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集: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

李覯集: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覯 著
圖書標籤:
  • 李覯
  • 中國思想史
  • 明代思想
  • 學術史
  • 史料
  • 文獻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明朝
  • 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1412
版次:2
商品編碼:1058367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1-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8
字數:3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覲《公元一○○九年——一○五九年》字泰伯,北宋建昌車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二。他是北宋著名思想傢,儒學功利派的先驅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持者,王安石變法的先導。後人評論說:「道德文章,卓絕一世,且多所著作,學者皆鬥山仰之,蓋屹然為宋代儒宗。《陸瑤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

內頁插圖

目錄

直講李先生文集序
自序
捲第一

長江賦
麻姑山賦
疑仙賦並序
捲第二
禮論七篇並序
禮論第一
禮論第二
禮論第三
禮論第四
禮論第五
禮論第六
禮論第七
禮論後語
捲第三
易論十三篇
易論第一
易論第二
易論第三
易論第四
易論第五
易論第六
易論第七
……
捲第四
捲第五
捲第六
捲第七
捲第八
捲第九
捲第十
捲第十一
捲第十二
捲第十三
捲第十四
捲第十五
捲第十六
捲第十七
捲第十八
捲第十九
捲第二十
捲第二十一
捲第二十二
捲第二十三
捲第二十四

前言/序言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李覯集》 一部梳理宋代思想脈絡的珍貴文獻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李覯集》是一部精心編纂的學術著作,旨在為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特彆是宋代思想的學者提供一份詳實、權威的原始資料。本書聚焦於北宋著名思想傢李覯(1007年—1059年),係統地搜集、整理並校勘瞭他一生主要的著作、散文、奏疏、詩歌以及與他相關的史料文獻,力求全麵展現李覯的思想麵貌及其在宋代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 一、 編纂背景與意義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儒學復興,新學興起,各種思潮交織碰撞,形成瞭蔚為壯觀的思想圖景。李覯作為其中一位重要的參與者和貢獻者,其思想不僅深刻影響瞭同時代,更對後世的政治、哲學、社會觀念産生瞭長遠的影響。然而,由於曆史的變遷和文獻的流傳,李覯的著述散佚頗多,研究其思想也麵臨著資料搜集和辨析的睏難。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李覯集》正是為瞭解決這一問題而誕生。編纂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曆時多年,遍搜海內外善本、抄本、刻本,甚至包括一些不為人知的零散記載,力圖將李覯的思想遺産最大程度地完整呈現。本書的齣版,不僅為學術界研究李覯本人提供瞭堅實的資料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為理解宋代思想的復雜性、多樣性及其演變軌跡,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通過李覯的思想,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士大夫階層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問題的思考,以及他們試圖解決現實矛盾的努力。 二、 內容構成與特點 本書在內容上力求全麵,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李覯的主要著作: 《慶曆新政》相關文獻: 李覯是慶曆新政的積極倡導者和理論傢。本書收錄瞭與他相關的大量奏疏、建言,詳細闡述瞭他對當時政治弊病的診斷、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具體方案。這些文獻是研究慶曆新政最直接、最珍貴的史料,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場改革的動因、目標、實施過程以及最終的成敗。例如,他在奏疏中提齣的“均田”、“募役”、“常平倉”等經濟改革思想,以及對官僚體製、科舉製度的批判和建議,都展現瞭他深切的憂患意識和對國傢前途的深切關懷。 《論學》與哲學思想: 李覯在哲學思想方麵,繼承瞭孟子的“性善”之說,並有所發展。他強調“仁”的內在性,認為“仁”是人固有的本性,而非外在的規範。本書收錄瞭李覯關於“性”、“心”、“道”、“德”等核心概念的論述,以及他對儒傢經典的解讀。通過這些文本,我們可以看到李覯如何試圖在佛教和道教思潮的衝擊下,重塑和發展儒傢的道統,並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他對“誠”的重視,以及將“誠”視為連接天人、體認聖賢之道的途徑,也構成瞭他獨特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勸學》與教育思想: 李覯深諳教育對於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意義。他撰寫瞭多篇關於勸勉學習的文章,強調學問的實用性和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本書收錄瞭他的相關論述,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宋代士大夫對教育的普遍看法,以及李覯在其中所提齣的個人見解。 其他重要論述: 除上述主要方麵外,本書還收錄瞭李覯在其他領域的論述,例如對文學、曆史、社會習俗等的看法,力圖從多個維度展現其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2. 李覯的散文、奏疏與尺牘: 散文: 李覯的散文風格雄健,說理透徹,情感真摯。本書收錄瞭他不同時期的散文作品,包括一些議論性的文章、記敘性的文字以及抒發個人情懷的篇章。這些散文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他思想的外化,能夠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其人格魅力和思想脈絡。 奏疏: 作為一位積極參與政治的士大夫,李覯留下瞭大量的奏疏。這些奏疏是他直接嚮皇帝進言獻策的記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麵麵。本書對這些奏疏進行瞭詳細的整理和校勘,為研究宋代的政治製度、社會問題以及李覯本人的政治抱負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尺牘: 尺牘(書信)是瞭解士大夫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以及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徑。本書收錄瞭李覯與同時代友人、同僚的書信往來,從中可以瞭解他真實的性情、交遊,以及在非正式場閤的言論思想。 3. 李覯的詩歌: 李覯的詩歌,雖然不如其政論和哲學思想那樣為人熟知,但也反映瞭他的人生際遇、情感世界以及對社會現實的觀察。本書收錄瞭他創作的詩歌,為研究其文學成就和思想情感提供瞭補充材料。 4. 與李覯相關的史料文獻: 除瞭李覯本人的作品,本書還搜集瞭與他同時期或稍晚的史書、文集、筆記、年譜等文獻中記載李覯的材料。這些材料包括他生平事跡的記載、他與他人的交往、他人對他的評價、以及他思想的流傳情況等。通過這些旁證材料,可以更全麵地認識李覯的曆史地位和學術影響。 三、 編纂的嚴謹性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李覯集》的編纂團隊在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校勘方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 廣泛的搜集: 編纂者廣泛藉鑒瞭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曆代李覯文獻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力求不遺漏任何重要的原始資料。 精細的校勘: 針對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編纂者進行瞭仔細的比對和校勘,辨析訛誤,考訂字句,確保所錄文本的準確可靠。 詳盡的注釋: 對於原文中一些生僻的字詞、典故、人名、地名以及曆史事件,編纂者都進行瞭詳細的注釋,以便讀者理解。 科學的編排: 本書按照文獻類型和時間順序進行編排,邏輯清晰,便於讀者查閱和研究。 四、 研究價值與學術影響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李覯集》的齣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影響: 奠定李覯研究的基礎: 為海內外學者研究李覯的思想、生平、著作及其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提供瞭最全麵、最權威的資料。 深化宋代思想史研究: 通過李覯這一重要個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思想的多元性、復雜性及其發展脈絡,為宋代思想史的宏觀研究提供堅實支撐。 推動相關學科發展: 本書不僅服務於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對於政治史、社會史、文學史、文獻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匯集和整理前人的思想遺産,本身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和傳承,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發揚民族智慧。 五、 結語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李覯集》不僅僅是一部文獻匯編,更是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它以嚴謹的態度、宏大的視野,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北宋思想世界的大門。通過閱讀和研究本書,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李覯這位傑齣的思想傢,更深刻地理解宋代思想的時代特徵與曆史貢獻,從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示。本書的價值,將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而愈發顯現,成為中國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用戶評價

评分

從宏觀的史學脈絡來看,這套資料的編排邏輯清晰地展現瞭一種思想的演變軌跡,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獻,更像是構建瞭一條隱形的思想河流,讓讀者得以追蹤某些核心議題是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被提齣、被討論、被修正的。我特彆欣賞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比如某一先秦學派的觀點如何被後世的儒傢或道傢重新闡釋和批判,這種張力在閱讀過程中是極具啓發性的。隻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而言,缺乏一份總體的時代背景和思潮概覽,可能在最初的入口處會感到有些門檻。如果能附贈一份簡明的“時代思潮地圖”,輔助理解,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輕學子進入這個深邃的領域。

评分

我嘗試著從文獻學的角度來審視這套資料匯編,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對原始文本的忠實呈現和係統性梳理。匯編者顯然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進行瞭一番篳路藍縷的淘洗與甄彆,最終呈現齣的是一個相對完整且具有可信度的思想譜係。尤其是對於一些散佚或隻在特定區域流傳的文本片段的搜集和校訂工作,做得尤為紮實,這對於後來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節省瞭大量奔波於各圖書館和古籍善本之間的精力。當然,任何匯編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完美,我個人希望後續的版本或者配套的工具書能夠提供更詳盡的底本說明和異文對照,這樣在進行深入的文本細讀和考證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減少不必要的疑慮。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思想史變遷的研究者,我必須承認,這類匯編性資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套書的選材體現瞭編纂者廣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平颱,去搭建更具原創性的理論架構。我特彆留意到其中對某些地方誌或私傢文集中罕見記錄的收錄,這顯示瞭編纂者超越主流經典的視野。如果說有什麼可以進一步完善之處,那就是在電子化或數字化資源的配套上。設想一下,如果能提供一個可檢索的數據庫版本,配閤文本分析工具,那將極大地提升研究的效率和深度,真正實現古籍資源的現代價值最大化。

评分

閱讀這套資料集,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深切感受到瞭古人對“道”與“理”的執著探尋。那些文字雖然古奧,但其中蘊含的對社會秩序、個體道德以及宇宙本源的思考,至今看來依然振聾發聵。我特彆關注其中一些邊緣人物或流派的記載,他們往往提供瞭主流敘事之外的獨特視角,這些被精心收集起來的碎片,恰恰是重構那個復雜思想圖景的關鍵碎片。然而,在某些關鍵文本的釋義和注釋方麵,我感覺略顯保守和簡略。或許是受限於資料本身的性質,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對一些特定的哲學概念進行更貼近當代語境的解釋和引申,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難度,讓思想的火花更容易被點燃。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能觸摸到紙張上的墨香。封麵選用的材質和字體搭配得恰到好處,散發著一種沉穩的學術氣質,讓人一拿到手就心生敬意。內頁的紙張質量也很上乘,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是下瞭大工夫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對內容的尊重。不過,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如果能在章節的起始處增加一些引人入勝的導讀文字,或許能更好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中,讓閱讀的體驗更加流暢和沉浸。總體來說,這本實體書的物化形態,無疑是為嚴肅的學術研究提供瞭一個高水準的載體,值得珍藏。

評分

西漢馬王堆《帛書》

評分

非常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

宋初重要人物著作,尤其在禮的方麵有較多論述。

評分

西漢馬王堆《帛書》

評分

這樣的資料整理齣來不容易,使用起來極其方便。

評分

很好,值得一讀,推薦

評分

收到有破損,客服很好的解決瞭,贊一個

評分

硃熹提倡讀書,認為窮理之要,必在讀書,促進瞭徽州讀書好學風氣,縉紳之傢往往自編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誦讀、理學傢對理欲、心物、義理、天人等概念的意義、關係的追問和邏輯論證,提升瞭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瞭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新安理學傢恪守硃熹的義利之辨,強調"天理為義,人欲為利",頌揚"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思想,學子以之為書院之規,士夫以之為立身處事的教條,徽州商人"賈而好儒",以"仁義禮智信"做為商業倫理。宋元明三代,徽州齣瞭不少民族誌士,錶現瞭堅貞不屈的氣節,也與硃熹的新安理學分不開。但是,理學的核心綱常倫理,新安理學講究忠君孝親、男尊女卑、喪製禮服、修祠續譜、建坊樹碑。大批的"貞女烈婦"、"孝子賢孫"為傳統禮教而殉身,這是理學在“程硃桑梓之邦”結齣的惡果。

評分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住縣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傢學者,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李覯一生以教學為主,40歲那年由範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所以後人稱他為“李直講”,李覯傢於盱江邊,創辦瞭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李覯集(繁體竪排版)》內容簡介:李覯,《公元一〇〇九年——一〇五九年》字泰伯,北宋建昌車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二。他是北宋著名思想傢,儒學功利派的先驅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持者,王安石變法的先導。後人評論說:道德文章,卓絕一世,且多所著作,學者皆鬥山仰之,蓋屹然為宋代儒宗。《陸瑤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按鄭聲、佞人是用《論語》“放鄭聲”“遠佞人”,故後文雲“放遠之”,不當點破;“非九女當禦不得進”,即九女之當禦者始得進。《天官·九嬪》鄭注:“女禦八十一人當九夕。”則每夕以九女侍寢。非九女當禦不得進,故“夜乃安身”。故此處當點作:“...夜乃安身,非九女當禦不得進。鄭聲、佞人舉放、遠之......”李泰伯關於後宮的意見大都集中於《周禮緻太平論·內治》的前數篇,大體以選賢婦建立後宮的秩序。《廣意》之作,鑒泉劉氏以謂“是動而非靜......顯為反宋初柔靜之道”,斯言得之。泰伯之論說,大抵以變製法古為意,故其論多躁進,與石守道、王逢源輩相類,鬍適至以荊公之先河目之。《四庫提要》謂“其論治體,悉可見於實用”,似為繆講。與荊公多曆宦途不同,泰伯一生最後三年始講授太學,臨沒方勾管之,晚年《太學議》,已不得不遷就現實的製度,與其所論古之太學養老設教大不同,恐怕是宦塗上知甘苦之言。則其生平迂論,又烏可謂“悉可見於實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