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实用心律失常学》内容包括心律失常概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心脏性猝死等。
作者简介
张澍 医学博士,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内科心电生理专业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从事心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国内著名的心律失常研究及临床诊疗专家。2000年3月起担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将该中心建设成为亚洲第一、国际大型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收治来自全国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患者,为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培养许多专业人才。牵头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2项、卫生部、教育部研究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关于心律失常综合防治研究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发表国内外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多部。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心脏起搏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常务编委、编委等。
目录
第一章 心律失常概论
第1节 心脏传导系统
第2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3节 心律失常的病因
第4节 心律失常的分类
第5节 心律失常的临床综合评定
第6节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第7节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第8节 心律失常的预后
第二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1节 窦性心动过缓
第2节 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
第3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4节 一度房室阻滞
第5节 二度房室阻滞
第6节 三度房室阻滞
第7节 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8节 室内阻滞
第三章 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1节 窦性心动过速
第2节 房性期前收缩
第3节 室性期前收缩
第4节 交界区期前收缩
第5节 房性心动过速
第6节 心房扑动
第7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8节 房室交界区心律和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
第9节 预激综合征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10节 室性心动过速
第11节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第四章 心房颤动
第1节 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机制
第2节 心房颤动的分类
第3节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第4节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第5节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第6节 心房颤动的电复律
第7节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第8节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
第五章 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第1节 长QT综合征
第2节 短QT综合征
第3节 Brugada综合征
第4节 婴儿猝死综合征
第5节 J波综合征
第六章 晕厥
第1节 晕厥的病因
第2节 晕厥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3节 晕厥的临床表现
第4节 晕厥的检查方法
第5节 晕厥的诊断流程
第6节 反射性晕厥
第7节 晕厥的预后
第8节 晕厥的治疗
第七章 心脏性猝死
第1节 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第2节 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3节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第4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第5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第6节 心力衰竭与心脏性猝死
第7节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试验
第8节 心肺复苏指南
第八章 心脏电生理概念及应用
第1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应用
第2节 食管电生理的应用
第3节 常用的电生理标测方法
第4节 射频消融的原理及应用
第5节 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6节 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九章 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第1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2节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3节 房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4节 心房扑动的导管消融
第5节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的导管消融
第6节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7节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8节 导管消融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第十章 心脏起搏治疗
第1节 起搏治疗的适应证
第2节 起搏系统的植入技术
第3节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第4节 起搏方式的选择
第5节 频率适应性起搏的原理及应用
第6节 起搏心电图
第7节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
第8节 生理性起搏
第9节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植入技巧
第10节 低位房间隔起搏的植入技巧
第11节 起搏器的随访
第12节 起搏器的程控
第13节 起搏器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第十一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
第1节 ICD治疗的适应证
第2节 ICD的植入技术
第3节 ICD的识别
第4节 ICD的分层治疗
第5节 ICD的随访和程控
第6节 ICD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第7节 ICD的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第8节 ICD的临床试验
第十二章 心脏再同步治疗
第1节 CRT的适应证
第2节 CRT的植入技术
第3节 CRT的参数优化及评价
第4节 CRT的随访和程控
第5节 CRT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第6节 CRT的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第7节 超声在CR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第8节 CRT临床试验
第十三章 无创心电检查
第1节 动态心电图
第2节 心率变异性
第3节 心室晚电位
第4节 T波电交替
第5节 窦性心率震荡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是主要的危险预测因子。在心肌梗死后出现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以及左心室心功能不全均是最有力的独立的预测猝死的危险因子。心肌梗死后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猝死的危险,当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其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遗传因素也与心脏性猝死相关。心脏性猝死在某种程度上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而某些遗传因素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生,因此,非特异的影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与遗传有关,例如先天性QT综合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及家族性婴儿和青年人猝死等。遗传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已被证明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家族系谱分析QT综合征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某些基因与猝死的关系。目前先天性QT综合征的基因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将来的基因治疗展现了乐观的前景。
一、心脏性猝死病因
在西方国家,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即使在冠心病发病率不高的地区和国家,仍然是猝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充分理解冠心病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在猝死发生前予以识别及治疗、干预,有助于减少猝死的发生。
(一)冠状动脉异常
虽然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异常并不常见,但~旦发生,具有较高的心脏性猝死的危险。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异常包括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机械损伤或梗阻。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并不少见,如果不进行外科手术纠正,婴儿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很高。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蝶窦也具有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此外冠状动脉先天性狭窄、发育不良等较为少见,也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性。
冠状动脉栓塞最常见于主动脉瓣以及二尖瓣病变,产生血栓,栓子也可以来自外科手术操作或心导管操作。发生冠状动脉栓塞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的原因大多为栓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电生理异常,而发生猝死。Kawasaki病可导致冠状动脉性猝死,多发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也可引起猝死。
冠状动脉的机械损伤及梗死也是引起猝死的原因之一,马方综合征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可伴有或不伴有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包括主动脉瓣黏液瘤脱垂、撕裂或穿孔阻塞冠状动脉开口均可导致猝死。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及猝死,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于粥样硬化或正常冠状动脉,无痛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病变有关,可能是一部分不能解释的猝死原因,不同类型的(例如完全无症状的、心肌梗死后的,以及无痛的及心绞痛混合型的)无痛性缺血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
前言/序言
实用心律失常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r与遗传有关,例如先天性QT综合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及家族性婴s儿和青年人猝死等。遗s传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已被证明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家族系谱u分析QTu综合征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某些基因与猝死的关系。目前先天性QT综合征w的基因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将来的基因治疗展现了乐观的x前景。
评分
☆☆☆☆☆
第8节
评分
☆☆☆☆☆
第3节
评分
☆☆☆☆☆
10条
评分
☆☆☆☆☆
第5节
评分
☆☆☆☆☆
内容各方面都有,但都是蜻蜓点水,深入不进去。后悔买了这本书,用处不大。
评分
☆☆☆☆☆
第7节C
评分
☆☆☆☆☆
(一)冠状动脉异常K
评分
☆☆☆☆☆
(1x00%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