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栽培与加工技术

野菜栽培与加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厚诚 等 著
图书标签:
  • 蔬菜栽培
  • 蔬菜加工
  • 园艺技术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食品加工
  • 农产品加工
  • 家庭菜园
  • 有机蔬菜
  • 绿色食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087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10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技兴农奔小康丛书
出版时间:200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5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质量、无污染、新口味的新特蔬菜已成为一种时尚。我国野菜资源丰富,野菜具有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逐渐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青睐。本书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71种野菜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营养保健作用、食用方法及加工技术。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可操作性强,是菜农和产后加工从业人员的必备参考书,是农民脱贫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致富指南。

内页插图

目录


1.巴戟天
2.何首乌
3.沙棘
4.龙芽草
5.补骨脂
6.大巢菜
7.羊乳
8.轮叶沙参
9.费菜
10.大黄
11.酸模
12.三叶芹
13.沙芥
14.风花菜
15.地肤
16.牛膝
17.灰灰菜
18.山莴苣
19.独行菜
20.茵陈蒿
21.大蓟
22.蓟蓟菜
23.鸦葱
24.益母草
25.蜜蜂花
26.野黄花菜
27.龙牙楤木
28.刺五加
29.决明
30.酸浆
31.商陆
32.猪毛菜
33.地笋
34.防风
35.清时菜
36.蓝萼香茶菜
37.地榆
38.鸡冠花
39.百里香
40.小根蒜
41.木槿
42.黄精
43.地黄
44.马兰
45.白花蒿
46.紫苏
47.鳄嘴花
48.土人参
49.龙葵
50.车前草
51.青葙
52.苜蓿
53.野茼蒿
54.一点红
55.白子草
56.蒌蒿
57.牛蒡
58.荠菜
59.朝鲜蓟
60.紫背菜
61.薄荷
62.菊苣
63.菊花脑
64.荆芥
65.蕺菜
66.苣荬菜
67.蒲公英
68.苦苣
69.马齿苋
70.仙人掌
71.薇菜

前言/序言


《绿野寻踪:都市人的野趣生活指南》 在这个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里,我们渴望一片绿意,一份宁静,一种与自然亲近的原始冲动。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仿佛遗忘了指尖沾染泥土的触感,遗忘了空气中弥漫的草木清香,遗忘了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荒芜角落里的生命惊喜。 《绿野寻踪:都市人的野趣生活指南》正是为唤醒这份深藏于心的都市人野趣而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种植手册,也不是一本艰深的植物百科,而是一份充满温情与发现的邀请函,带领你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忽略的“野”元素,将自然的气息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 本书的核心在于“寻”与“趣”。“寻”意味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那些不被“精心照料”但依旧蓬勃生长的生命。它们可能潜伏在城市的绿化带边缘,可能生长在老旧墙角的缝隙,甚至可能只是社区公园里不起眼的杂草。我们教你辨识它们,了解它们的习性,理解它们为何能在严酷的环境中顽强生存。这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生命力的致敬,一次对自然智慧的洞察。 而“趣”则在于如何将这份“寻”来的自然馈赠,转化为一种有趣、有益、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本书将带你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用最贴近的方式,体验自然的乐趣。这是一种告别了人工雕琢的纯粹之美,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第一部分:城市的寻宝图——野趣的发现之旅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为你绘制一张独特的“城市寻宝图”。我们鼓励你放下手机,抬起头,用好奇的目光扫视周围。 都市角落的生命脉搏: 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城市中寻找那些常见的“野生”植物。这包括但不限于: 公园绿地边缘的馈赠: 很多看似普通的野草,实际上是生命力顽强的食药用植物。我们将为你揭示蒲公英、车豨草、益母草等在城市边缘安家的身影,以及它们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 墙角缝隙的顽强生命: 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视为“杂草”的植物,如马齿苋、酢浆草,它们以惊人的生命力在最贫瘠的环境中扎根。我们将介绍它们的识别特征,以及它们对土壤的改善作用。 闲置地块的绿色惊喜: 城市中偶尔出现的闲置地块,往往是各种野生植物的天然温床。我们会告诉你如何安全地观察和识别这些地方的植物,避开潜在的危险。 水边与湿地的生灵: 湿地和水边往往孕育着独特的植物群落。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或湿生植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安全辨识与尊重自然: 发现是第一步,但安全和尊重同样重要。 “认清敌友”——实用辨识技巧: 我们将提供简单易懂的植物辨识方法,包括叶形、花形、果实特点等,并强调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切勿随意触碰或采摘。 “不留痕迹”的探访原则: 强调在户外活动中,我们要遵循“只带走照片,只留下脚印”的原则,保护植被,不破坏生态。 “禁区”提示: 明确告知哪些区域不适合采集,例如受到污染的区域、私人领地、自然保护区等。 第二部分:野趣的生活化——从“寻”到“用”的智慧 仅仅“找到”这些野生植物是不够的,真正的乐趣在于如何将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让这份野趣变得触手可及,充满惊喜。 野趣的观察日志——记录与学习: “我的野趣地图”: 鼓励读者绘制自己的“野趣地图”,标记发现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季节、环境特点,形成一份独一无二的城市野趣档案。 “植物的四季变奏曲”: 观察同一株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了解它们的生长周期,体会自然的时间流转。 “与它们对话”: 尝试用文字、绘画或摄影的方式记录下你与野外植物的相遇,分享你的发现与感悟。 将野趣融入日常——简单易行的实践: “微型野趣角”: 即使是在公寓里,你也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微型野趣角”。我们将指导你如何从野外“借取”一些无害的植物种子,在小花盆中尝试播种,体验生命萌发的喜悦。例如,收集一些蒲公英的绒毛,尝试在家中播撒,看着它们重新绽放。 “自然材料的创意DIY”: 收集一些枯枝、落叶、野花(在确保合法且不破坏的前提下),将它们变成独特的装饰品,如叶脉书签、枯枝摆件、天然花环等,为家居增添一份质朴的艺术感。 “植物的秘密语言——花语与寓意”: 了解一些常见野生植物的花语和寓意,为你的生活增添一份浪漫与情趣。例如,酢浆草的小巧可爱,蒲公英的自由随性。 “天然染料的奇妙实验”: 尝试利用某些野外植物(如某些根茎或叶子)进行天然染色实验,用环保的方式为织物赋予自然的色彩。我们将提供安全易学的入门指南。 “食”不惊人——安全的野外食物探索(谨慎与提示): “认识餐桌上的‘野’朋友”: 在确保绝对安全和专业指导的前提下,我们会介绍一些广为人知且易于辨识的食药用野菜,如马齿苋、苋菜、荠菜等,以及它们的食用方法。 “采摘前的‘三问’原则”: 强调在采摘任何野菜前,必须做到“三问”:是否认识?是否安全?是否合法? “环境评估与安全采摘”: 详细讲解如何判断采集地点的安全性,如何避免采摘受污染或有毒植物,以及正确的采摘方式,以确保食用安全。 “烹饪的艺术——原味呈现”: 介绍如何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野菜的原味和营养,例如凉拌、清炒、煮汤等,体验自然的纯粹味道。 第三部分:自然的回响——野趣与心灵的对话 《绿野寻踪》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一种心灵的疗愈。 “慢下来”的生活哲学: 在追逐野趣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开始更细致地观察,更深刻地感受。这是一种对现代生活“快餐式”消费的反思,一种对“慢生活”的实践。 “接地气”的幸福感: 当你的指尖沾染泥土的芬芳,当你的目光聚焦于一株小草的生长,你会发现,幸福原来如此简单,如此触手可及。这种“接地气”的幸福感,是物质堆砌无法给予的。 “治愈力”的馈赠: 面对自然的勃勃生机,那些日常的烦恼与压力仿佛被稀释。每一次的“寻”与“探”,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我的和解。 “责任感”的萌发: 当你开始欣赏和了解这些“野”生命,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份保护的愿望,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责任感,将引导我们成为更友善的地球公民。 《绿野寻踪:都市人的野趣生活指南》旨在成为你的伙伴,你的向导,你的灵感来源。它不强迫你成为植物学家,也不要求你成为农夫,只是邀请你打开一扇通往自然的窗户,用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用一种轻松的心情去体验,用一份真诚的热爱去生活。让这份源自自然的野趣,点亮你平凡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满足。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充满发现与乐趣的“绿野寻踪”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我预期的那样,是一本纯粹的“操作手册”,倒更像是一部融合了植物学观察日记和乡野生活哲思的随笔集。开篇几章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野趣的价值”以及“人与非驯化植物的关系”,这部分文字带着一种深沉的文学气息,用词考究,读起来颇有韵味,但坦白说,对于急于上手实践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拖沓。我更期待的,是更直接地进入到土壤准备、播种深度、水分管理这些硬核技术细节。书中对传统采集智慧的引用非常丰富,很多土法炼钢的经验被系统地记录下来,这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在涉及到现代农业技术,比如有机肥的精确配比或者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策略时,内容的深度就显得稍逊一筹了。感觉作者更偏爱田园牧歌式的叙事,对工业化或规模化种植的考量相对较少。希望未来能出一个增补版,加入一些现代科学检测和数据分析的内容,让这本书更具时代感。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层面的构建是扎实的,尤其是在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气候、土壤微环境相互作用的阐述上,看得出作者下了苦功夫进行长期的田野观察。很多关于“地气”和“自然节律”的描述,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妙,但结合科学原理去解读,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自然哲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土壤活化”的章节,它没有直接推荐任何化学添加剂,而是通过描述如何利用落叶、草木灰等天然材料来改良土壤肥力,提供了一套非常可持续的思路。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引导你跳出“种菜就是施肥打药”的刻板印象,重新审视土地本身的力量。唯一的遗憾是,关于病虫害的管理,感觉有点“佛系”了。虽然提倡生态防治,但当实际面对严重的蚜虫爆发或者霉菌感染时,书中提供的自然疗法似乎显得力量薄弱,缺乏一套应对突发危机的快速、有效的应对方案。这使得这本书更适合于业余爱好者进行小规模的园艺尝试,而非追求高产的专业人士。

评分

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信息量大到让人有点不知所措,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它似乎试图将从种子萌发到最终餐桌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囊括进来,内容横跨了基础农学、植物分类学、民间烹饪学甚至一些地方志的范畴。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你似乎不需要再添置其他参考书,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野;缺点是,在某些关键点上,讲解的深度不够。比如,在“采后处理与保鲜”的部分,信息量非常庞杂,提到了冷藏、盐渍、糖渍、发酵等十余种方法,但每种方法背后的“最佳时间窗口”和“适用性范围”界限模糊。作为一名时间有限的上班族,我希望能有一个清晰的决策树或者快速参考指南来帮助我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而不是阅读冗长的文字描述后自行摸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适合作为工具书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百科性质的读物,但若想从中提炼出简单易行的每日操作SOP(标准作业流程),可能还需要读者自己做大量的二次加工和筛选工作。

评分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比对了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常见“可食用”野菜的形态特征描述,发现有些地方的区分度不是特别高。举个例子,书中描述的“某某草”的叶片边缘是锯齿状的,但配图中的叶片边缘看起来更像是波浪形,而且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注意的“有毒相似种”。对于新手来说,辨识植物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旦采食错误,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作者在序言中强调了“安全第一”,但这种安全保障主要依赖于读者的细致辨认,而不是书中提供的足够明确的区分标志。此外,关于“加工技术”那部分,内容显得有些简略了。例如,提到腌制和晒干,只是简单描述了流程,却没有深入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营养成分流失的影响,或者不同地区的风味差异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体现。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具操作性的、针对不同加工方式的详细流程图或对比实验数据,而非仅仅是经验性的描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封面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复古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气息。内页纸张选得也很有格调,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质感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章的标题都用了不同的字体和颜色进行区分,清晰明了,让人在翻阅时能迅速定位到感兴趣的部分。书中的插图部分做得极其出色,那些植物的写实素描,线条流畅,对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便是没有经验的新手,光凭图示也能大致辨认出常见的野草种类。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一些关键的栽培步骤旁边,增加一些不同气候或土壤条件下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的提示框,那就更完美了。比如,在讲到某种野菜的耐寒性时,若能配上一个“北方冬季保护”的简易指南,对实践者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整体而言,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心打磨的作品,让人在捧读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