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散之研究会 编
图书标签:
  • 林散之
  • 书法
  • 诗歌
  • 中日友谊
  • 手卷
  • 艺术
  • 文化
  • 收藏
  • 传统艺术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9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6890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于1975年为会见日本书法代表团精心创作的《中日友好诗书法手卷》为主,兼收林老书写的其他作品汇集成册,同时刊载了我国著名书法家、评论家、鉴赏家从美学、史学等角度对林老作品的解析与评论,对进一步推动林散之研究的深入,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全图)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局部)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特写)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款识)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钤印)
第一部分 名家题跋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引首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题跋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题跋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题跋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题跋
第二部分 名家评介
鉴定家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评论家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书法家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画家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收藏家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诗人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篆刻家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评估师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拍卖师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拍卖公司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社长总编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网络版主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画廊经理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公司总裁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集团CEO评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第三部分 名家解析
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的艺术成就
论《林散之中日手卷》的价值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墨法艺术解析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笔法艺术解析
《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和林散之其他作品之比较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诗意解析
林散之诗词及《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浅析
第四部分 媒体报道
世纪之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大讨论综述
国宝级林散之手卷惊现南京
《人民网》新闻:国宝级林散之手卷惊现南京
特别报道:《国宝级林散之书法手卷》
神卷与藏家有缘也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收藏者王罡答《大江南收藏》主编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国宝级林散之手卷的主人王罡
“林散之王”震撼书画界
收藏国宝级林散之手卷名扬四海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第五部分 参展著录
2006年1月迎春精品名家书画展销会
2008年5月《大匠之道》,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年第8期《东方艺林》
2009年第2期《中国收藏》
2009年第7期《艺术名家》
2009年第7期《东方艺林》
2009年第9期《艺术名家》
2009年10月《共和国功勋人物志》,中共党史文献出版社
2009年11月29一日《大江南收藏》报
2010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
2010年1月19日《江苏艺术网》
2010年1月24日《江南时报》
2010年第2期《中国酒店》
2010年4月《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文物出版社
第六部分 相关文章
关于林散之的出山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卷
另一幅林散之先生《草书中日友谊诗卷》
林散之第一次会见日本书法代表团时间考证
对邵川《林散之接见日本书道家访华参观团考证始末》的质疑
林散之书法集珍
林散之常用印章
林散之艺术年表

前言/序言


《林散之临古手卷:碑帖精选与书学探微》 一部关于碑帖临习、书法传承与书体演变的深度研究之作 导言:墨痕深处的历史回响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册书法作品的简单汇编,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核心——“临摹”与“化用”的学术专著。它聚焦于一位近现代书坛的巨擘,通过系统梳理和精妙解读其一生所临习的历代碑帖精选,旨在揭示传统笔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创新与精神内核的流变。全书以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穿越浩瀚的书法史,直抵那些塑造了后世书风的经典源头。 第一章:碑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与取法选择 1.1 近现代书坛的碑学复兴 本章首先考察清末民初“碑学”观念的兴起及其对传统书风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在帖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碑学如何成为一股重要的革新力量,重塑了书家对“骨力”与“金石气”的认知。我们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金石学研究的进步,如何共同推动了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碑刻的研究热潮。 1.2 碑帖选择的战略眼光 深入剖析书家在临习海量碑帖时所展现出的高度选择性。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有针对性地取法。本书细致对比了其早期与中后期在取法上的侧重变化:早期对何绍基、吴昌硕等中晚清碑学大家的吸收,如何为其奠定雄强厚重的基调;中期对北魏墓志(如《郑文公碑》)的钻研,如何锤炼其线条的拙厚与内蕴;晚期对秦汉简牍的关注,又如何为其晚年作品注入古朴的生动性。 第二章:历代经典碑刻的精妙临摹与技法解析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对具体碑帖临习手卷的逐一解构。我们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余种碑帖进行深入的笔法分析。 2.1 魏晋风骨的重构:从《张猛龙碑》到《龙门二十品》 本节详细比较了书家临习北魏碑刻时,对于“方笔”与“折角”处理的独到之处。我们不只停留在表象的模仿,而是探究其如何通过调整笔锋的提按与侧锋的运用,成功地在骨力遒劲的北魏体中,融入了清瘦峻峭的个人气质。特别分析了其对《张猛龙碑》中横画收笔处“蚕头燕尾”的提炼与简化,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 2.2 楷书典范的再创造:《九成宫醴泉铭》的内敛与张力 欧阳询楷书的法度森严,历来是书家难以逾越的高峰。本章重点剖析书家如何面对欧楷的“险绝”与“内擫”的结构特点。通过高清影印对比,揭示其在临习《九成宫》时,是如何在保持字形结构平衡的前提下,通过笔墨的浓淡变化与行笔速度的控制,赋予了刻本所不具备的“血肉感”和气韵流动,使得法度之中的灵动性得以彰显。 2.3 行草的源头活水:对晋唐尺牍的“以碑入行” 碑学不排斥帖学,而是主张融合。本书详述了书家如何将碑学的雄强之气,注入到对王羲之、颜真卿等晋唐大家尺牍的临习之中。重点分析了其在临习《祭侄文稿》时,如何运用北碑的笔法来强化颜体的沉雄,同时保留了颜真卿在情感奔涌时所产生的“痛快淋漓”的笔势。 第三章:书法的“化境”:从临摹到自我的融合 书法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本章探讨了书家如何消化吸收海量的碑帖养分,最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书风。 3.1 笔墨语言的结构分析 通过对不同时期临作的横向比较,提炼出其书法语言的几个核心特征: 线质的统一性: 无论楷书还是行草,其线条都保持着一种坚韧的、内含弹性的“筋骨感”。 章法的疏密: 对空间的理解,体现出深厚的传统造诣。其作品往往在密不透风的笔画中,留出大片的“虚白”,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 墨法的层次: 对水分控制的精湛技艺,使得墨色在枯润之间转换自如,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时间感。 3.2 古今对话的艺术实践 本书阐释了书家如何通过临习经典,实现与古代大师的“对话”。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古人创作心境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对当代书学环境的理解。其临作不仅是“技”的展示,更是“学”的沉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学古可以知今”的深刻体悟。 结语:碑帖精神的当代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系统临习碑帖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它强调了唯有深入经典的肌理之中,方能避免流于表面的程式化创作。这部手卷选本,为所有致力于深入传统、探寻笔墨真谛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路径。它证明了,真正的创新永远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敬重之上。 (注:本书旨在为书法研究者、专业学习者及资深爱好者提供一部严谨、深入的临帖理论与实践参考书,完全聚焦于传统碑帖的临习方法、技巧提炼与书学思想的阐释,与林散之先生的特定诗词或中日友谊主题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卷的装帧与装裱工艺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寸丝绢的纹理都透着历史的沉淀感。我尤其欣赏卷首那几页引言的排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韵味,那墨色的浓淡变化,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古代文人挥毫时的心绪。装裱师傅对手卷边缘的处理极为考究,无论是缧丝的紧密程度,还是天地杆的选材与打磨,都达到了匠心独运的境界。展开时,那份仪式感油然而生,仿佛展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被精心封存的时光。尤其是卷轴末尾的签条,字体古朴,镌刻得入木三分,让我不禁联想到过去文人雅士藏宝的珍视心情。整体而言,从材质的选择到最后的呈现,这部手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把玩的艺术品,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失传的工艺美学,让人在抚摸和展开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选材角度极其新颖,它似乎跳脱了传统文集或研究资料的窠臼,更像是一部关于“媒介的物质性”的探讨。比如,它对早期印刷技术在传播特定主题思想时所扮演的隐形角色进行了深入剖析,那种对载体与内容之间复杂互动的关注,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几种特定历史时期纸张纤维构成对墨迹保存影响的分析,引用的数据和图表令人信服,尽管我并非专业学者,也能感受到其严谨的态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从如此宏观的视角切入,最终聚焦到如此微观的技术细节的。这种跨越文化史、技术史和艺术史的综合性叙事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在“见微知著”中构建起一座宏大的知识迷宫。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流畅感,仿佛作者是一位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或抛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编年体或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巧妙地将多个看似不相干的历史侧面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互为印证的网。特别是其中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描述,作者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切换,从宫廷记录到民间流言的交叉对比,使得那个事件的立体感瞬间增强。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巷道中,时不时会因作者突如其来的一个精辟总结而感到醍醐灌顶。这种行云流水的叙事,让人忘记了这是一本需要严肃对待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

评分

我必须得提到这本书在情感基调上传达出的一种独特氛围。它并非是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在一种近乎疏离的冷静观察中,蕴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深沉怀想。文字的用词非常考究,没有使用任何浮夸的形容词,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敬畏。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比直白的情绪渲染更具穿透力,它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填充自己的想象和感悟。阅读结束后,我有一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绪,那不是阅读完一个故事后的满足感,而更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凝视着遥远星空后,心中升腾起的一种关于存在的哲学性思考。它成功地将历史的重量,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被个体心灵体会的宁静力量。

评分

关于这部作品的文献引用和考据工作,我只能用“令人叹服”来形容。它所涉及到的那些罕见碑帖的拓片对比,以及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古籍注释的重新解读,显示出作者耗费了大量心力在冷门角落进行挖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处关于古代书风流变与当时社会风气关联性的论述,作者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主流的史料,还穿插了一些地方志和私人信札中的零星记载,使得论证链条异常坚固。这种近乎“考古式”的求证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让人相信作者的每一个断言背后,都有着坚实的证据支撑。对于那些习惯于泛泛而谈的论著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细节的丰富性,无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 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1982年,又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服务很好,宝贝也很便宜!以后一定常来!

评分

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

评分

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 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 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三千册,从此流传海内外!

评分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