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吴昌硕临石鼓文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吴昌硕临石鼓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冷印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篆刻
  • 石鼓文
  • 吴昌硕
  • 碑帖
  • 西泠印社
  • 古代书法
  • 临摹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1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01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浙江安吉人,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更字昌硕,又字仓硕,别号缶卢、苦铁等,六十九岁后以字行。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的书法、篆刻、绘画艺术大师,他在诗、书、昼、印诸多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并上下古今广收博采,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面貌。他是『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少时受其父熏陶,喜作书、刻印。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于汉代碑刻用工最多,其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同时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用笔雄浑、饱满,章法大起大落,道润峻险。在他的书法艺术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他的篆书。其篆书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之后对石鼓文的临习终生不辍,并逐渐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用笔厚重苍茫。他曾有『余学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自我评价,可见其在篆书上所下的功夫之深。沙孟海评其《石鼓文》: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上追秦汉,吸收秦汉印菁华,并将他的篆书成功地和篆刻相结合,成为一代宗师。他的篆刻作品苍劲厚朴、气势雄强,被公认为近代篆刻大师。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吴昌硕临石鼓文》所选的《临石鼓文四条屏》正是吴昌硕先生的代表作。通过这件作品可以发现他的石鼓文理解确实胜于他人,『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绝非自我标榜。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碑帖鉴赏与书法精粹:历代名家法帖选粹 一、 导言:翰墨流芳,心手相应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表达与精神载体。它不仅是实用性的文字书写,更是个体学识、修养、性情与时代风貌的综合体现。历代碑刻与法帖,如同凝固的历史篇章,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笔墨风骨与审美趣味。 本书籍汇集了自先秦至清末,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极高的历代碑帖精品,旨在为书法学习者、研究者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精审的鉴赏范本。我们摒弃了单纯的碑刻原貌简单复制,而是结合了当下最精湛的影印技术与专业的校勘考证,力求呈现出最接近原作神韵的艺术效果。全书内容编排遵循历史脉络与书体演变规律,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中国书法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二、 篆书篇:古韵浑厚,金石入笔 篆书作为汉字历史的早期形态,其独特的结构美与线条张力,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石。本篇聚焦于先秦时期的典范之作,以及秦汉时期官方规范书体的代表。 1. 先秦篆刻: 精选《散氏盘铭文》与《毛公鼎铭文》的精拓本。这两件青铜重器上的文字,线条肥厚圆润,结体错落自然,是研究西周晚期金文的圭臬。其笔法拙朴中见浑厚,气韵生动,展现了早期书写者对章法布局的朴素而强大的控制力。着重对铭文中的“波磔”与“肥笔”进行细致的拓印还原,展现其力度与节奏感。 2. 秦汉规范: 重点收录了《泰山刻石》(部分残字高清还原)与《琅琊台刻石》的权威拓本。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规范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刻石不仅是政治宣言的载体,更是“书同文”政策的艺术体现。其线条均匀、结构匀称,方正中有遒劲,是学习规范化篆书的典范。此外,辅以汉代简牍中常见的一些隶化趋势明显的早期篆书,以示过渡的自然性。 三、 隶书篇:蚕头燕尾,开阖自如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篆书的圆转结构向隶书的扁平方折过渡。本篇旨在展现汉隶的雄健与飘逸。 1. 汉碑经典: 选取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乙瑛碑》和《礼器碑》的优质拓本。 《乙瑛碑》,以其端庄工整、笔画平直,被誉为“八分正宗”。其结字严谨,是学习隶书结构稳定性的最佳范本。 《礼器碑》则以其清秀飘逸、结构多变而著称,是汉隶中变化最为丰富、艺术性极高的一碑。其“蚕头燕尾”的典型特征,在方寸之间得到了极致的展现。 2. 碑刻异彩: 收入了《曹全碑》。此碑笔法圆润秀逸,体态婀娜多姿,线条饱满,对比前两者,更侧重于妍美与灵动,是隶书“秀逸一路”的代表。本书特意选取了拓本磨损较轻的“宋拓本”影印,力求保留隶书笔画中“一波三折”的微妙变化。 四、 草书篇:连绵恣肆,气势贯通 草书,追求的是书写速度与情感的喷薄而出,是线条艺术的极致表现。本篇收录了从章草到今草的经典范例。 1. 章草传承: 以《急就章》(西晋皇象书)为代表。此篇是章草的典范,在保留隶书笔意的基础上,开始出现连带和草写,是隶楷过渡到纯粹草书的关键环节。 2. 今草巅峰: 聚焦于唐代“双壁”——张旭与怀素。 张旭《古诗四帖》(拓本):展现了“颠张”狂放不羁、如醉如痴的艺术境界,笔势雄浑,牵丝飞动,是体会盛唐气象的必修之作。 怀素《自叙帖》:被誉为“笔阵图”,线条连绵不绝,如瀑布泻地,尽显“瘦硬”与“奇崛”。本书深入分析了其点画的提按顿挫,以及通篇气息的贯通性。 五、 楷书篇:法度森严,结构之美 楷书,是汉字的标准体,法度最为严谨,是历代书法家倾注心力最多的书体。本篇旨在梳理楷书发展的主流脉络。 1. 魏晋风骨: 选取了《九成宫醴泉铭》(唐 欧阳询)与《多宝塔碑》(唐 颜真卿)。 《九成宫》:被誉为“楷书之祖”,其结体方正险劲,笔画瘦硬,法度森严,是学习“骨力”与“间架结构”的至高准则。我们力求呈现其清峻挺拔之态。 《多宝塔碑》:颜真卿楷书的成熟标志,以丰腴雄健、气势磅礴著称。与欧书的“险劲”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盛唐楷书“雍容大度”的审美趣味。 2. 晋唐气韵: 引入王羲之的代表作(如《乐毅论》、《黄庭经》等名家摹刻本),虽非真迹,但摹刻本高度还原了“二王”的妍美、平和、中和之美,体现了晋人书法的“韵味”。 六、 行书篇:游龙飞凤,中和之境 行书兼具楷书的易识性与草书的流畅性,是日常应用和艺术表达最为自由的书体。 1. 晋韵典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此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展现了笔法精妙、变化万千的特点。全书对摹本中“之”字等重复字的处理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以示书写时的情态变化。 2. 唐宋大家: 收录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苏轼的《寒食帖》。 《祭侄文稿》:悲怆激越,情感的喷发导致笔法由楷入草,字字血泪,是研究情感入书的最佳文本。 《寒食帖》:苏轼将“意”融入笔墨,结体欹侧多变,笔画时断时连,体现了文人书法的洒脱与旷达。 本书通过对历代碑帖的精心甄选与细致呈现,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书法学习阶梯,更是一部中国书法审美精神的视觉文献。每一页的选择,都力求体现其历史价值、艺术地位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采用了经典的素雅色调,那种墨香淡淡的韵味扑面而来,让人一打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石气息浓厚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度适中,纹理细腻,即便是印刷出来的碑帖拓本,其细节的层次感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也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特别是那些需要细细品鉴的线条,在这样的纸张上显得格外清晰锐利,丝毫没有因为装订和印刷工艺而损失掉原作的精髓。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锁线装订的设计,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临摹学习来说简直是太友好的设计了,不用费力去按住书页,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每一个字形的观察和体会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让人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部值得珍藏和反复研习的精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作为陈设,它本身也散发出一种低调而高雅的书卷气,让人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去翻阅一番,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碑帖的权威性和清晰度,而这本选集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影印本合集,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的“学习指导手册”。对于我们这些在碑帖间摸索的习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拿到那些模糊不清、细节丢失的“二手货”,那样不仅无助于提高,反而会养成错误的用笔习惯。然而,这本书收录的每一幅作品,其图像处理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些细微的“飞白”、刀刻的痕迹,甚至是纸张本身的纤维纹理,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布局上的处理,对每一帖的取舍和裁剪都显得深思熟虑,总能抓住最能体现该帖风格精髓的部分进行展示,避免了冗余信息的干扰。这种精准的筛选,省去了我们自己去庞杂的原碑中挑选重点的精力,直接将学习的重点和精华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人能更专注于对笔法结构和气韵的把握。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鉴赏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选择,共同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灵动的艺术氛围。它让那些原本只能在博物馆或专业图录中才能一睹的珍贵墨迹,以一种近乎亲临现场的方式呈现在我的案头。翻阅时,我不再仅仅关注于“如何写”的技巧层面,而是开始被那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所打动。那些刀痕和笔触中流淌出的历史气息,让人对古代书家那种对艺术的虔诚和对技艺的执着产生由衷的敬佩。不同于一般速成的学习资料,这本选集更像是一部艺术史的缩影,通过这些经典的碑帖,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书法艺术审美变迁的一个侧面。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临习的素材,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培养我们对“好书法”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让人在静读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对传统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极佳的“可操作性”。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临摹者的关怀,例如,对某些关键笔画或结构的处理,可能在原碑上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看清的细节,经过这次的优化处理后,变得一目了然。这对于中级水平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它有效地降低了从“看帖”到“理解帖”之间的壁垒。我试着将其与我以前收藏的几本老旧的碑帖影印本进行了对比,可以明显感觉到现代印刷技术与优秀艺术编辑的结合所带来的质的飞跃。它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学习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每一次的翻阅,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次直接的“对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笔法,更是一种治学态度——严谨、细致、尊重传统。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购入的众多书法书籍中,综合表现最出色、最令人满意的一部力作。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编辑思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像是在构建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注意到,它似乎遵循了一种由浅入深、由宽泛到集中的编排逻辑,使得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习书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种编排不仅仅是按照时代或者地域的分类,更似乎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碑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脉络。当我沉浸其中时,会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法帖在结体上的差异、用笔上的侧重点,甚至能推测出书写者当时的情绪状态。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提升书法的“眼力”至关重要。许多碑帖的选本往往只是为了数量取胜,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精”,每一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典范之作”,保证了学习者接触到的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最具代表性的范本,这对于建立扎实的传统功底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吴昌硕的经典之作,篆书中的经典,正在练习中

评分

非常一般,物流快

评分

好书,又便宜,纸张又好

评分

不错,学习必备。

评分

好好好好,我很喜欢,还会再买

评分

喜欢 下次还会再来的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

这个系列的字帖非常好,物美价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