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商业社会的到来,我们中国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家庭危机和情感危机,离婚率提高,婚外情增加,亲情日渐淡薄,友情被实用化——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尽管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要真正幸福却是很难的。只有消除危机、度过危机,才能走向幸福的彼岸。这个选题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当今社会正面临严重的家庭危机和情感危机,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认真思考并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家庭、情感与幸福》是一本思路新颖、思想独到、紧贴实际的书。影响幸福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其中家庭和情感就是影响幸福的最直接的因素。本书从家庭和情感的角度写幸福,并把二者做了很好的结合。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并附有家庭、情感格言。
李继先,男,博士。曾任基层法官、副总经理、副市长。现在大学任教。
上篇 家庭与幸福
一 家庭功能的演变
二 幸福的源头:原有家庭
三 幸福定制工厂:自建家庭
四 重结良缘:再婚家庭
下篇 情感与幸福
一 生命的取暖炉:亲情
二 人生的花朵:爱情
三 人生的芳草园:友情
四 人性的原野:人间大爱
附录 家庭、情感格言
后记
三
幸福定制工厂:自建家庭
原有家庭是个人幸福的源头,十分重要。但长大成人后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庭比原有家庭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在原有家庭中长到20来岁就要走出去,而在自己缔造的家庭中却要呆到终老。鉴于个人在自建家庭中所起的主动作用,本人将自建家庭比作一个“幸福定制工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制”自家的幸福。这使我想起一则寓言。
一个小孩想戏弄一个聪明人,在手里攥了一只小鸟,问聪明人:“我手里有什么东西?是活的,还是死的?”他想好了,如果聪明人说是活的,他就一用力把小鸟攥死;如果聪明人说是死的,他就把手张开,让小鸟飞走。聪明人不慌不忙地答道:“是死,是活,全取决于你。”
自建家庭好比这只小鸟,而夫妻就是攥着小鸟的孩子,家庭幸福与否取决于夫妻俩人。美国著名学者斯卡皮蒂在《美国社会问题》一书中说:“决定家庭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支撑家庭的婚姻质量。”美满的婚姻能给小两口一个尘世天堂,而一桩糟糕的婚姻则会使男女双方陷入不幸的泥潭。可遗憾的是,幸福的婚姻总是少数。法国哲学家卢梭说:“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小品大王赵本山有句台词:“凑合过呗,还能离咋地。”“凑合过”是一句流行于中国家庭的口头禅,很多夫妇都或认真或半认真地说过这句话。前些年,西德的基鲁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对“你觉得自己现在的婚姻生活幸福吗?”这一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6%。(国分康孝:《婚姻心理分析》)有人说,不如意的婚姻占到75%;还有人说,只有1%的夫妇体验过美满的婚姻。(木工编著:《婚床上的对话》)这些数字虽然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幸福的婚姻不占多数。被婚姻弄得苦恼不堪的大有人在,被婚姻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不是个别,被婚姻杀死的也不是没有。古今中外劣质婚姻造成的人间悲剧不计其数,即使在当代,这样的悲剧仍在上演。请允许我讲述一段亲身经历。
1988年8月的一天,我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一大早我就赶到地处偏僻小镇上的法庭。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一名躺在法庭门口哭嚎的妇女。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妇女有这般举止,心里不禁纳闷。原来这名妇女正陷入离婚僵局中。由于历经一年时间仍离不掉,她很痛苦,而离不掉的原因是男方死活不跟她离。虽说这是一桩感情确实已经死亡的婚姻,根据法律条文可以判决离婚,但她丈夫扬言,如果离婚就杀死女方全家。为了稳妥起见,法庭工作人员试图调解解决。可身处不幸婚姻中的女当事人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三天一趟五天一趟往法庭跑,催促法庭尽快结案。看到这一幕,我当时的感觉是这女的真不幸。然而,现实的婚姻生活中还有比这更不幸的。请看下面这桩刚发生不久的惨剧(见2009年4月13日《兰州晨报》):
4月12日上午9时许,排洪南路一出租屋内,一名3多岁的妇女被丈夫削去耳朵、砍断手脚。事后,凶残的丈夫逃之夭夭。简单的家庭矛盾、简单的夫妻争吵,丈夫竟狠毒手,说起当时的一幕,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毛骨悚然。
当日上午10时许,在排洪南路一居民院落附近,三辆警车停在家属院附近,巷子内数名市民围在一起议论着刚才发生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惨案。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讲,这对夫妇在此租房已有很长时间,每天他们都会听到夫妇两人的吵架声,在事发前一天晚上他们还听到夫妻两人的争吵声。上午8时许,他出门办事时看到夫妻两人一起回家,想不到一个多小时后竟发生惨案。老人说,民警及120医护人员赶到将妇女抬出出租屋时,妇女用被子包裹着,昏迷不醒。
在出租屋里记者看到,这是一栋具有多间出租屋的小楼,警方正在院子里调查取证,其中一名民警手提的塑料袋内装有一把菜刀。在二楼一出租屋内,房主在接受警方的调查。记者看到房门明显有被硬物砸过的痕迹,靠房门窗子的一块玻璃也被打碎,记者隐约看到出租屋内除了一张床及简单的家具外,地上全是血迹。
据房主介绍,出事的夫妇两人是在一年前在此租房居住的。当日上午9时许,他在下楼时隐约听到屋内传来求救声,但房门紧锁。他意识到屋内有事发生,就用锤子使劲砸门,在砸门未果后将窗子玻璃打碎才将房门打开。在现场他看到妇女倒在地上,全身血流不止,惨不忍睹,他寻问情况时,妇女便晕了过去,他马上拨打电话报警。
“伤者左耳朵被砍掉,全身都是刀口。谁知道伤者的丈夫如此残忍,竟然将自己的老婆砍成这样。”在一旁的邻居说起当时的一幕有些心寒。据现场调查情况的民警介绍,伤者丈夫行凶后已逃之夭夭。
随后,记者在兰州军区空军机关医院创伤外科见到伤者时,伤者躺在病床上,医护人员正在为其检查治疗,伤者的姐夫在旁照料着。“这人太毒辣了,”看到妻妹被亲人砍成这样,姐夫罗养国有些不敢相信,“以前就听说妹夫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没想到竟如此可恶。”据了解,妇女叫李召霞,是庆阳西峰人,丈夫李学锋为榆中县清水驿乡人。几年前李召霞随丈夫李学锋来兰打工,两人也经常因一些小事闹矛盾。在一个月前,李召霞经朋友介绍去临夏打工,在4月10日才回到兰州,谁知两天后发生此事。罗养国推测,李学锋一直没有固定工作,该起血案发生可能是两人感情不和造成的。
创伤外科医护人员告诉记者,李召霞伤势严重,除左耳被削去外,全身中刀多达20处,其中双手双脚被砍断,部分只连着皮肉,左腿中刀多达8处。经过他们的抢救,目前李召霞已脱离生命危险,但需要住院观察治疗,随后将展开肢体植活手术。警方表示,此事他们正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相信任何人都不想看到这样的婚姻,更不会有人想要这样的婚姻。P46-75
法国作家莫里哀说:“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关系到一个人的幸与不幸。”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不幸的婚姻,让自建家庭美满幸福呢?这就要求首先应该遵循婚姻缔结的一些基本守则。这些守则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具有恒久的参考价值。
……
自序
当前,幸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关幸福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以“幸福”命名的电视剧也连连热播(如《老大的幸福》、《幸福还有多远》,等等)。这是件好事,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层次也提高了。
对幸福的理解尽管人言人殊,但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这两个满足说起来容易,可要做到实在不容易。因为影响幸福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其中家庭和情感就是影响幸福的最直接的因素。
家庭是最早的社会组织之一,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基本生活单位。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每个人都在家中出生、成长、衰亡。因此,一个人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情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影响甚至是决定个人幸福的力量。一份亲情能抵御寒冬,一份爱情价值连城,一份友情能让内心充满春风,一滴大爱能让陌生人感到暖意融融。一个人纵然一无所有,但如果拥有一份真情,他也是富有的。
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商业社会的到来,我们中国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家庭危机和情感危机,离婚率提高,婚外情增加,亲情日渐淡薄,友情被实用化———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尽管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要真正幸福却是很难的。只有消除危机、度过危机,才能走向幸福的彼岸。本人不敢奢望本书会成为一座灯塔,但读者朋友若能从中发现几粒萤火,受到些许启发,余愿足矣。
作者
2010年8月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底、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充满渴望。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不华丽,却极其真挚。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微妙的情感流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沟通的艺术”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专业。她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沟通技巧,而是深入到沟通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不同性格类型在沟通中的表现差异。比如,她提到了“倾听的层次”,从表面的听到,到理解内容,再到共情对方的情绪,这个过程的细致描述,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听,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然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书中对于“情感界限”的阐述,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学会如何既保持亲密,又不被对方的情绪所吞噬,如何既给予支持,又不失自我,这的确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的功课。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象化,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爱”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浪漫的幻想,而是更加注重实际的付出和内心的经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这个概念,它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一个可以疗愈彼此的地方。
评分我是一名对人性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常常在各种书籍中寻找对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解读。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提供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人在家庭、情感中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原生家庭创伤”时,那种既理性又充满同情的笔触。她没有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父母,而是强调了我们作为成年人,如何通过自我疗愈,来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模式。书中关于“依恋类型”的讨论,对我来说尤其有价值。我一直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感到困惑,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问题都源于早期的依恋模式。作者提供的建议,不是要我们去改变过去,而是要我们在当下,学习建立更健康的依恋关系。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情感的成熟”的定义。它不是指一个人有多么的理性,而是指一个人能够独立面对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管理情绪。这与我以往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也让我对“成熟”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进行自我探索、实现心灵成长的优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气质,米白色的背景上,几笔淡雅的线条勾勒出家的轮廓,仿佛一幅水墨画。我刚拿到手时,就被它散发出的淡淡纸张清香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我一直对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理解自己和他人,是通往内心平和的重要途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的一个观点: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在平凡生活点滴中的一种状态。它不是通过追求物质的堆砌,也不是依赖他人的肯定,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以及与周围世界和谐共处的能力。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困惑、挣扎,甚至一些不自知的固执,都得到了深刻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式的提问,和对行为模式的深入解读,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尊重,也更有力量去改变。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部分,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视角,去理解父母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幸福”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帮你发现自己幸福能力”的书。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声细语地为你点亮前行的路。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细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探讨人生真谛的作品所吸引。这本书,虽然定位是“家庭、情感与幸福”,但在我的眼中,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经营”的论述。它打破了我以往对“教育孩子”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与孩子一同成长,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是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书中提到的“高质量的陪伴”,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是指耗费多少时间,而是指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夫妻之间的沟通”的建议,也受益匪浅。很多时候,夫妻之间的矛盾,并非源于原则性的分歧,而是源于缺乏理解和有效的沟通。作者提供的方法,简单易行,却能有效地化解许多不必要的争执。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让我对“家”、“爱”和“幸福”有了更深刻、更成熟的理解。它不提供速成的秘方,而是引导读者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当时我的生活正经历着一些低谷,对“家庭”、“情感”、“幸福”这些词汇充满了好奇,又带着一丝迷茫。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至少,一些安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能够渗透进读者的心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章节。我们常常因为追求完美,而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吹毛求疵,结果适得其反。作者用了很多充满智慧的例子,来告诉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那些不完美之中。比如,一个孩子不经意的错误,可能恰恰是他学习成长的契机;一段有瑕疵的关系,却可能因为双方的包容而更加坚韧。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我们过分计较付出的多寡,期望得到对等的 Thus。而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幸福,源于一种无私的给予,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当你能够真正为对方着想,为家庭的和谐付出时,幸福自然会悄然而至。它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懂得感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