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為新密新砦部分齣土文物簡介。為“1999-2000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該報告正文共分十章,插圖348幅,圖版570幅,插錶74個,附錶40個;另有附錄4個。第一章為概論,分五節分彆介紹瞭遺址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曆史沿革、古文化遺址分布概況、新砦遺址概況、工作經過和工作方法;第二章為地層堆積,分彆介紹瞭探方分布和南部、北部、東部三個發掘區的地層堆積概況與典型文化層;第三、四、五章分彆介紹瞭一、二、三期遺存,一期為河南龍山文化或日王灣三期文化晚期,二期為“新砦期”,是此次發掘的主要收獲,三期為二裏頭文化一期;第六、七章分彆是對動物遺骸和植物大遺骸的研究;第八、九章分彆是對當時人類食譜和生存環境的專題研究;第十章結語,分三節分彆概括、分析和闡述瞭各期文化特徵、考古材料反映的環境狀況和社會生活,以及“新砦期”遺存發現的意義。四個附錄分彆是對齣土銅器、人骨和1999、2000年齣土石器種類及岩性的檢驗與鑒定報告。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理特徵
三 植被與動物群
第二節 曆史沿革
第三節 豫中地區古文化遺址分布狀況
第四節 新砦遺址概況
第五節 發現發掘經過、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
一 發現發掘經過
二 資料整理
三 報告編寫
第二章 地層堆積
第一節 探方分布
第二節 南部發掘區地層概說與典型文化層
一 1999T1北壁剖麵
二 2000T1東壁、南壁剖麵
三 2000T9南壁、西壁剖麵
第三節 北部發掘區地層概說與典型文化層
一 1999T6西壁剖麵
二 1999T3南壁剖麵
第四節 東部發掘區地層概說與典型文化層
一 2000T5西壁、東壁剖麵
二 2000T6西壁、南壁、北壁剖麵
第三章 第一期遺存
第一節 文化遺跡
一 灰坑
(一) 型式劃分
(二) 典型灰坑分類介紹
二 灰溝
三 墓葬
第二節 文化遺物
一 石器
(一) 原料
(二) 製作工藝
(三) 器類及型式
二 骨器
(一) 原料
(二) 加工方法
(三) 器類及型式
三 蚌器
四 陶器
(一) 概述
(二) 器類及型式
(三) 典型單位齣土陶器
(四) 非典型單位齣土陶器
第三節 動、植物遺存
一 動物遺骸
(一) 收集與鑒定方法
(二) 齣土狀況
(三) 初步分析
二 植物遺存
(一) 植物大遺骸
(二) 孢粉組閤
第四節 小結
一 分段與年代
(一) 典型地層關係與分段
(二) 各段文化內涵與特徵
(三) 年代
二 文化因素與文化性質
三 環境與經濟形態
第四章 第二期遺存
第一節 文化遺跡
一 房基
二 灰坑
(一) 型式劃分
(二) 典型灰坑分類介紹
三 灰溝
四 墓葬
(一) 墓葬分類
(二) 墓葬介紹
第二節 文化遺物
一 石器
(一) 原料
(二) 製作工藝
(三) 器類及型式
二 玉器
三 骨、角、蚌器
(一) 原料
(二) 加工方法
(三) 器類及型式
四 銅器
五 陶器
(一) 概述
(二) 器類及型式
(三) 典型單位齣土陶器
(四) 非典型單位齣土陶器
第三節 動、植物遺存
一 動物遺骸
(一) 收集與鑒定方法
(二) 齣土狀況
(三) 初步分析
二 植物遺存
(一) 植物大遺骸
(二) 孢粉組閤
第四節 小結
一 分段與年代
(一) 典型地層關係與分段
(二) 各段文化內涵與特徵
(三) 年代
二 文化因素與文化性質
三 環境與經濟形態
第五章 第三期遺存
第一節 文化遺物
一 石器
(一) 原料
(二) 製作工藝
(三) 器類及型式
二 玉器
三 角、蚌器
四 陶器
(一) 概述
(二) 器類及型式
(三) 典型單位齣土陶器
(四) 非典型單位齣土陶器
第二節 動、植物遺存
一 動物遺骸
(一) 齣土狀況
(二) 初步分析
二 植物遺存
第三節 小結
一 分段與年代
二 文化因素與文化性質
三 環境與經濟形態
第六章 動物遺骸研究
第一節 動物遺骸種類
一 軟體動物
二 魚類
三 爬行動物
四 鳥類
五 哺乳動物
第二節 骨、角器的製作工藝
一 鹿角料和鹿角製品
二 骨料和骨器加工技術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植物大遺骸研究
第一節 方法、步驟與分類體係
一 田野工作階段的收集方法
二 實驗室內的鑒定步驟和方法
三 植物大遺骸的分類體係
第二節 植物大遺骸種類
一 植物的籽實
二 植物的果核
三 炭化木質碎片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人類食譜研究
第一節 方法與原理
第二節 實驗過程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
第九章 人類生存環境研究
第一節 新砦遺址的地貌環境
第二節 新砦時期齣現的重大環境事件
第三節 洪水齣現的氣候背景
一 孢粉分析
二 化學組分分析
三 氧碳同位素分析
四 有機組分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十章 結語
第一節 遺址分期及文化特徵
一 第一期的分段及文化特徵
二 第二期的分段及文化特徵
三 第三期的分段及文化特徵
第二節 考古材料所見各期環境狀況與社會生活
一 古環境復原
二 環境演變與農業生産
三 環境變化與聚落變遷
第三節 “新砦期”遺存發現的意義
一 “新砦期”的提齣及研究過程
二 “新砦期”總體文化特徵及分布範圍
三 “新砦期”與王灣三期、二裏頭一期的比較
四 “新砦期”的來源
五 “新砦期”的去嚮
六 “新砦期”的族屬
七 “新砦期”的命名
八 “新砦期”發現的意義
附錶:
後記
前言/序言
1999年9月開始的對新密新砦遺址的發掘,是1999年5月28日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時設立的“新密新砦遺址的分期與年代研究”課題的工作內容,目的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擬定夏代年代學基本框架提供支撐,並為行將開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積纍資料。發掘工作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閤組成的考古隊承擔,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名義招收的碩士研究生武傢璧參加瞭1999年的發掘,博士後研究人員趙春青作為骨乾力量自始至終參與瞭從發掘、整理到編寫報告的全過程。
新密新砦遺址,1964年由當時的縣文化館館長魏殿臣先生調查發現。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芝荃先生首次對其進行瞭試掘,認為該遺址有早於二裏頭文化一期、又晚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過渡性遺存,並提齣瞭“二裏頭文化新砦期”的命名。惜因當時試掘麵積過小,齣土材料有限,“新砦期”是否真的存在,長期未能得到確認。
1996年,國傢“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啓動。當時,為慎重起見,在“夏代年代學的研究”課題所列“早期夏文化研究”專題中,隻列瞭登封王城崗和禹縣瓦店兩處遺址的發掘,新密新砦未列其中。1999年底,對新密新砦遺址第一期發掘結束之後,證實趙芝荃先生提齣的“新砦期”遺存的確存在。因此,還是將“新砦遺址的分期與研究”列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新增補的一個課題,2000年上半年對新密新砦遺址的繼續發掘遂成為課題組的中心任務。現在,擺在大傢麵前的這部報告,即是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2000年對新密新砦遺址發掘所獲資料的匯集和初步認識。也許在某些方麵學術界還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它填補瞭河南龍山文化與二裏頭文化之間的缺環、拓展瞭夏文化研究的領域,則是不爭的事實。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