时说话都用皇族语言。这种语言极为做作,只有皇族和个别心腹侍臣才会使用。他还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年轻时曾经翻译过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英国著名的文豪,以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于世。——译者注)的著作。工作方面,近卫文麿很少在上午11点之前召开会议,这点与蒋介石非常不同,后者所受的军事训练和他天生的苦行僧气质令他习惯于每天早上5点起床。但近卫文麿也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他不敢直面反对者。近卫文麿的秘书曾回忆称他是那种“哈姆雷特型”和“孤独型”的人。政治世家出身的贵族元老西园寺公望曾公开说近卫文麿缺乏在处理军队事务时所需要的“强势”。
……
推荐序Ⅰ
曹景行
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中国本为世界而战,世界须还中国公道!
拉纳·米特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译本今年出版,正是时候。明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无论是当年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再一次直面千万亡灵,直面历史的真实。拉纳·米特书中的核心问题正是,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低估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为了历史也为了今天,世界都应该还中国一个公道!
在70多年前的那场人类浩劫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遭受了无法抹去的创痛。去年夏天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精装版)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 ~ 1945]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精装版)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 ~ 1945]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精装版)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 ~ 194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从西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抗战。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好好读书,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评分看看另外的视角是怎么写这段历史的
评分京东商品就是好值得拥有……
评分一直都在京东上买东西,搞活动时满减加券比较划算,快递和售后很满意!
评分挺好的,支持京东。不错。
评分好,一定要好好看看。
评分到货快,包装好
评分看看外国人写的东西,开阔视野!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精装版)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 ~ 1945]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