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 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 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1 Art and Architecture(1947)
艺术与建筑(1947)
2 Chinese Architecture(不详)
中国建筑(不详)
3 In Search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North China (extract)(1940)
华北古建筑调查报告 (节选) (1940)
4 A Han Terra-cotta Model of a Three-storey House(1933)
一个汉代的三层楼陶制明器(1933)
5 Buddhist Cave Sculpture(1940)
佛教石窟造像(1940)
6 Five Early Chinese Pagodas(1941)
五座中国古塔(1941)
7 The Chinese Oldest Wooden Structure(1941)
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1941)
8 Two Liao Structure of Tu-lo Ssu, Chi Hsien(1932)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1932)
9 Letter to Wilma Fairbank (1956)
致费慰梅的信(1956)
10 Letter to Alfred Bendiner(CV Included)(1947)
致阿尔弗雷德·班迪纳的信(内附履历)(1947)
Glossary 专有名词表
11 Supplementary Plates from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neseArchitecture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补充图片
《为何是建筑:探寻东方文明的肌理与精神》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印记无数,而建筑,无疑是其中最深沉、最持久的烙印之一。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文化、哲学、社会结构乃至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当我们审视那些矗立千年的宏伟宫殿、精巧的园林、朴实的民居,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石木砖瓦的堆叠,更是数千年东方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敬畏,是他们对于生活理想的极致追求。 本书《为何是建筑:探寻东方文明的肌理与精神》旨在跳脱出对中国建筑“形”的简单描摹,深入挖掘其“神”的所在。我们并非要详尽列举某朝某代的建筑风格,也不是要枯燥地分析斗拱的结构或榫卯的技艺。相反,我们将以一种更加宏观和人文的视角,去探寻中国建筑之所以为中国建筑的独特基因,去理解它为何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如此鲜明的个性和不朽的魅力。我们将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聆听那些古老的砖石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梁柱之间蕴含着的东方哲学思想,去体味那些庭院深处流淌着的东方生活美学。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建筑的和谐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自然也就投射在了建筑的方方面面。我们将在这一部分中,探索古人如何将这种“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转化为建筑的实践。 选址的智慧:风水与地理的辩证法 古人选址建宅,绝非随意而为。对风水学说的考量,并非迷信,而是基于对自然环境深刻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将分析“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风水原则的科学内涵,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对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精妙运用。从皇城的巍峨壮丽,到普通民居的安逸舒适,都体现了古人对“居者心”与“天地情”的呼应。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案例,展示这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如何转化为建筑空间的设计语言。 空间的序列:礼仪、秩序与等级的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礼仪和秩序的社会。建筑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自然承担起了承载和彰显这些社会价值的功能。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中,如何通过空间的序列化布局,如轴线对称、院落层叠、前后左右的等级区分,来体现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社会伦理。从紫禁城的宏伟气势,到四合院的内敛含蓄,都揭示了中国建筑如何在空间维度上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秩序体系。 材料的选择:就地取材与天人共生的哲学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和资源差异巨大,这直接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我们探讨古人如何“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竹、木、土、石等自然材料,并且通过精湛的工艺,赋予这些材料以生命力和美感。我们将深入分析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性,以及古人如何理解和利用这些材料的“天性”,从而达到“天人共生”的和谐状态。例如,木材的柔韧与温暖,夯土的质朴与恒温,瓦片的防水与美观,都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第二部分:宇宙意识的具象化:建筑中的象征与符号 建筑不仅仅是物质存在,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系统。在中国建筑中,这种符号化倾向尤为明显,它将古人的宇宙观、宗教信仰、吉祥寓意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物质形态。 阴阳五行与建筑的色彩、造型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它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我们将分析这种哲学思想如何在建筑的色彩运用(如红黄蓝黑白)、屋顶的曲线与坡度、门窗的开启方式等方面得到体现。例如,红色的热情与活力,黄色的尊贵与权威,屋顶飞扬的曲线所象征的升腾与自由,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龙凤、祥云、瑞兽:吉祥寓意与装饰的生命力 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图案,在中国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美化,而是古人对美好生活、权力象征、神灵庇佑的祈愿。我们将解析这些装饰图案背后的文化意义,探讨它们如何通过雕刻、彩绘、浮雕等形式,融入建筑之中,赋予建筑以生命力和精神力量。从宫殿檐角的瑞兽,到门楣上的龙凤雕饰,都承载着古人对“福禄寿喜”的向往。 建筑的方位与象征:天地人伦的秩序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方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坐北朝南是尊贵和稳固的象征,建筑的正门朝向往往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我们将分析不同方位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划分,从而构建出一种天、地、人伦之间秩序井然的和谐状态。 第三部分:生活美学的渗透:建筑与日常生活的互动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中国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魅力不减,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并且渗透着东方独有的生活美学。 院落的哲学:围合、私密与社区的温情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典型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它既提供了私密的居住空间,又通过庭院的连接,营造出一种温情的社区氛围。我们将探讨院落的围合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庭院中种植的植物、设置的流水、亭台楼阁所营造出的诗意生活空间。从苏州园林的小巧玲珑,到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大气,都展现了院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 移步换景的艺术:园林中的意境与哲学 中国园林,是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并非简单的堆砌山石、栽植花草,而是通过精妙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我们将分析园林中“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探讨如何在建筑的构件(如漏窗、廊道)中融入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如何通过空间的虚实对比、疏密有致,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审美体验。 光影的运用:室内外的交流与意境的营造 古人对光影的运用,同样极富匠心。屋檐的深远、窗棂的镂空、穿堂风的设计,都在不经意间为室内空间带来了丰富的光影变化。我们将探讨光影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如何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以及室内外空间如何通过光影的交流,实现模糊界限,达到一种更加自然、更加生动的居住体验。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时代变迁与建筑的传承与演变 任何建筑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中国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演变,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核却得以顽强地传承。 不同朝代的建筑特色浅析(非详尽列举,侧重时代精神的反映) 我们将简要回顾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但重点并非在于建筑细节的罗列,而是要理解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建筑面貌。例如,汉代的雄浑朴实,唐代的恢弘大气,宋代的精巧典雅,明清的规整繁复,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观。 传统建筑的现代困境与未来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将探讨这些挑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拆毁与改造,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以及人们对传统建筑价值的认知偏差。同时,我们也展望传统建筑的未来发展,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的智慧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结语: 《为何是建筑:探寻东方文明的肌理与精神》并非一本枯燥的建筑图录,而是一次关于中国建筑灵魂的深度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古老建筑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它们为何如此建造,为何如此模样。我们相信,每一次对建筑的凝视,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先人的交流,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刻内涵的体悟。这不仅仅是对“形”的欣赏,更是对“神”的追寻,是对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精神风貌的致敬。希望通过这本书,你能重新认识中国建筑,并在其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感动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