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

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绘画
  • 山水画
  • 文人画
  • 自律性
  • 反躬修己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审美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0300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69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本着透过文人山水画的图式表象去挖掘古代传统文人画家的自律精神,以多视角的“他律”对举,立体地思维和研究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画的本质内里,了解文人画家的心境和语境之间的联姻关系及互动作用,对于认知自觉意识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实践出发,进行“自律性”的理论研究,梳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规律,挖掘和开创艺术创造的本体精神是本书的重点。

目录

序言
文献与研究现状
选题意义
研究方法
导论
第一章 心灵迹化与道德自律
第一节 “儒者”的出现与道德自律的发端
第二节 心象的表征
第三节 落墨写心的顾恺之
第二章 意象的人文自律
第一节 意、象、意象
第二节 王维诗画中的人文精神
第三章 语言作为情感自律的象征
第一节 语言的内省与转换
第二节 老庄思想语言的大化境界
第三节 自在的情感与本能的冲动
第四节 “何处不知米颠子?”——米芾和自律的无定性
第五节 文人“墨戏”和“米氏云山”
第四章 精神自律下的境界拓展
第一节 从王国维看境界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元代文人画及其社会根源
第三节 “逸”的境界与精神解放
第五章 笔墨与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表征
第一节 互动的笔墨情结
第二节 笔墨形制与分宗别派
第三节 董其昌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行为自律的觉醒
第一节 行旅和卧游
第二节 半僧半俗走人间
第三节 搜尽奇峰打草稿
第七章 从文人画家字号、斋名、款印看自律性
第一节 文人雅号——关于姓名字号
第二节 居美其名——关于文人的斋名
第三节 自我标范——文人画的题款和钤印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山水之间,静观自我: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精神探寻》 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并非仅仅是笔墨丹青的艺术流派,更是一条通往内心深处的精神之道。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大夫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他们在社会洪流中保持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艰辛探索。《山水之间,静观自我: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精神探寻》一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与审美情趣,特别是着重考察画家们如何在寄情山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品格涵养与精神超越。 本书将从多维度、多层次地展开对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精神内涵的解读。我们将追溯其历史渊源,从魏晋风度中对自然天成的向往,到唐代诗画结合的初现,再到宋代山水画的巅峰时期,直至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演变,勾勒出其精神内核的演进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看到,文人画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其对人生际遇、社会责任、精神寄托的无声诉说。 一、 自然为师,宇宙为鉴:文人画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中国古代文人深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理解自然与人生的根本。山水画的创作,便是这种哲学观的直观体现。本书将深入探讨文人画家如何将道家的“道法自然”奉为圭臬,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与体悟,去理解山川草木的生命律动与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统一: 我们将细致分析画家们如何通过“外师造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与深刻理解,来“中得心源”——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人生感悟融入画作。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洞察,反观自身,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秩序。例如,宋代山水画大家如范宽、郭熙,他们深入名山大川,数载不辍,其画作中山峦的巍峨、云水的磅礴,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再现,更是画家自身经历风雨、磨砺心志的写照。 宇宙意识的渗透: 文人画中的山水,常常蕴含着宏大的宇宙意识。山峦的连绵象征着永恒,流水的潺潺象征着生命的无尽循环,留白之处则暗示着无限的可能性。本书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构图、笔墨的运用,将这种对宇宙奥秘的思考融入画中,让观者在欣赏山水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存在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沉思。 二、 寄情山水,明心见性:文人画的实践论与人生观 对于身处官场或仕途坎坷的文人而言,山水画是他们精神得以慰藉、品格得以升华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深入解析文人画家如何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实践其人生理想,安顿其精神家园。 “避世”与“入世”的张力: 许多文人画家选择退隐山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避世”,以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然而,他们笔下的山水,又常常与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虽然身处元朝,心系故宋,其山水画中常流露出一种怀古之情,寄托着他对故国的思念与对自身气节的坚守。本书将探讨这种“避世”与“入世”的辩证张力,揭示文人画如何成为画家在政治压力下的精神庇护所,同时也是其表达政治理想与人格节操的独特载体。 “诗意”与“画意”的融合: 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诗歌的意境、书法的气韵,常常赋予山水画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层次。本书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在画中题诗,或以书法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将抽象的哲学理念与具象的山水景物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一句简短的题诗,可能蕴含着画家对人生际遇的感叹,对世事无常的洞察,或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逸气”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逸品”被视为最高等级的艺术追求。文人画中的“逸”,强调的是画家超然物外、不受羁绊的自由精神。本书将深入探讨文人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灵动、构图的洒脱、意境的深邃,来展现其“逸气”。这种“逸气”,既是对艺术技法的超越,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升华,是画家对自由心灵的极致渴望。 三、 笔墨之道,品格之道:文人画的技法与美学 文人画的笔墨技法,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画家内心品格的直接流露。本书将从美学角度,解析文人画的笔墨语言如何承载和表达其精神特质。 “以形写神”的奥秘: 文人画家追求的不是对物象的精确复刻,而是通过寥寥数笔,抓住物象的本质神韵。本书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皴法的变化,来塑造山水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山水的生命力与精神气质。例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对江南山水温润秀美的深刻体悟。 “书画同源”的理论: 书法与绘画在中国艺术中有着深厚的渊源。文人画家常常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并将书法的用笔、用墨之道融于绘画之中。本书将探讨书法中的“筋骨”、“血肉”等概念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笔墨之中,以及书法艺术如何赋予山水画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张力。 “水墨”的象征意义: 文人画多以水墨为主要表现媒介,水墨的晕染、渗透、枯湿等特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本书将分析水墨的黑白灰层次如何象征着人生的起伏、情绪的变幻,以及水墨的流动性如何体现生命的活力与宇宙的无常。 四、 寂寞的召唤,灵魂的家园:文人画的精神传承 《山水之间,静观自我》一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艺术的分析,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访。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重温文人山水画的精神,对于我们理解自我、安顿心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将通过对具体画作的深入解读,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成的“雨过天青”,倪瓒的“枯木寒林”,石涛的“笔墨解放”,来生动展现文人画的独特魅力和画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人生抉择。我们将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人画所倡导的独立人格、高尚品格、自由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山水画的表面欣赏,进入其精神的深邃殿堂。它是一次与古代文人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刻探寻,一次对我们自身内心世界的静观与反思。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或许能在“山水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超脱,实现“静观自我”的人生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是一个喜欢在阅读中寻找共鸣的读者,而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的向往。山水画,对我而言,始终承载着一种超然物外的诗意和哲学思考。我总觉得,那些笔下的山峦叠嶂、云水渺渺,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他们用画笔勾勒的,是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理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而“自律性”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文人画家精神内核的探讨。我猜想,这种自律性,可能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上,体现在他们对物质欲望的克制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人生选择的坚持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画家的内心,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进行一场场与自我的较量,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将个人的修为融入到山水画的意境之中,最终创造出那些流传千古的传世之作。

评分

我被《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的书名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和哲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文人山水画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描绘山川景色的绘画,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是他们对天地、人生感悟的艺术化表达。而“自律性”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有着别样的深度。它暗示了一种内在的约束和修炼,一种超越纯粹技巧的追求。我想象中的文人画家,并非只是专注于笔墨丹青的技艺,更是在通过绘画来修炼自己的品性,达到人生的“修己”境界。这种“反躬”,意味着自我审视和反思,而“修己”则是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品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去探索文人画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融入这种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又是如何通过绘画这一载体,实现他们精神世界的升华。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这个书名,在我眼中,仿佛是一扇被缓缓推开的古老木门,邀请我步入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艺术殿堂。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文人画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我常常在欣赏那些山水画时,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力量,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而“自律性”这个概念,更是点亮了我对文人画家内心世界的想象。我总觉得,在他们挥洒笔墨的背后,一定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种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一种对个人品行的严格要求。这种“反躬修己”,在我看来,是一种超越技法的升华,是一种将绘画视为自我修行和道德完善过程的体现。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深入理解文人画家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艺术表达,又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艺术的纯粹与精神的独立。

评分

《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个古老而悠扬的琴声,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并非艺术评论家,也非历史学者,仅仅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眷恋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感到好奇,特别是他们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内心的世界。山水画,在我眼中,从来不仅仅是风景的描摹,它更是画家心灵的写照,是他们对宇宙人生感悟的具象化。而“自律性”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别具一格。它不像许多艺术史著作那样,仅仅侧重于技法、风格的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艺术家内心深处。我设想,文人画家们在挥洒水墨之际,内心一定经历着一种深刻的挣扎与磨砺,他们需要克制自己,需要坚持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纯粹。这种“反躬修己”,在我看来,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反省的过程,是他们不断提升艺术造诣和人格境界的必由之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古人是如何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中,体现出这种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又是如何通过绘画来达到自我完善和精神升华的。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的书名时,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尤其是山水画,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山川景色,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折射,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表达。而“自律性”这个词,则精准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我总觉得,文人画家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意境深远的画作,背后一定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在支撑,这种力量便是他们的“自律性”。这种自律,可能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体现在他们对名利得失的淡泊,体现在他们对个人品行的严格要求。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阐述这种“反躬修己”的精神,如何将其与山水画的创作过程相结合,又如何揭示这种内在的自律性,如何最终成就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

评分

初读《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的书名,便被其蕴含的深邃意蕴所吸引。我并非是专业学艺术的,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画,一直怀揣着一份敬意与好奇。在我看来,文人山水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展示,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修炼,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表达。而“自律性”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精神追求和艺术法则的自觉遵循。我一直好奇,那些在宣纸上挥洒水墨的文人画家们,他们的内心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修为?他们是如何在笔墨间,实现对自我欲望的克制,对艺术真谛的坚守?又如何通过不断的“反躬修己”,将个人的精神境界,融入到山水画的意境之中,最终创造出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传世之作。这本书的标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带领我,去深入理解那份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与人生智慧。

评分

初读《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的标题,便被其深邃的意境所吸引。我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史专业人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山水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笔墨丹青,背后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与探寻。我想象中的文人画家,并非是那种沉溺于笔墨技巧、追求视觉效果的匠人,而是将绘画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表达。他们的画,不仅仅是描绘外在的山河壮丽,更是内在心性的投射,是心灵的净土。而“自律性”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精神追求和艺术法则的自觉遵循。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这些古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挥毫泼墨之间,实现自我超越,达到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尤其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平衡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与对内在情怀的抒发,又如何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自我调整,达到艺术上的精进与人格上的完善。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具备一种哲学思辨的张力,让我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从中汲取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评分

拿到《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厚重的质感和素雅的封面设计,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颇为着迷,总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理念,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标题,“反躬修己”,让我立刻联想到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理念,而将其与“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相结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文人山水画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人格的体现。画家们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涤荡。这种“自律性”,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绘画技法的严谨和对传统程式的遵循,更是一种对内心欲望的克制,一种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一种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他们的笔墨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修炼过程?他们又是如何将这种“修己”的精神,转化为山水画中那独特的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渴望深入探究,感受那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人生智慧。

评分

《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这个书名,犹如一声古朴的钟鸣,穿越时空,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虽非艺术史研究者,却一直沉醉于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深邃意境与哲学思考。在我的认知里,文人山水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范畴,它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的媒介。而“自律性”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看到了书中所探讨的核心——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精神追求以及艺术创作的自觉法则。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宣纸上挥洒自如的画师们,他们的内心是否也经历着一场场的“反躬修己”?他们是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艺术的纯净与个人的定力?又是如何将这种“修己”的修为,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山水画的笔墨之间,使其拥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标题,无疑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关于文人画家精神世界的图景,让我充满期待,渴望从中汲取智慧,理解那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艺术与人生哲学。

评分

《反躬修己: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自律性》这个书名,如同古老的山林中传来的一声悠远的回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山水画,在我看来,是他们最能寄托情思、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我总觉得,那些笔下或壮丽、或清幽的山水,并非只是简单的景物描绘,更是画家内心深处的一种境界的呈现,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而“自律性”这个词,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艺术鉴赏,而是深入到了文人画家精神内核的挖掘。我设想,文人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一定经历着一种“反躬修己”的磨砺,他们需要克制欲望,需要坚守艺术的纯粹,需要不断地审视和完善自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古人是如何将这种内在的自律精神,转化为山水画中那独特的意境与气韵,又是如何通过艺术实践,实现了个人品格与艺术造诣的双重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