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史研究譯叢: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是一本以十六國北朝政治史為具體內容,而以隋唐帝國形成根據和曆史本質為問題意識的實證之作,也是作者著稱的“豪族共同體理論”由以提齣並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對於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稱:“如果說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負之處的話,那便是密切注意民眾在政治發展過程中占據著什麼樣的位置,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這一點。”《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作者從十六國北朝尋覓隋唐帝國的原始形態和形成動力,指齣國傢與民眾有對立的一麵,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麵,“沒有民眾的積極作用,隋唐帝國便不可能齣現”。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會的內部和基層,把摸這一時代的精神脈搏,揭示齣從紛亂的十六國發展到強盛的隋唐帝國的曆史內在邏輯,突破瞭戰後日本中國史學界強調世界史基本規律而忽視中國曆史特色的研究範式,標誌著一種新的中國中古史闡釋體係的成立。
這套叢書中有一本關於唐代宗教政策的譯作,徹底顛覆瞭我對唐朝“兼容並蓄”的固有認知。過去總認為唐代對佛教和道教是全麵支持的,這本書則聚焦於“寺院經濟”的膨脹及其對國傢財政構成的係統性威脅。作者通過大量碑刻和地方誌的交叉比對,揭示瞭中央政府在某些時期,如何不得不采取隱秘或公開的手段來限製寺院的土地兼並和免稅特權。這種對“政教關係”的實用主義分析,遠比單純贊美唐朝的開明要深刻得多。它展示瞭即便是強盛如唐帝國,在麵對一個擁有龐大經濟實體的非政府組織時,其政策製定也充滿瞭試探、妥協與反復拉扯,是理解中古國傢治理睏境的絕佳文本。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套譯叢的觀感有些“敬而遠之”,覺得日本學者的研究太過“去中國化”,缺少那種厚重的曆史人文關懷。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領悟到,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例如,有一本專門研究唐代藩鎮割據的譯文,它幾乎完全從軍事行政和財政收支的角度切入,幾乎看不到傳統史學中那種“忠義”與“奸叛”的標簽。作者細緻分析瞭不同節度使治下的稅收結構、兵員募用模式,以及他們與中央朝廷在貨幣和鹽鐵專營上的博弈。這種冷靜到近乎冷酷的製度分析,反而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瞭帝國權力如何被侵蝕、被重構的過程。它迫使讀者跳齣曆史人物的道德審判,真正去理解權力運行的內在邏輯,非常具有啓發性。
评分我對這套譯叢中涉及隋代的內容特彆關注,因為隋朝常常被視為唐朝的“序章”,但其自身的復雜性常常被掩蓋。有幸讀到其中一篇專門探討隋煬帝大運河工程的論文集,它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傳統的敘事往往將大運河視為隋朝速亡的直接原因,是暴政的象徵。然而,這本譯著卻引入瞭區域經濟學和交通地理學的視角,詳盡分析瞭隋朝統一後,在資源調配、軍事後勤和南北融閤的長期戰略中,運河建設的必然性和長期效益。它巧妙地平衡瞭“暴政”與“製度建設”兩個維度,論證瞭隋朝在製度層麵的遺産,如何為唐朝的長期繁榮奠定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這種辯證的、超越簡單道德評判的分析方法,實在高明。
评分這套“日本中國史研究譯叢”的整體水準,一直以來都是讓人稱道的。我記得我最早接觸這套書係列,還是因為對唐代邊疆治理特彆感興趣。那會兒讀到其中一本關於安西都護府的論著,簡直是醍醐灌頂。作者們往往能從一些極為細微的史料,比如敦煌文書中的零星記載,挖掘齣宏大的曆史脈絡,那種紮實的考據功底,是國內很多研究者都難以企及的。他們看待問題,總能跳脫齣我們習慣的民族敘事框架,用一種更具操作性和製度史的眼光去看待唐朝的運轉邏輯。尤其是在解釋中央與地方關係時,那種精妙的平衡和矛盾分析,讓人不得不佩服日本學界深厚的漢學功底和獨特的學術視角。他們不像一些側重於思想史或文化史的著作那樣空泛,而是緊緊咬住製度、律令、人員流動這些硬核內容不放,構建瞭一個極其堅固的史學大廈。
评分最近我淘到一本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日本學者的譯作,簡直愛不釋手。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完全拋棄瞭傳統上那種將改革簡單視為“漢化”或“鬍化”的二元對立敘事。作者非常細緻地梳理瞭改革前後貴族集團的內部權力轉移和經濟基礎的變化。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三長製”的微觀考察,它不是停留在製度條文的羅列,而是深入到州縣基層,通過計算賦稅負擔和徭役徵發的變化,來量化改革對不同階層的影響。讀完之後,你纔會明白,任何一項重大的曆史變動,背後都是無數基層民眾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博弈,而非僅僅是帝王一時的心血來潮。這種由下而上的史觀,對於理解中古社會復雜性,無疑提供瞭極佳的參照。
評分對於中國人來說,隋唐是揮之不去的一道亮麗的迴憶之光。日本古代又是深受隋唐風情影響的,所以很好奇這日本人如何寫這本書的。
評分非常好,精裝版,可以收藏!
評分發貨很快,不過我不太喜歡精裝書,封麵太硬瞭
評分啊,為何要我單獨去評價每一本書,真心話,我很滿意京東的服務,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下,把顧客當作上帝,容易嗎。
評分細典,日本的史學傢確是水平高。
評分其實,學習和鍛煉是最輕而易舉的財富啊。
評分力圖通過從基層社會結構關係理解曆史的進程,對中國學界具有重要的啓示。用榖川的話說,他的研究是“以六朝時代為中心的社會基層結構的考察”,並基於此而“論及中國社會整體結構特性”。他相信六朝時代的特點是其社會為貴族所支配,其研究是圍繞六朝貴族展開的。這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研究成果極多,不過他所關心的並不是貴族如何控製朝廷,而是另闢蹊徑,探討他們如何在鄉黨發揮作用,産生影響,進而確立他們在鄉黨中的地位,並由此進入官界,在朝為政。對於漢末以後的基層社會的變動十分注意,他反復提到三國時期“村”的齣現的曆史意義,從社會最基層的聚落的變化中挖掘社會變遷的軌跡。盡管其說不無可酌,但這種分析顯然是有深刻的啓示。此外著力探討瞭貴族如何與鄉黨構成“共同體”,涉及貴族賑濟宗族鄉裏、支撐賑濟的觀念,賑濟産生的影響等。
評分《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增訂本)》是一本史論著作,即通過具體史實的考證,最終上升為曆史哲學的論著。榖川史學的重要觀點之一,是認為如何理解“中國中世”是認識中國史發展內在規律的關鍵。榖川氏指齣西方史學傢所謂中國社會停滯論的最大的錯誤在於忽視中國也曾有過中世,並認為如果不在這個問題上予以超越的話,就難以發現中國史的自身發展規律。
評分好書,價低,值得購買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